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痛
面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3685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光明中医、河北中医药学报、江苏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全国针灸临床学术论坛等;面痛的相关文献由15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强、负玉子、Juliet等。
面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03685篇
占比:99.93%
总计:103762篇
面痛
-研究学者
- 李强
- 负玉子
- Juliet
- Richard Peatfied
- 丁德光
- 万文蓉
- 于世宾
- 任媛媛
- 伍惠惠
- 何勇
- 侯勇谋
- 侯锐
- 俞欢
- 冀来喜
- 冉鹏飞
- 刘人玮
- 刘哲
- 刘喆
- 刘赫
- 务学正
- 卢增珍
- 卢韵羽
- 史丽丽
- 吕东
- 吕虹
- 吴俊敏
- 吴志涛
- 吴成善
- 吴承远
- 吴玉坤
- 吴萍
- 吴远华
- 周仲瑜
- 周建华
- 周相苍
- 姜立根
- 孙沫逸
- 孙海东
- 孙海舒
- 孙遂萍
- 孙道荣
- 安慎富
- 宫朝霞
- 尹平
- 崔峻
- 张喜奎(指导)
- 张国泰
- 张坤
- 张大锐
- 张巍
-
-
李迩;
张晶;
李沁怀;
赵翠玲;
吴俊敏;
田育宏;
赵桂梅;
李思远;
忻加海;
曾明超
-
-
摘要:
目的:研究内热针技术治疗软组织损伤致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临床疗效与评估。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20年6月就诊的原发性TN患者120例纳入本研究,并随机分成观察组(内热针组)和对照组(常规电针组),每组60例。对照组辨证选穴行常规电针治疗,1次/d,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组行内热针松解术方法治疗,每次治疗间隔时间一般为3~7 d,3次为1个疗程,轻者治疗1个疗程,重者治疗2个疗程。观察所有患者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即刻、治疗后3个月、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观察所有患者不良反应与并发症。根据疗效评估方法观察治疗后各评价时点的疗效,同时比较2组患者的总有效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各评价时点的VAS评分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各评价时点的VAS评分均较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结束即刻、治疗后3个月、12个月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内热针松解术治疗原发性TN近期疗效显著、远期疗效相对稳定安全,较常规电针疗法近远期疗效更佳。
-
-
侯锐;
翟新利;
方剑乔;
孙沫逸;
赵吉宏;
马立昌;
黄小瑾;
章燕;
马东;
张巍;
任媛媛;
马静;
徐礼鲜;
于世宾;
袁华;
柴碧芳;
邓中阳
-
-
摘要: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TN)是一种在头面部、口腔内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阵发性剧烈疼痛。中医属于“面痛”范畴,多与外感邪气、情志不调等因素有关。西医认为本病与感觉性癫痫样发作、微血管压迫神经、解剖结构异常等有关。该病发病率不高,诊断并不困难,但治疗较为棘手,疗效不够理想。为明确PTN的诊治理论知识,推广临床非手术治疗经验,提高PTN的诊疗效果,预防减少PTN的反复发作,本文参考国内外文献,结合专家经验,对PTN的病因、临床表现、辨证分型、治疗方案、疗效评价以及预防保健方面分别从西医和中医角度进行阐述并制定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中西医非手术诊疗方法的专家共识。
-
-
郝大江
-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微血管减压术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睡眠质量及血清神经递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递质[P物质(SP)、β-内啡肽(β-E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水平、神经功能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SP、CG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血清β-EP、5-H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安眠药物评分、睡眠质量评分、入睡时间评分、睡眠障碍评分、睡眠时间评分、睡眠效率评分、日间功能评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3%(28/30),高于对照组的70.00%(21/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可改善患者血清神经递质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
-
-
李灵辉;
张喜奎(指导)
-
-
摘要:
三叉神经痛,是累及面部限于三叉神经的一支或几支分布区反复发作性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历时数秒或数分钟,间歇期无症状,无明显神经系统体征,是脑神经疾病中较常见的一种神经痛,相当于中医学“面痛”“头痛”“厥头痛”等病范畴。《素问•举痛论》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故卒然而痛。”《难经•六十难》云:“手三阳之脉受风寒伏留而不去者,则名厥头痛”。临床可予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现举验案如下。
-
-
-
张芳
-
-
摘要:
绝大部分人都曾经历过头痛,其普遍性仅次于感冒。虽然偶尔头痛未必会被诊断为疾病,但仅就临床患病率而言,也达到20%左右。由于病因复杂,头痛的分型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患者的准确表达,比如疼痛频率、痛感类型等。此外,疼痛位置也是重要的依据之一。痛可分为三大类,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痛性颅神经病变及面痛等其他类型。
-
-
吴玉坤;
李春红
-
-
摘要: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对疼痛的病因病机进行了详尽论述,相关方剂在现代临床依然行之有效。列举从少阳太阴阳明合病辨治头痛、厥阴病辨治颈痛、少阳阳明合病辨治面痛、少阳阳明合病夹瘀血辨治腹痛、少阴病夹水饮辨治关节痛验案,并总结分析其辨治特点:六经八纲,执简驭繁;方证相应,因病制宜;停痰聚湿,善调枢机;结合腹诊,把握腹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