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专利> 一种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痉、面部挛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痉、面部挛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痉、面部挛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该中药组合物按照君臣佐使原则配伍组方,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生南星3~8份、白附子3~8份、天麻3~8份、白僵蚕3~8份、细辛1~5份、蓖麻子5~10份;其中,生南星、白附子为君药,天麻、白僵蚕为臣药,细辛为佐药,蓖麻子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化痰,通络止痛、止痉之功效,主治风、痰、寒之邪入络所致的口眼歪斜,面痉、挛痛等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特发性偏侧面肌肉痉挛、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等,临床疗效显著。

著录项

  • 公开/公告号CN104127703A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日2014-11-05

    原文格式PDF

  • 申请/专利权人 陈海启;

    申请/专利号CN201310332350.3

  • 发明设计人 陈海启;李金锐;陈芬;王应耸;

    申请日2013-08-01

  • 分类号A61K36/8988;A61P25/02;A61P21/02;

  • 代理机构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牛爱周

  • 地址 464443 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张里街道

  • 入库时间 2023-12-17 01:05:13

法律信息

  •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法律状态

  • 2017-08-11

    授权

    授权

  • 2014-12-10

    实质审查的生效 IPC(主分类):A61K36/8988 申请日:20130801

    实质审查的生效

  • 2014-11-05

    公开

    公开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痉、面部挛痛的中药组合物,同时还涉及 该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中医诊断的角度认为:口眼歪斜、面痉、面部挛痛多数是脉络空虚、感受风、痰、寒 之邪所致,其次是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再次是七情过极,损伤脑脉。寒邪浸淫,面部经 络受阻、郁滞不通特发此病。

口眼歪斜即面神经麻痹,俗称“面瘫”、“吊线风”,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多数病人往 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是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患 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病侧不 能作皱额、蹙眉、闭眼、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 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雷电随 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它分为周围型和中枢型两种类型。其中,周围 型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 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嘴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多 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另从中医诊断的角度 认为,面瘫多数是脉络空虚、感受风寒所致,其次是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再次是七情过 极,还有内囊受损、颅内出血、颅内肿瘤、感染、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诸多因素。 现代医学主要采用激素、B族维生素和理疗等方法治疗,但根治不彻底,疗效欠佳。

面痉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肌痉挛症,是指一侧面部肌肉不由自主的阵挛性 抽,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特发性多见或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后遗症所致。多在中年以 后发病,女性较多。开始多为眼轮匝肌间歇性轻微颤搐,逐渐扩散至同侧其它面肌,如口 角肌肉严重者累积及颈阔肌。抽动逐渐加重,可因精神紧张,疲劳和自主运动加剧,入睡 后停止,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现代医学首选A型肉毒毒素注射或50%酒精面神经分支阻 滞术,简便易行,但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面瘫,且相当数量的病例可复发,而使用镇静剂、 抗癫痫治疗,轻症可改善,但多难以奏效。

面部挛痛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特发性的病因不明,可能因三叉神 经脱髓鞘产生异位冲动或伪突触传递所致。以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的反复发作性剧痛,面 部疼痛时如刀割,电击样撕裂样剧痛,每次发作2~3分钟,突发突止,疼痛以面部上下 颚及舌部最明显。一般发病多见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者占70%~80%,女性多于男性, 约为男性2~3倍。患者发病时一般表情痛苦,面色憔悴,情绪低落,患者每当洗脸、刷 牙、咀嚼、哈欠、大声讲话时即可诱发疼痛。时有面部肌肉反射性抽搐,口角牵向患侧, 面部肌肉发热和眼流泪,夜间发作尤甚,甚至夜不能眠。现代医学治疗一般以抗癫痫药物, 氯本氨丁酸,维生素B12理疗手术等治疗方法,但其治疗效果欠佳且容易复发,并且服用 西药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副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痉、面部挛痛的中药组合物。

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痉、面部挛痛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 法。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痉、面部挛痛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 生南星3~8份、白附子3~8份、天麻3~8份、白僵蚕3~8份、细辛1~5份、蓖麻子5~ 10份。

