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心脏起搏,人工

心脏起搏,人工

心脏起搏,人工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1年内共计35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0篇、专利文献76791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等; 心脏起搏,人工的相关文献由1337位作者贡献,包括华伟、王冬梅、尹立雪等。

心脏起搏,人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0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76791 占比:99.55%

总计:77141篇

心脏起搏,人工—发文趋势图

心脏起搏,人工

-研究学者

  • 华伟
  • 王冬梅
  • 尹立雪
  • 张澍
  • 许迪
  • 雍永宏
  • 韩雅玲
  • 姚静
  • 臧红云
  • 宿燕岗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宋爱萍; 任骋; 徐心纯; 许红
    • 摘要: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及组织多普勒成像(TDI)对比分析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与右心室起搏术后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并研究两者在检测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67例有心室起搏指征的患者分成两组,36例接受LBBP治疗,31例接受右心室起搏(RVP)治疗,所有患者于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行12导联心电图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3个月应用2D-STI获得左心室17节段收缩期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最大差值(Tls-Dif)及峰值应变离散度(PSD)、左心室乳头肌水平6节段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rs-SD)及前间隔与左心室后壁径向应变达峰时间差值(Tas-post);采用TDI获得左心室12节段收缩期速度达峰时间标准差(Ts-SD)及最大差值(Ts-Dif).结果 与RVP组比较,LBBP组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参数Tls-Dif、PSD、Trs-SD、Tas-post、Ts-SD及Ts-Dif均较短(P均<0.05).2D-STI对LBBP起搏状态下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检出率为72%(26/36),高于TDI的58%(21/36);RVP起搏状态下2D-STI对其左心室收缩不同步的检出率为84%(26/31),高于TDI的65%(20/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LBBP起搏状态下左心室收缩同步性优于RVP;2D-STI与TDI均可定量评价左心室收缩同步性,2D-STI对左心室收缩同步性的检出率高于TDI,且操作简捷方便,重复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 石佳; 栾颖
    • 摘要: 心脏起搏位点对心脏电生理及机械活动的同步性具有重要影响,是决定心脏起搏临床效果、预后及并发症的重要因素.随着主动固定电极在房间隔起搏中的临床推广使用,改变传统右心房、右心耳起搏部位能否减少起搏器植入术后房颤发生目前仍有争议.本文就房间隔起搏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薄雅坤; 周贤惠; 芦颜美; 汤宝鹏
    • 摘要: 永久起搏器是症状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基本治疗方法,传统心脏起搏器植入存在导线、囊袋相关及术后并发症等风险.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的出现解决了上述问题.本文将围绕无导线起搏器的特性、多种起搏方式的交叉应用、无导线相关并发症、最新临床应用进展做一系统阐述.
    • 顾敏; 胡奕然; 华伟; 张澍
    • 摘要: 80%~90%的永存左上腔静脉患者同时存在右上腔静脉.对于此类患者,多数经右侧人路植入起搏导线,从而降低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临床实践中,常常在起搏器植入术中发现偶然永存左上腔静脉,目前常用的术中造影的方法有时难以区分右上腔静脉是否存在.本例在临床实践中使用泥鳅导丝的方法来鉴别右上腔静脉是否存在.该方法简单易行,便于临床推广和应用.
    • 匡晓晖; 张曦; 高晓龙; 魏飞宇; 王礼琳; 崔艳菊; 郭嘉; 马涛; 范洁
    • 摘要: 目的 探讨无导线起搏器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短期安全性.方法 研究自2019年12 月到2020 年9 月前瞻性入选36例在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均符合指南推荐I 类或Ⅱ类VVIR 起搏适应证.通过观察起搏参数及症状改善的情况评估其有效性,观察术中及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其短期安全性.结果 36例患者均完成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成功率100%.其中男25例(69%,25/36),年龄(73±14)岁,年龄范围15~87岁,随访(6±3)个月.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8 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 间期12例,=度II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6例.术中起搏阈值为(0.46±0.21)V/0.24 ms,感知为(10.8±4.5)mV,阻抗为(871±268)Ω,术后随访3个月感知及阈值均平稳,阻抗在3个月的随访中较术中明显下降[(813±197)Ω对(689±149)Ω,P=0.01].术后24 h 血管彩超检查发现股静脉穿刺点处静脉血栓11 例(11/36,31%),抗凝治疗1 个月后复查血栓均消失,未出现肺栓塞等严重后果.未发现穿刺部位血肿、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的血管并发症.1 例患者术后24 h 出现阈值升高,术后1 个月阈值恢复正常.结论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操作简便、成功率高、短期安全性好,但其远期安全性和有效性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 高运来; 赵晓溪; 陆娟; 张常莹; 王如兴
