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汛期

非汛期

非汛期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地球物理学、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31098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气象与减灾研究、科技创新与应用、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调水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跨流域调水与区域水资源配置学术研讨会、2002年水资源及水环境承载能力学术研讨会、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非汛期的相关文献由261位作者贡献,包括严登华、倪红珍、史婉丽等。

非汛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1098 占比:99.93%

总计:131193篇

非汛期—发文趋势图

非汛期

-研究学者

  • 严登华
  • 倪红珍
  • 史婉丽
  • 张春玲
  • 李荣昉
  • 王建伟
  • 王琳
  • 陈根发
  • 曹升乐
  • 杨永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秋良; 孙翔; 甘杜芬; 梅欣佩; 成洁; 昝雄风
    • 摘要: 东莞市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城市,对大湾区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暴雨洪涝对东莞城市规划、水资源合理配置、防洪减灾有重大影响,严重制约其经济高质量发展。利用东莞30个水文站32年逐日降雨数据,采用GIS与Mann-Kendall检验、滑动平均、累积距平等方法讨论了东莞市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近32年来,东莞市年降雨时空分布自西向东逐渐增加,随时间呈现明显增加趋势;汛期降雨量自西向东依次增加,中部向西逐渐降低,中部向东呈现先降后升趋势变化,汛期降雨量约占全年60%~95%,非汛期降雨量中部凸显,东西两侧区域差异明显,中部地区最大,有向两侧逐次降低的趋势,西南部最小;四季最大雨量中心由中部向东北部、东部、中部进行移动,最小降雨量稳定于西南部区域;月均降雨量自西向东呈现增大趋势。多年月平均占比6月份最大,占全年18.58%,12月份最小,占全年1.88%。研究结果可为东莞城市发展提供参考与依据。
    • 张国斌
    • 摘要: 砀山县黄河古道以北主要是复新河流域,该地区多年来水利投资偏少,基础设施薄弱,河道淤积、建筑物损毁现象比较普遍,区域洪涝旱灾频发。汛期时,排水不畅,形成洪涝灾害;非汛期时,由于地处高亢地区,缺水严重,形成旱灾,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为解决砀山北部水利历史问题,本文从排水、引水、蓄水、供水等方面对复新河流域进行综合分析。
    • 庞婷婷; 柳金杰; 吕树峰; 满子豪; 董森; 何帅
    • 摘要: 设计降雨是工程水文计算的重要内容.为提高设计降雨的客观性及工程水文计算的区域适用性,选取河北省永年站1980-2018年逐小时降雨观测数据为研究数据,在分析其降雨年际、年内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降雨量、降雨峰值、降雨历时、峰值比四个特征作为关键要素,采用以降雨量和降雨历时为变量的排频法,分别对永年站汛期、非汛期的典型降雨过程进行设计和分析.结果表明:永年站近39年降雨过程具有明显的丰平枯交替变化特征;汛期典型降雨过程的降雨量为16.5 mm、降雨峰值为6.2 mm、降雨历时为3 h、雨型为单峰靠后;非汛期典型降雨过程的降雨量为15.9 mm、降雨峰值为2.6 mm、降雨历时为10 h、雨型为单峰居中;汛期设计降雨过程具有历时短、峰值大、变化急且降雨量集中于后部的特点;非汛期设计降雨过程具有历时长、峰值小、变化缓且降雨量主要集中在中后部的特点.不同时期特点迥异的设计降雨过程较好地反映了区域降雨的时程特征,可为城市防洪排涝的计算、科学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
    • 王玥; 王怡宁; 雷晓辉; 胡永胜; 赵雯颉; 鞠琴
