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除颤器,植入型

除颤器,植入型

除颤器,植入型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1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专利文献936874篇;相关期刊37种,包括护理与康复、中华护理杂志、岭南心血管病杂志等; 除颤器,植入型的相关文献由35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澍、华伟、宿燕岗等。

除颤器,植入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36874 占比:99.99%

总计:936966篇

除颤器,植入型—发文趋势图

除颤器,植入型

-研究学者

  • 张澍
  • 华伟
  • 宿燕岗
  • 郭涛
  • 陈明龙
  • 陈柯萍
  • 李学斌
  • 沈法荣
  • 邹建刚
  • 何浪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爽; 樊晓寒; 戴研; 刘志敏; 张澍; 陈柯萍; 华伟; 宿燕岗; 刘欣; 梁兆光; 杨杰孚; 徐伟; 汪芳
    • 摘要: 目的 基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家庭监测所传输的数据及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ICD一级预防首次恰当治疗及患者全因死亡事件的预测因素.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家庭监测功能在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CIED)的临床应用研究的部分数据.从2009年2月到2014年12月植入ICD(德国百多力公司)的79家医院的患者中根据入选和排除标准筛选出305例患者.将ICD植入后的第30~60天作为观察窗口期,计算30 d患者活动度均值(average of 30-day patient activity,APA)及30 d平均静息心率均值(average of 30-day mean rest heart rate,AMRHR).主要终点事件为首次ICD恰当治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VA),次要终点为全因死亡事件.结果 随访(44.9±24.9)个月,共发生117例(38.4%,117/305) ICD首次恰当治疗事件及55例(18.0%,55/305)全因死亡事件.Cox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MRHR是除心功能(NYHA分级)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外ICD首次发放恰当治疗VA的独立预测因素.年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心功能、APA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对年龄、LVEDD、LVEF、APA、AMRHR对全因死亡的预测作用进行评估,结果显示APA对全因死亡的预测效果最好(AUC=0.703).结论 AMRHR和APA是ICD一级预防患者发生首次恰当治疗或全因死亡的较好的预测因素,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临床SCD一级预防高危患者的危险分层.
    • 曾光; 何浪; 陈志平; 吴巧元; 王丹; 沈法荣
    • 摘要: 患者为中年男性,因"反复心悸、晕厥"就诊,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导管消融后形成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再次出现心悸,拟植入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但体表心电图筛查不通过,改植入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因此,导管消融可能导致QRS-T波形态改变,从而影响S-ICD体表心电图筛查结果.
    •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 摘要: 心脏性猝死(SCD)愈发成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应用的ICD分为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和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无论器械本身还是相关临床研究近年都得到了长足进展.ICD对SCD的预防包括二级和一级预防,符合SCD一级预防或1.5级预防的人群远多于二级预防,且相关临床研究及获益证据也更加充分.针对术后参数设置的多个临床试验对ICD诊断和治疗参数个体化调整提供了普适性的原则.本共识将ICD适应证按S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以及不同疾病(如缺血性和非缺血性等)分别进行了阐述.针对ICD不同类型(单腔、双腔、三腔及S-ICD)的选择及除颤阈值测试分别进行了推荐.ICD术后随访至关重要,依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心动过缓起搏参数、心动过速诊断和治疗参数设置的共识.此外,对ICD植入注意事项及系统故障处理原则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 韩亚凡; 李耀东; 汤宝鹏; 王菲菲; 周贤惠; 张疆华; 邢强; 祖克拉·吐尔洪; 芦颜美; 张玲
    • 摘要: 目的 评估全身麻醉和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在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围术期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入选2017年4月至2021年4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54例患者,将患者按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全身麻醉组(n=16)及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组(n=38).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特点、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及疼痛评分(NRS)等.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麻醉相关并发症,全身麻醉组与肋间神经阻滞组相比,手术时间[(69.75±17.57)min对(47.76±11.81)min]、术后住院时间[(4.13±2.28)d对(2.55±1.33)d]更长,术后6~48 h的NRS评分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全身麻醉方式,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缩短了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减轻围术期疼痛,在植入S-ICD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 陈轶维; 吉炜; 朱获绮; 李奋
    •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埋藏式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病例的临床特点、植入效果、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处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接受ICD植入的6例患儿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分析其病因、术后并发症及处理情况.结果 患儿年龄6岁5月龄~16岁2月龄,体重15.4~49.8 kg.其中3例为长QT综合征;1例为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为肥厚性心肌病;另1例为心脏离子通道病.所有患儿植入前均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发作病史,且药物治疗无改善.ICD植入后3例患儿出现术后电风暴,分别给予氯丙嗪、右美托咪定或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后好转,并调整ICD参数(关闭抗心动过速起搏、上调除颤阈值及除颤能量),接受心理干预;另3例患儿术后即接受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镇静镇痛,并优化ICD参数设置,按需进行心理辅导,均无并发症发生.所有患儿术后继续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并密切随访.随访1个月~7年,至末次随访均存活,2例患儿曾有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事件发生,ICD成功识别并除颤成功.结论 ICD植入术在儿童及青少年病例中具备可操作性,且能有效预防猝死发生.术后易出现电风暴,合适的参数设置以及镇静、镇痛药物使用配合、心理干预等有助于降低电风暴发生率.