优选的,一种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痉、面部挛痛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组 分组成:生南星5份、白附子5份、天麻5份、白僵蚕5份、细辛3份、蓖麻子8份。

所述的蓖麻子为去壳蓖麻子。

本发明采用生南星、白附子、天麻、白僵蚕、细辛、蓖麻子共六味中药,按照君臣佐 使原则配伍组方。其中,生南星、白附子为君药,具有祛风通络,化痰,解痉止痛之功效; 天麻、白僵蚕为臣药,具有熄风止痉,通络止痛的功效;细辛为佐药,具有祛风宣通、散 寒止痛的功效;蓖麻子为使药,具有解毒消肿的功效,蓖麻油能渗入诸药内以使皮肤吸收 药物成分。

各原料药功效简述如下:

生南星(天南星):为天南星科天南星属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及东北天南星的块 茎;含有β-谷甾醇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性味苦、辛,温,归肺、肝、脾经;能祛风 止痉,化痰散结;主治中风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手足麻痹,风痰眩晕,癫痫,惊 风,破伤风,咳嗽多痰,痈肿,瘰疬,跌扑损伤,毒蛇咬伤;现代药理学天南星具有祛痰、 镇静、镇痛、抗惊厥、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白附子:为天南星科独角莲属植物独角莲的块茎;含有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 苷、内消旋肌醇、胆碱、尿嘧啶、琥珀酸等多种有效成分;性味大温,辛、甘,归胃、肝 经;能祛风痰,通经络,解毒镇痛;主治中风痰壅,口眼歪斜,偏头痛,破伤风,毒蛇咬 伤,瘰疬结核,痈肿;现代药理学证明白附子具有镇静、抗惊厥、镇痛、抗炎、抑菌等作 用。

天麻:为兰科天麻属植物天麻的块茎;含有酚类如天麻苷、天麻醚苷等,脂肪酸类如 十六烷酸、十七烷酸等多种有效成分;性味甘、辛,平,归肝经;能熄风止痉、平肝阳、 祛风通络;主治急慢惊风、抽搐拘挛、破伤风、眩晕、头痛、半身不遂、肢麻、风湿痹痛; 现代药理学证明天麻具有抗惊厥、抗癫痫、抗炎镇痛等作用。

白僵蚕:为蚕蛾科蚕属动物家蚕蛾的幼虫感染白僵菌而僵死的全虫;含有蛋白质、草 酸铵,以及赖氨酸、亮氨酸、天冬氨酸等17种氨基酸,和镁、钙、锌等28种元素,还含 有变态活性刺激素、促脱皮甾酮等多种有效成分;性味辛、咸,平,归肝、肺、胃经;能 祛风止痉,化痰散结,解毒利咽;主治惊痫抽搐,中风口眼歪斜,偏正头痛,咽喉肿痛, 瘰疬,痄腮,风疹,疮毒;现代药理学证明僵蚕具有抗惊厥、镇静、抗凝血、降血糖等作 用。

细辛:为马兜铃科细辛属植物北细辛、华细辛及汉城细辛的带根全草;含有挥发油如 柠檬烯、龙脑等,苯丙素如1,2-二甲氧基-4-烯丙基苯等多种有效成分;性味辛,温,归肺、 肾、心经;能散寒祛风,止痛,温肺化饮,通窍;主治风寒表证,风湿痹痛等;现代药理 学证明细辛具有解热镇痛、抗惊厥、抗炎、抗肾病变、抗菌、保护心血管系统等作用;《本 草正义》“细辛芳香最烈,故善开结气,宣泄郁滞,而能上达巅顶,通利耳目,旁达百骸, 无微不至,内之宣络脉而舒百节,外之行孔窍而直透肌肤”。