    • 摘要: 基于淮北平原五道沟水文实验站1964-2020年实测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和完全相关系数方法开展了近57年水面蒸发量汛期(6-9月)、非汛期(10-5月)、年(1-12月)和年代多尺度变化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并分析其成因。结果表明:(1)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背景下,近57年五道沟地区年均气温以0.27°C/10a速率上升,而蒸发皿实测蒸发量以85.8 mm/10a速率下降,该地区存在明显“蒸发悖论”现象;汛期、非汛期气温分别以0.05、0.27°C/10a速率上升,蒸发以41.49、30.39 mm/10a速率下降;“蒸发悖论”规律显著性排序为汛期>年>非汛期。(2)近5个年代中,20世纪80年代气温上升幅度最小且蒸发量下降幅度最大,“蒸发悖论”规律最显著;21世纪以来,较20世纪末悖论现象较不显著。(3)该地区“蒸发悖论”主要成因是风速减小、相对湿度增加以及日照时数减少。与1964-1989年基准期相比,1990-2020年各影响因子对蒸发量下降的贡献率为:年尺度上,风速(49.1%)>相对湿度(35.4%);汛期日照时数(34.9%)>相对湿度(32.3%)>风速(22.0%);非汛期相对湿度(73.6%)>风速(32.1%)。
    • 叶希莹; 李立; 张兰; 杨慧燕
    • 摘要: 选取广东省53个国家基本站,对2019年10月-2020年3月Grapes_1 km模式输出的10 m风场进行检验,发现Grapes_1 km预报与实况整体趋势较一致,但预报10 m风极大值的峰值略有提前;相关性检验方面,相关性比较好的地区是湛江沿海地区、江门沿海、汕头沿海,相关性较差的地区分别是茂名沿海、云浮地区、汕尾沿海;预报命中率随着风速的加大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且沿海站点的命中率略好于内陆站点;随着风速的增大,预报值相对实况有偏小的趋势.
    • 摘要: 近期,长江武陵航道处按照交通运输部《船舶碰撞桥梁隐患治理三年行动的方案》要求,结合辖区实际情况,对辖区内6座跨江大桥、26座桥区航标进行了专项隐患排查,旨在保证航标设置规范,技术状态良好,确保非汛期桥区航道安全。此次非汛期桥区航道专项维护主要通过"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的形式。
    • 李斌
    • 摘要: 为了能够有效降低水文站职工驻站时间,本文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基于保证资料精准度,分析了常年驻守基本断面的水文观测的非汛期巡测可行性,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参考.
    • 何青青; 董丹丹; 邓霞; 闫梦玲; 邓承之
    • 摘要: 为了提高非汛期(1-4月与10-12月)大风预报技巧,降低大风灾害影响,文中以重庆市永川区大风天气为例,采用常规气象资料,分析2006-2017年非汛期永川区大风过程的时空分布特征、环流形势和大风类型,并总结大风天气的预报方法.结果 表明:1)大风主要集中在永川区中部偏北一带,城区最多;除2012年外均有发生;1月未出现,4月发生次数最多;一天中以后半夜为大风高发期.2)主要环流类型为冷锋后偏北大风型、热低压大风型、高低压系统间梯度风型,其中冷锋后偏北大风型占主导.3)各类型地面系统差别较大,冷锋后偏北大风型冷高压强度在1 022.5 hPa以上,热低压大风型低压强度在1 002.5 hPa以下,高低压系统间梯度风型气压差强度在10 hPa以上.4)各类型前期气温大多较常年同期偏高,其中冷锋后偏北大风型与强降温关系最紧密,冷空气主要以西北路径影响四川和重庆地区,通过预报强降温天气及降温强度来预报永川区大风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最后总结的大风预报方法和流程,在2018年的2例大风过程预报应用效果较好.
    • 张中建; 王德军; 赖宇; 毛雄磊
    • 摘要: 长江上游大背兜—娄溪沟河段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内,地理位置特殊,河段内有多个大型港区,是重庆及云贵川等西南水路运输的重要通道。本文介绍了该河段的航道概况,研究分析了该河段2019—2020届非汛期航道养护形势、重点滩段航道演变发展趋势,并从航道观测、航标维护、航道维护性疏浚、信息发布等方面提出了航道养护措施。根据前一阶段航道养护工作情况分析,该措施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和可行性。
    • 柴朝晖; 姚仕明; 刘同宦; 刘斯盛
    • 摘要: 除鄱阳湖和洞庭湖外,长江中下游通江湖泊基本以涵闸形式连通江湖.由于缺乏水体的自然交换,此类湖泊经常出现水质超标的情况,特别是枯水期.以华阳河湖群为例,通过实测资料分析、现场调研、数值模拟研究了其进行生态调度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华阳河湖群TN、TP浓度随水位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但当湖群水位超过某值(13.5 m)后,浓度下降趋势变缓,且湖群9月下旬多年平均水位高于现行非汛期控制水位,因此,利用华阳和杨湾闸进行湖群非汛期生态调度是可行的.在考虑现行闸门调度方式、江湖关系、确保防洪安全和水环境改善4个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数值模拟结果,确定了华阳河湖群非汛期生态调度方案,即利用杨湾闸和华阳闸控制湖区10—12月份水位控制在13 m,1—2月份控制在12.5 m,3—4月份控制在11.8 m.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