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澧
陈澧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汉语、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569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广东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收藏.拍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首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暨第二十二届国际易学大会北京年会等;陈澧的相关文献由89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海燕、於梅舫、李绪柏等。
陈澧
-研究学者
- 于海燕
- 於梅舫
- 李绪柏
- 邹晓霞
- 单晓娜
- 吕友仁
- 张纹华
- 李洛旻
- 李福标
- 梁晓庄
- 涂耀威
- 管林
- 許超傑
- 谢永芳
- 邹阳
- 钟玉发
- 陈澧波
- 乐爱国
- 位素娟
- 何振
- 余一泓
- 倪根金
- 关汉华
- 刘廷武
- 刘琨
- 刘绪源
- 向丹丹
- 吴茂燊
- 周玉函
- 周秋生
- 姚鹏慈
- 姜淑红
- 孙运君
- 张付东
- 张剑
- 张咏梅
- 彭辉球
- 徐世中
- 戚学民
- 文廷式
- 方平权
- 曾凡亮
- 朱万章
- 朱义
- 李林芳
- 李永明
- 李福言
- 李科
- 李科1
- 李葆嘉
-
-
何振
-
-
摘要:
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周氏怀德堂刊本《文选》十二册,内经陈澧朱笔圈点批校,有眉批九十余条。陈氏批点有重文法、重文风、重音韵、重结构等特点,反映了陈澧的文学观念和审美观念。陈氏批点《文选》亦与学海堂注重研读《文选》传统有关。
-
-
戚学民
-
-
摘要:
东塾学派是广东学者陈澧与其弟子所形成的一个学术流派,具有全国影响力。本文讨论其全国学术影响力产生的一个侧面。清史《儒林传》对陈澧的记载是其学术影响力的重要例证,情况较为复杂,学界了解不多。本文利用台北故宫博物院档案,揭示清史《儒林传》中《陈澧传》的最初面貌的形成以及后续改写情形,展示陈澧在官方正史中学术形象的建立过程。
-
-
-
梁帅
-
-
摘要:
道光三十年(1850年)候补京堂张锡庚奏请开设博学鸿词科,此次制科旨在广揽通经致用之才与布衣韦带之士,然经礼部商议后并未施行.陈澧第五次参加会试,再次落榜.拟重开博学鸿词科的消息令陈澧满怀期待,但愿望的幻灭不仅使他和大批举子极为失望,这更是成为陈氏由"纯学术"到"经世致用"学术转向的关键.返粤后的陈澧着力论证"荐举"于历朝政治得失中的作用,以期朝廷重设制科.张锡庚、陈澧"向后看"的选才理念体现了在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早期,士大夫专注于从历代政治得失中寻求救世良方的努力.
-
-
邹阳
-
-
摘要:
中山大学图书馆藏有《日知录》八册,经晚清岭南著名学者陈澧批点,书中保留了陈氏大量的批点文字,特色鲜明,在评述内容上,将直接评判、结合现实评点、补充评述三者结合;此外,辨析发微、驳问质疑、正讹文补脱文、注释音义亦是其批点特色.从批语内容可看出陈澧受到顾炎武“经世致用”学术思想的影响.
-
-
单晓娜;
涂耀威
-
-
摘要:
陈澧与朱一新是晚清汉宋兼采、调和会通的代表性人物,二人对《大学》的诠释,代表了经历汉宋之争、汉学的调适衰微以及宋学的高扬与崛兴、今文经学复兴后,以会通汉、宋学形式表现出来的对以往《大学》诠释所作出的一种比较全面而具有反思性的研究.陈澧主张《大学》古本,以《礼》解《大学》,却又对朱熹《大学》诠释思想推崇备至.朱一新认为朱熹《大学》义理纯正无弊,突出"格物致知"知识论内涵,重实践实行,讲学问思辨的工夫,却也指出朱熹有改动《大学》文本、添字释经之失,认同《大学》古本.二人《大学》诠释呈现出"认同古本、接续汉学","弥逢汉宋、作出新诠","以经解经、返本开新"的鲜明经学品质和理论特征,体现了晚清经学家调和汉、宋学术的努力所在和学术风尚.
-
-
单晓娜;
涂耀威
-
-
摘要:
陈澧与朱一新是晚清汉宋兼采、调和会通的代表性人物,二人对《大学》的诠释,代表了经历汉宋之争、汉学的调适衰微以及宋学的高扬与崛兴、今文经学复兴后,以会通汉、宋学形式表现出来的对以往《大学》诠释所作出的一种比较全面而具有反思性的研究。陈澧主张《大学》古本,以《礼》解《大学》,却又对朱熹《大学》诠释思想推崇备至。朱一新认为朱熹《大学》义理纯正无弊,突出“格物致知”知识论内涵,重实践实行,讲学问思辨的工夫,却也指出朱熹有改动《大学》文本、添字释经之失,认同《大学》古本。二人《大学》诠释呈现出“认同古本、接续汉学”,“弥逢汉宋、作出新诠”,“以经解经、返本开新”的鲜明经学品质和理论特征,体现了晚清经学家调和汉、宋学术的努力所在和学术风尚。
-
-
李洛旻
-
-
摘要:
廣州嶺南大學藏有晚清大儒陳澧《遣稿》六百餘小册,後輾轉由中山大學圖書館影印出版,學者一般認爲《遣稿》是陳氏名著《東塾讀書記》的前身,其中讀書筆記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可據之窺探陳氏學術風貌.陳氏中年以降極重群經注疏之學,《遣稿》中保存了大量閲讀注疏時所鈔録的筆記.其中有關《儀禮注疏》的部分,相比《讀書記》只強調分節、釋例、繪圖三方面内容更加豐富多樣.本文將相關筆記加以分類爲:(1)讀《儀禮》例、(2)讀鄭注例、(3)讀賈疏,例凡3種共38類例子,均爲陳氏讀《儀禮注疏》所關注之要點,藉此揭櫫陳氏研讀注疏之具體方法.
-
-
邝以明
-
-
摘要:
新见东莞可园张敬修家族的四种印谱既展现了张氏一门的金石家学及其对金石研析风气的倡导,又揭示出其时岭外、岭南印人之间的交流和不同文化的融贯.从受常云生、余曼庵和徐三庚影响的时人印风式微,到"东塾印派"崛起,进而黄牧甫印风生成的岭南印学发展流变中,体现出异质、异域文化在岭南对流碰撞、吸收融贯的动态发生.
-
-
李洛旻
-
-
摘要:
廣州嶺南大學藏有晚清大儒陳澧《遺稿》六百餘小册,後輾轉由中山大學圖書館影印出版,學者一般認爲《遺稿》是陳氏名著《東塾讀書記》的前身,其中讀書筆記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可據之窺探陳氏學術風貌。陳氏中年以降極重群經注疏之學,《遺稿》中保存了大量閲讀注疏時所鈔録的筆記。其中有關《儀禮注疏》的部分,相比《讀書記》只強調分節、釋例、繪圖三方面内容更加豐富多樣。本文將相關筆記加以分類爲:(1)讀《儀禮》例、(2)讀鄭注例、(3)讀賈疏,例凡3種共38類例子,均爲陳氏讀《儀禮注疏》所關注之要點,藉此揭櫫陳氏研讀注疏之具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