蓖麻子:为大戟科蓖麻属植物蓖麻的种子;含有甘油三酯、甘油酯、甾醇等脂肪油, 以及磷脂酰乙醇胺及其降解产物、磷脂酰胆碱等多种有效成分;性味甘、辛,平,归肝、 脾、肺、大肠经;能拔毒,导滞,通络利窍;主治痈疽肿毒,瘰疬,乳痈,喉痹,疥癞癣 疮,烫伤,水肿胀满,大便燥结,口眼歪斜,跌打损伤;现代药理学证明蓖麻子具有泻下、 抗肿瘤、抗艾滋病毒等作用。

一种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痉、面部挛痛的中药组合物可以制备成散剂、药膏等多种 外用药剂型,本发明仅提供一种散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照配方量准确称取各 味药,将生南星、白附子、天麻、白僵蚕、细辛混匀后研成粉末,再将蓖麻子捣烂后与之 混匀即可。

使用方法:将混匀的散剂放置于布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特发性偏侧面肌肉痉 挛时,敷于太阳穴上固定,左边患病的贴右太阳穴,右边患病的贴左太阳穴;治疗特发性 三叉神经疼痛时,敷于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一周更换一次,一般2~3贴即可痊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采用生南星、白附子、天麻、白僵蚕、细辛、蓖麻子六味中药配伍组方,诸药 合用共奏祛风化痰,通络止痛、止痉之功效,主治风、痰、寒之邪入络所致的口眼歪斜, 面痉、挛痛等症,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特发性偏侧面肌肉痉挛、特发性 三叉神经痛等,临床疗效显著。

本发明采用纯天然中草药,原料药来源广泛,成本低,安全可靠、无毒副作用,且制 备方法简单易操作,适用于大规模生产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仅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本实施例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痉、面部挛痛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 成:生南星8份、白附子3份、天麻8份、白僵蚕3份、细辛5份、蓖麻子5份。制备方 法如下:按照配方量准确称取各味药,将生南星、白附子、天麻、白僵蚕、细辛混匀后研 成粉末,再将蓖麻子捣烂后与之混匀即可。

使用方法:将混匀的散剂放置于布上,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特发性偏侧面肌肉痉 挛时,敷于太阳穴上固定,左边患病的贴右太阳穴,右边患病的贴左太阳穴;治疗特发性 三叉神经疼痛时,敷于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一周更换一次,一般2~3贴即可痊愈。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痉、面部挛痛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 成:生南星5份、白附子5份、天麻5份、白僵蚕5份、细辛3份、蓖麻子8份。制备方 法如下:按照配方量准确称取各味药,将生南星、白附子、天麻、白僵蚕、细辛混匀后研 成粉末,再将蓖麻子捣烂后与之混匀即可。

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用于治疗口眼歪斜、面痉、面部挛痛的中药组合物,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 成:生南星3份、白附子8份、天麻3份、白僵蚕8份、细辛1份、蓖麻子10份。制备 方法如下:按照配方量准确称取各味药,将生南星、白附子、天麻、白僵蚕、细辛混匀后 研成粉末,再将蓖麻子捣烂后与之混匀即可。

使用方法同实施例1。

试验例

病例选择: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选择确诊病例共30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100例, 试验组1~3对应施用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的散剂,2~3贴为一疗程,施药期间统计痊 愈、好转、有效、无效人数,计算治愈率与总有效率,统计结果详见下表1。

特发性偏侧面肌肉痉挛:选择确诊病例共15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试验 组1~3对应施用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的散剂,2~3贴为一疗程,施药期间统计痊愈、 好转、有效、无效人数,计算治愈率与总有效率,统计结果详见下表1。

特发性三叉神经疼痛:选择确诊病例共6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试验组1~ 3对应施用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的散剂,2~3贴为一疗程,施药期间统计痊愈、好转、 有效、无效人数,计算治愈率与总有效率,统计结果详见下表1。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用药1~3疗程后口歪眼斜被纠正,其它不适症状消失;

好转:用药1~3疗程后被纠正,但时有面部肌肉仍有痉挛的现象;

有效:用药1~3疗程后口歪眼斜减轻,但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无效:用药1~3疗程后,口歪眼斜尚未有好的改善。

