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
震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1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质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今日上海、历史教学问题、史林等;
震旦的相关文献由79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兴渠、三缘、任晔等。
震旦
-研究学者
- 张兴渠
- 三缘
- 任晔
- 伊海生
- 余明光
- 俞善进
- 俞宏标
- 冯克刚
- 吕立新
- 吴凤鸣
- 吴蔚
- 吴跃峰
- 唐世荣
- 夏建宏(摄影)
- 夏文杰
- 大海
- 姜静
- 孙彦昕
- 崔滢
- 应颖
- 张刚
- 张振华
- 张振华(摄影)
- 张琦睿
- 彭军
- 彭文奉
- 敏君
- 方友德
- 晏汇明
- 曹明珠
- 本刊记者
- 李亮
- 李任伟
- 李天纲
- 李成瑞
- 李树义
- 李正越
- 李雪
- 林超群
- 栾世君
- 汪倩莹
- 洪晓明
- 海珂
- 潘维
- 牛俊英
- 王东安
- 王励
- 王静
- 矩阵
- 秦媛
-
-
李天纲
-
-
摘要:
马相伯等人在建立震旦学院和复旦公学的时候,曾经把拉丁文作为第一外语,此在《震旦学院章程》(1902年)中有明文记载,也是"戊戌"一代维新人士如梁启超、麦孟华、汪康年、蔡元培、张元济的理想,惟于清末各新式学堂的外语教学中属于特例.英文、法文,抑或日文、德文的教学地位,在早期各大学的课程体系建设时尚有争议.经过事实清理和人事查证,拉、英、法文之争,可以帮助理解从"震旦到复旦"一个关键.一般认为复旦公学(1905年)与震旦学院(1903年)的分裂,是因为天主教耶稣会侵夺马相伯及师生们的自治权利,并将之纳入辛亥革命前的"民族主义"叙述.事实上,"从震旦到复旦"的过程中,有英、法文之争,但因外语教学而导致的"民族主义"情况是没有的.脱离震旦学院之后的复旦公学,更加持有一种"语言世界主义"的价值观.
-
-
任晔
-
-
摘要:
"震旦"是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谓,其梵文本义为"衣冠文物之国".唐宋以来与《周易·说卦传》"震,东方也"思想融合,产生"东方日出之地"别义并被广泛接受.又在近代国人盼望中华崛起的心理下,派生出"中华复兴曙光"意涵,最终与英文Aurora(曙光)对译,从而完成概念定型."震旦"因其"中华复兴曙光"意涵,晚清时期一度被用作中国国名别称,民国时期被众多企业、机构、个人选为名称,成为时代热词."震旦"词义流变、概念定型和用法转变背后,体现着中华传统思想与时代背景、内外形势的多重影响.
-
-
-
-
雨辰
-
-
摘要:
让文物活起来,进而让博物馆"活起来",是近几年博物馆界都在思考和探索的课题。震旦博物馆为欢庆建馆四周年,推出"玉见设计——中国古玉形纹设计特展"。由浅入深的玉器设计史,让人秒懂古器物学,趣味互动的展陈设计,带来引人入胜的新意,更鲜活、更亲近大众的震旦博物馆,带领你探寻古代玉器的奥秘,从古代玉匠的智慧,重新认识古玉形纹设计的新价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