    • 牛红霞; 张澍; 蔡敏思; 张妮潇; 申玉静; 陈柯萍; 任晓庆; 侯翠红; 樊晓寒; 华伟
    • 摘要: 目的 评估真实世界中经静脉植入型除颤导线(Riata,美国雅培公司)的长期表现.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除颤器脉冲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筛选出植入Riata或Durata(美国雅培公司)系列除颤导线者.分析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的导线故障情况,并将更换术中测试的起搏参数(包括起搏阈值、感知和阻抗)与首次植入时比较.结果 共有76例植入了Riata或Durata除颤导线的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脉冲发生器更换患者,包括Riata组29例,Durata组47例.至更换术时,Riata导线应用3.0~12.2(7.4+2.1)年,Durata导线应用1.7~9.3(5.2±1.9)年.Riata组中,共4根导线在应用6.5~10.9(8.2±2.0)年时出现3根绝缘层破裂、1根导线断裂,故障率为13.8%(4/29),高于Durata组0的故障率(P=0.019).导线完整性好得以继续应用的包括Riata导线25根,Durata导线47根.相较于首次植入时,脉冲发生器更换术中完整性好的Riata导线起搏阈值(1.1 V/0.5 ms对0.7 V/0.5 ms,P>0.05)和R波振幅(11.8 mV对12.7 mV,P>0.05)无明显变化,阻抗降低(519 Ω对630 Ω,P<0.01).结论 Riata导线平均应用7.4年时的故障率为13.8%.完整性好的导线长期起搏阈值和感知稳定,可严密监测下继续应用.
    • 巫逢铭; 王子盾; 刘海雷; 顾凯; 杨刚; 陈红武; 居维竹; 郦明芳; 陈明龙
    • 摘要: 目的 探究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后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引起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加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科植入ICD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的86例患者资料,最终纳入33例有ATP事件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比较其临床特征,并对其1 056次ATP事件进行ATP治疗后室速加速发生率、临床特点、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33例患者,男28例,女5例,年龄(51.49±12.39)岁.11例患者存在由ATP引起的室速加速.通过分析其1 056次ATP事件,发现ATP所致的室速加速发生率为3.8%(40/1 056).同时,ICD/CRT-D记录的室速的种类数可以作为预测ATP加速的相关因素,其最佳切点为1(AUC=0.791,敏感性72.73%,特异性77.27%,P<0.001).此外,短室速周长(OR=0.981,P<0.001)和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增加(OR=1.062,P<0.001)亦可预测ATP后室速加速.室速周长最佳切点为347 ms(AUC=0.665,敏感性82.50%,特异性47.64%,P<0.001),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最佳切点为7.33 ms(AUC=0.659,敏感性77.50%,特异性56.69%,P<0.001).周长<347 ms的室速,脉冲数多的短阵快速刺激容易引起室速加速(OR=3.312,P<0.001).结论 器质性心脏病ICD术后患者中,多种室速类型,室速的周长短及室速周长差值平均值增加可导致室速加速,其中室速周长<347 ms的室速在短阵快速刺激下易引起加速,甚至蜕变为心室颤动.
    • 华伟; 胡奕然; 张澍; 宿燕岗; 汤宝鹏; 沈法荣; 范洁; 严激; 李学斌; 王景峰; 李若谷
    • 摘要: 目的 了解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在国内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S-ICD预防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6年11月26日至2019年12月11日在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1例S-ICD患者,分析其住院基线资料、植入资料(适应证、植入部位、术中参数特点、手术时间等)和随访信息(程控资料等)等情况.结果 最后纳入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S-ICD且有稳定随访的111例患者,其中男89例(89/111,80.2%),年龄(47.2±16.6)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45.0%± 16.6%.植入适应证中,一级预防39例(39/111,35.1%),二级预防72例(72/111,64.9%).平均手术时间为(80.2± 27.9)min,术中未记录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位随访158(54,362)d结果显示,27例(27/106,25.5%)患者共接受电除颤治疗75次(最少1次,最多16次),其中22例(22/106,20.8%)患者接受51次恰当电除颤治疗,9例(9/106,8.5%)患者发生24次不恰当电除颤.不恰当电除颤的主要原因为T波过感知.结论 国内植入S-ICD患者的初步随访结果显示,S-ICD达到了有效性、安全性和预期终点.
    • 何浪; 陈志平; 金晶; 陈志斌; 王浩; 付蕾; 孙国建; 沈法荣
    • 摘要: 目的 对单中心3年内所有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患者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 纳入2016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植入适应证、术前体表心电图筛查、术中麻醉方式和效果、除颤阈值(DFT)测试、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共成功植入S-ICD 11例,其中3例(27.3%)为移除原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后改植入S-ICD;均为男性,年龄12-68(39.7±15.3)岁,体重指数(24.0 ±3.9)kg/m2;随访时间1-44(19.2± 16.8)个月.手术时间(69.0±19.1)min,术中测试除颤阻抗(53.6 ±8.0)Ω,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后诊断至成功除颤时间(12.9 ±1.7)s.1例患者(9.1%)行局部麻醉,术后疼痛评分(VAS)6分;10例(90.9%)行局部麻醉+静脉镇静,VAS(3.0±0.9)分.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发现:识别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并正确治疗2例,识别VT/VF因自行终止而未治疗1例,出现误感知但未治疗1例.结论 S-ICD为年轻的猝死高风险患者及移除TV-ICD需再次植入患者的适应证之一,术中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安全有效,诱发VF时间延长至8s可能有助于成功DFT测试.
    • 吴闯举; 李耀东; 张玲; 周贤惠; 芦颜美; 邢强; 张疆华; 汤宝鹏
    • 摘要: 目的 观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中、术后情况,探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6年2月到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术前筛查特点、麻醉方式、植入技术要点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研究纳入1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49.5岁,年龄范围33-65岁.其中一级预防10例、二级预防6例.疾病谱为离子通道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中2例开创性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13例为无插管全身麻醉+局部麻醉,3例为全身麻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共发生40次,正确识别并恰当放电52次;1例患者因反复出现室速、室颤引起S-ICD电风暴,最终行射频消融终止.结论 对于经静脉植入ICD高风险患者,选择S-ICD是安全有效的,且学习曲线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另外,对于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行单腔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