    • 摘要: 临时心脏起搏应用于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紧急处理,安全有效,但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本文报道1例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临时心脏起搏术后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胸部CT提示临时起搏导线经心内膜垫缺损致左心室起搏,需重视临时心脏起搏并发症.
    • 江河; 李小梅; 刘海菊; 李梅婷; 张仪; 李璟昊
    • 摘要: 目的 评估在儿科患者心内膜右心室中间隔选择性位点起搏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小儿科自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133例植入主动固定导线(3830)至右心室中间隔选择性位点起搏的患者资料,年龄(5.9±4.5)岁,体重(23.2±14.9)kg.心脏结构正常患者88例(88/133,66.2%),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后无心内分流及血流动力学无异常患者45例(45/133,33.8%).随访观察植入手术疗效和安全性、导线参数及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 133例起搏治疗患者将导线植入右心室中间隔,成功132例(132/133,99.2%),手术时间(93.5±36.3)min,X线曝光时间(2.5±2.7)min,X线曝光量(5.0±3.7)mGy.除1例术后1 d发生导线脱位复位成功外,随访未发生囊袋感染、心肌穿孔、导线晚期脱位、导线故障、膈肌刺激、静脉血栓等并发症.随访(23.2±15.6)个月,导线参数中长期随访基本稳定,阈值轻度升高,感知无明显变化,阻抗下降[阈值:(1.25±0.89)V对(0.52±0.23)V,P<0.05;感知:(12.56±4.29)mV对(13.26±5.22)mV,P=0.076;阻抗:(550.7±117.2)Ω对(680.2±114.2)Ω,P<0.05.植入后 QRS时限为(110.90±10.65)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与植入前相比维持在正常范围[LVEF:64%±8%对65%±4%,P=0.376;LVEDD:(40.21±7.17)mm 对(40.69±5.93)mm,P=0.172.结论 主动固定导线(3830)在儿科患者中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可实现儿童最佳位点起搏右心室中间隔起搏.中长期随访参数稳定,右心室中间隔起搏具有较好的心功能保护作用.
    • 周前; 徐蕾; 王镇章; 廖书生; 苏蓝; 黄伟剑
    • 摘要: 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模式,目前应用越来越广泛.永存左上腔静脉(persistent left superior vena cava,PLSVC)是临床上相对比较少见的1种解剖变异,由于其静脉走行扭曲,运用现有工具经PLSVC实现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成为1项具有挑战性的操作,本文介绍了1例患者通过主动固定导线经PLSVC实现夺获希氏束,成功实现室侧希氏束起搏.
    • 苏蓝; 黄伟剑
    • 摘要: 希氏-浦肯野系统(希浦系统)起搏是当前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既能纠正左束支传导阻滞实现心脏再同步,又能维持窄QRS波患者心室同步性.其中由我国学者原创的左束支起搏技术,弥补希氏束起搏的不足,扩展了心脏传导系统起搏的临床应用,具有里程碑意义.2021年2月《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全球首发,统一了希浦系统起搏的定义,规范了操作流程及植入适应证.本文论述希浦系统起搏的优劣势,并期待更多循证医学的开展以回答及解决相关的临床问题.
    • 顾敏; 华伟; 刘曦; 牛红霞; 陈旭华; 张澍
    • 摘要: 目的 探索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的可行性.方法 入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2019年8月至12月共30例有起搏适应证的心动过缓患者,年龄(64±15)岁,其中男15例(50%,15/30)行远端希氏束起搏.使用希氏束鞘管在三尖瓣隔叶下方造影显示三尖瓣环,并以此为影像学标志,将起搏导线植入三尖瓣下方心室侧希氏束区域(即远端希氏束区域).评价手术成功率,术中及随访期间希氏束起搏参数、起搏特点、导线对三尖瓣功能的影响以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等.结果 共28例(93.3%,28/30)患者成功完成远端希氏束起搏.术中希氏束起搏阈值为0.4~1.9(1.00±0.42)V/1 ms,R波振幅为(5.4±2.7)mV.成功完成希氏束起搏的病例中,92.9%(26/28)的患者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夺获希氏束和周围心室肌的阈值分别为(1.03±0.43)V/1 ms和(1.05±0.73)V/1ms.另外2例选择性希氏束起搏患者的希氏束夺获阈值均为0.7 V/1 ms.随访(19.5±3.5)个月,患者希氏束起搏阈值[(0.97±0.41)V/1 ms对(1.00±0.42)V/1 ms,P=0.643]和R波振幅稳定.未发现手术相关的并发症以及三尖瓣反流加重情况.结论 三尖瓣环显像技术指导下的远端希氏束起搏具有较高的手术成功率.远端希氏束起搏多数为非选择性希氏束起搏,随访期间起搏参数稳定.三尖瓣显像技术可帮助定位远端希氏束,完成目的性心室侧希氏束起搏导线植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