预算民主
预算民主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1年内共计80篇,主要集中在财政、金融、法律、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244篇;相关期刊74种,包括西部法学评论、四川行政学院学报、上海行政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浙江经验与中国发展模式”国际学术研讨会等;预算民主的相关文献由7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泽明、吕侠、王婷婷等。
预算民主
-研究学者
- 张泽明
- 吕侠
- 王婷婷
- 陈亚龙
- 刘崇娜
- 吴礼宁
- 周艳
- 朱圣明
- 汪花明
- 王福重
- 蒋悟真
- 谭诗赞
- 豆星星
- 贾云洁
- 郑渝川
- 闫海
- 乌兰
- 于长革
- 付爱兰
- 任喜荣
- 何于彬
- 何文盛
- 冉超
- 刘亚丁
- 刘健
- 刘国萍
- 刘恺
- 华国庆
- 卢露
- 向卿青
- 吕庆明
- 周东明
- 周冬
- 周建军
- 周美多
- 娄宇
- 廖逸儿
- 张学博
- 张磊
- 张维平
- 张雷
- 易有禄
- 曹海琴
- 曹阳昭
- 李婷
- 李新军
- 杜丽娜
- 杨娜
- 杨梅
- 杨秀文
-
-
梁维特
-
-
摘要:
预算权分配是预算制度建构的核心,一般有立法主导和行政主导两种类型.现代法治国家为实现预算民主的价值追求,多选择立法主导型模式,由代议机关严格控制政府的财政收支.澳门在预算权分配的两种通行模式之外选择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均衡制约型模式,这是基于其政治传统因地制宜做出的宪制安排.
-
-
林光祺;
洪利华
-
-
摘要:
1980年代以来,欧美历史社会学界与新财政史界首次把"国家"与"财政史"作为独立的社会科学分析变量,纳入"比较-现代化"的研究视野,前者从国家建设映射财政变革,后者从财政体系变迁解释国家转型,两者从相反的方向携手完成了"国家(建设)"与"财政(变革)"的学术联姻."国家建设"在经验与逻辑上大体分为"国家形成"与"国家转型"两个部分,前者解释国家"从无到有"或至少"从不发达到发达状态"的实现过程,后者研究国家从"不可欲"状态向"可欲"状态的转型经验与教训;前者勾勒了"外部军事竞争"与"内部财政汲取"相互推动,共同厘定国家边界、确定国家-社会关系的图景,后者通过"国家-社会"互动的多元模式,解释财政体系与财政制度如何构成社会变革的动力、如何决定国家的成长方式与发展路径.国家建设与财政变革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两个维度,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组合方式,作为工具理性的"国家"与"财政"本身是中性的,在价值理性层面既可能受制于传统国家与财政的那些特色,也可能服务于现代国家与财政的那些规范.应努力摆脱各种通过"国家战胜社会、权力捉弄权利"的方式汲取财政资源、强化国家能力的传统做法.只有把国家建设纳入现代化的价值规范即"民主问责"与"法治限权"的轨道,国家与社会的摩擦成本才可能变得更小,而社会对国家的认同度才可能真正提高;只有在"无代表不纳税"(即税权法定)以及"无公开不支付"(即预算民主)的基础上推动财政变革,政府与纳税人的关系才可能从单向的"支配-服从"走向双向的"契约-合作",而纳税人对税收(及其支出)的遵从与支持度才可能真正提高.
-
-
吴礼宁
-
-
摘要:
预算制度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现代宪法政治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石,其基本原则体现了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法精神.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预算制度应当围绕公共性的构建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
-
-
吴礼宁
-
-
摘要:
预算制度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是现代宪法政治得以建立的制度基石,其基本原则体现了规范国家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法精神。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社会主义宪法制度建设的不断推进,我国预算制度应当围绕公共性的构建进行更深层次的改革。
-
-
申学枚
-
-
摘要:
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范围日趋扩大,经济活动形式日趋多样,经济活动规模日趋壮大,面对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形势、新挑战,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体系,转变理念、加强全面预算管理,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本文分析了行政事业单位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包括塑造预算文化,提高人员素质;健全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实现权、责、利相统一;加强预算民主,服务国家治理。
-
-
-
王婷婷
-
-
摘要:
强化政府受托责任、推动基层民主实现以及弥补政府有限理性的现实需求是参与式预算赖以生存的逻辑起点,参与式预算的实质在于实现预算治理主体的多元化,让民众参与预算决策并分享预算权力.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关于参与式预算存在制度规范化不足、预算主体资格与能力受限、参与的广度深度有限、参与的形式单一等问题.因此,参与式预算应当从推进预算参与的制度化、建构预算参与的适格主体、扩大公众参与预算的范围以及规范预算参与的程序与方式等方面予以完善,以确保实现预算共同治理目标.
-
-
娄宇
-
-
摘要:
德国社会养老保险精算制度是在上世纪50年代引入现收现付筹资制改革之后建立的,基本理念是在社会保险基金自治管理的框架下实现公权力机关对自治行政机构的引导和预警.从体例上看,精算报告中的中期预估计算着眼于养老金体系的收支状况,长期预估计算为财政补贴和储备金提供参考依据;从精算报告的编制、审批和公布机关与相关流程来看,政府通过发布精算报告实现对养老保险收支的应然控制,并不具备法律意义上划定权利义务的功能.各基金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与财务制度表明,预算平衡才是实现养老保险基金实然收支平衡的法律原则.我国应当建立精算报告制度为提高基本养老金统筹层次确定时间表,而后将其确定为一项法律制度.
-
-
杨娜
-
-
摘要:
参与式预算制度是公共预算与民主政治互动的法律回应,参与式预算有其适用条件限制.建议由省级立法机关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参与式预算的规则指引,并将参与式预算限定适用在县级及其以下预算层级,在此前提下来完善参与式预算的审议范围、 参与程序和相关程序的衔接等制度设计问题.
-
-
郑方辉;
廖逸儿
-
-
摘要:
财政收入绩效评价是政府(财政)绩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预算民主的价值理性及工具理性.评价旨在检验及评判财政收入规模、结构、过程的民主性与科学性.在评价体系中,评价主体决定评价的公信力,指向本级人大、政府,或上级部门,或社会第三方等,评价对象为征税或收费的责任主体.建立由人大作为评价主体、第三方实施,以及由前期准备、过程监管、目标实现与社会满意四项一级指标组成的评价体系具有现实可行性.其中:核心是引入纳税人满意度,以社会力量遏制各种乱收费,降低公众税负痛苦指数,提高公共财政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