特发性偏侧面肌肉痉挛的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用药1~3疗程后面部肌肉痉挛消失,二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好转:用药1~3疗程后面部肌肉痉挛消失,但一年后复发;

有效:用药1~3疗程后面部肌肉痉挛症状减轻;

无效:用药1~3疗程后面部肌肉痉挛症状未见减轻。

特发性三叉神经疼痛的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用药1~3疗程后临床疼痛消失,三年后随访未见复发为痊愈;

好转:用药1~3疗程后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

有效:用药1~3疗程后发作时疼痛减轻;

无效:用药1~3疗程后疼痛及发作次数如前。

表1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散剂的治疗效果

结论:从表1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3制备散剂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痊 愈率在60%以上,总有效率在80%以上,治疗特发性偏侧面肌肉痉挛的痊愈率在65%以上, 总有效率在85%以上,治疗特发性三叉神经疼痛的痊愈率在50%以上,总有效率在80%以 上。整个用药期间病例无一发现任何不适。

典型病例

病例1

杨某,男,42岁。于2003年4月10日就诊,患者以“右侧口眼歪斜一月余”为主诉。 患者一月前晨起突觉右侧面部不适,流口水,照镜子发现自己的右眼口向左侧倾斜。后到 某医院就诊,经脑CT查排除了中枢性面瘫。诊断为:特发性面部神经麻痹,给以口服皮 质类固醇、抗病毒、营养神经及理疗治疗一个月余未见明显效果。遂来就诊,查T.36.7℃ BP.130/80mmHg心肺正常,肝脾无肿大。症见患者:右侧口眼歪斜,伴耳后痛,额纹消失, 不能皱蹙眉,眼裂变大,右眼不能闭合,显露白色巩膜,鼻间沟变浅,口角下垂,流口水, 示齿时口角偏向健侧,鼓腮及吹口哨漏气。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等。诊断:口僻(特 发性面神经麻痹),治疗:祛风化痰,通络止痛。给以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散剂贴于左 侧太阳穴处,一周更换一次,3贴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告愈。

病例2

李某,女,42岁,于2009年4月20日就诊。患者以“左侧面肌痉挛1年余”为主诉。 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面肌痉挛,到某医院检查CT及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为“特发性左侧面肌痉挛症”,给A型肉毒毒素注射液治疗好转,半年后又复发。又 给予A型肉毒毒素注射液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后又给镇静剂,无水酒精面神经分支阻滞 术,效果欠佳。后又到某医院理疗,针灸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症见患者左侧面部 肌肉不由自主的抽动,延伸到口角肌,抽动逐渐加重。每当劳累时,精神紧张时加重。舌 质淡白,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为:特发性偏侧面肌痉挛症。治疗:祛风通络,化痰解痉, 给予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散剂贴于右侧太阳穴处,每周更换一次,共计6贴,患者告愈。 一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病例3:

化某,男,54岁,于2007年3月8日就诊,患者以“右侧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短暂 的反复发作性剧痛半年余”为主诉。患者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侧面部疼痛时如刀 割,电击样撕裂样剧痛,每次发作2~3分钟,突发突止,疼痛以面部上下颚及舌部最明 显。在某医院诊断为“特发性三叉神经痛”给以口服卡马西平,氯苯氨丁酸,维生素B12, 封闭针灸等治疗方法,效果不明显。遂来就诊,症见患者表情痛苦,面色憔悴,情绪低落, 患者自诉每当洗脸、刷牙、咀嚼、哈欠、大声讲话时即可诱发疼痛。时有面部肌肉反射性 抽搐,口角牵向患侧,面部肌肉发热和眼流泪,夜间发作尤甚,甚至夜不能眠,舌质淡白, 脉弦紧。诊断:特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祛风化痰,通络止痛。给予本发明实施例2制 备的散剂,贴于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处,一周更换一次,共计20贴,患者自觉临床症 状消失,至今随访未见复发。

去获取专利,查看全文>

相似文献

  • 专利
  • 中文文献
  • 外文文献
获取专利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