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间日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

间日疟原虫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1年内共计287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84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浙江预防医学、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传染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技术论坛、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首届学术年会、第八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等;间日疟原虫的相关文献由637位作者贡献,包括曹雅明、高琪、夏惠等。

间日疟原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7 占比:34.54%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40%

专利文献>

论文:484 占比:65.05%

总计:744篇

间日疟原虫—发文趋势图

间日疟原虫

-研究学者

  • 曹雅明
  • 高琪
  • 夏惠
  • 高世同
  • 方强
  • 陆惠民
  • 冯辉
  • 张山鹰
  • 刘多
  • 张小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鹏波; 张耀文; 赵艳; 郁春云; 曹雅明
    • 摘要: 东南亚大湄公河区域(GMS)内的6个国家批准了2030年前在该地区实现完全消除疟疾的区域性疟疾消除计划,传播阻断疫苗(TBV)作为实现这一计划的有力武器面临着候选抗原数量不足的缺陷。本文研究了配子融合蛋白PvHAP2的传播阻断活性,以评估其作为TBV候选抗原的潜能。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PvHAP2的HAP2/GCS1结构域从而获得了重组蛋白,并用其免疫BALB/c雌性小鼠获得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抗PvHAP2抗体仅与间日疟原虫雄性配子体反应。结果显示,在用临床分离株进行的标准膜饲实验(SMFA)中发现抗PvHAP2抗体能够抑制间日疟原虫卵囊在雌性按蚊宿主体内形成。相比较于对照组,用与抗PvHAP2抗体混合后的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液饲喂按蚊后,按蚊感染率降低25%,平均卵囊数降低15.3%。但抑制效果不如杆状病毒表达蛋白免疫获得的抗血清明显,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HAP2有成为TBV候选抗原的潜质,但相较原核表达蛋白系统更为高效的蛋白表达系统值得深入的研究。
    • 刘鹏波; 张耀文; 赵艳; 郁春云; 曹雅明
    • 摘要: 东南亚大湄公河区域(GMS)内的6个国家批准了2030年前在该地区实现完全消除疟疾的区域性疟疾消除计划,传播阻断疫苗(TBV)作为实现这一计划的有力武器面临着候选抗原数量不足的缺陷.本文研究了配子融合蛋白PvHAP2的传播阻断活性,以评估其作为TBV候选抗原的潜能.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PvHAP2的HAP2/GCS1结构域从而获得了重组蛋白,并用其免疫BALB/c雌性小鼠获得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抗PvHAP2抗体仅与间日疟原虫雄性配子体反应.结果显示,在用临床分离株进行的标准膜饲实验(SMFA)中发现抗PvHAP2抗体能够抑制间日疟原虫卵囊在雌性按蚊宿主体内形成.相比较于对照组,用与抗PvHAP2抗体混合后的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液饲喂按蚊后,按蚊感染率降低25%,平均卵囊数降低15.3%.但抑制效果不如杆状病毒表达蛋白免疫获得的抗血清明显,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HAP2有成为TBV候选抗原的潜质,但相较原核表达蛋白系统更为高效的蛋白表达系统值得深入的研究.
    • 摘要: 近日,由湖北省武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吴凯副主任技师、湖北医药学院李健教授和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汪伟副研究员联合主编的英文学术专著《Morphology of Human Malaria Parasites:Theory and Applications》由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分为8章。第1章概述疟原虫的基础知识和血涂片制作、染色及镜检要点;第2~5章主要介绍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卵形疟原虫、三日疟原虫等4种主要人体疟原虫的生活史形态特征及镜检鉴别要点;第6章主要描述了疟疾病例血涂片上的其他细胞形态;第7章主要分析了恶性疟重症病例的典型镜下形态学特征;第8章以图片形式直观展示了各种人体疟原虫的镜下图片。
    • 王笑笑; 黄芳; 周水森; 阮卫; 陈华良; 冯欣宇
    • 摘要: 目的 比较间日疟原虫感染人群的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5、TLR9基因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差异,探讨其与间日疟原虫不同感染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中缅边境地区(云南省盈江县和缅甸拉咱市)2017—2019年间日疟原虫感染者202例及健康对照者104例,将上述研究对象分为无症状感染组、有症状感染组及健康对照组,其中无症状感染组与有症状感染组统称为感染组;采用飞行时间质谱分型技术检测以上研究对象TLR5、TLR9基因3个SNP位点,分析不同组之间TLR5、TLR9基因SNP位点等位基因和基因型的分布差异.结果 3组研究对象之间性别与年龄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之间TLR91486C/T位点、TLR9 G1174A位点和TLR5 R392Stop位点的等位基因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健康对照组与感染组间及健康对照组与无症状感染组间TLR91486C/T位点的AG基因型分布差异均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TLR91486C/T位点的基因型多态性与间日疟原虫感染相关,但尚未发现TLR9 G1174A位点、TLR5 R392Stop位点与间日疟原虫感染的相关性,本研究结果可为揭示宿主基因多态性对间日疟原虫感染的影响提供重要线索.
    • 张杨明慧; 张学星; 赵艳; 魏海潮; 胡钰冰; 庞维; 王庆辉; 曹雅明
    • 摘要: 为分析新型间日疟原虫红细胞结合蛋白(PvEBP)在中国中部地区(安徽)及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缅甸和越南)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布特征,提取31例中国(安徽)和22例缅甸(Laiza镇)间日疟原虫患者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并测序,同时从GenBank中分别获取缅甸和越南地区相应基因序列共34例,进行PvEBP基因多态性和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PvEBP核苷酸多态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在我国中部地区安徽较低(π=0.00051,Hd=0.634),在缅甸和越南地区相对较高;三个流行区分离株中PvEBP-RII受到正向选择压力的影响(dN/dS>1),突变集中在PvEBP-RII;不同群体间PvEBP基因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三个群体共享单倍体型较少,仅单倍型Hap_4同时出现在三个不同流行区.结果表明,中国(安徽)和周边国家(缅甸和越南)分离株PvEBP的基因多态性及分化程度因地理隔离差异较大,PvEBP-RII可作为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候选疫苗的重要靶点.
    • WEI Huan-Ping; YAN Yan; HONG Ming-Yang; ZHU Xiao-Tong; CAO Ya-Ming
    • 摘要: To clarify the genetic diversity feature of a blood stage vaccine candidate antigen, Duffy binding protein (DBP), the genomic DNA was extracted from 20 P. vivax infected patients′ blood samples from malaria epidemic areas ( Bilin and Paletwa) in Myanmar. Pvdbp-Ⅱ gene was amplified by PCR and sequenced. Combined with the sequence of Mandalay, which was achieved from GenBank database, the polymorphism analysis of pvdbp-Ⅱ gene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π value of pvdbp-Ⅱ gene was 0.002, 0.009 and 0.002, respectively and dN/dS>1 was detected in all studied epidemic areas in Myanmar. Positive diversifying selection was detected by neutral tests of pvdbp-Ⅱ gene in all studied epidemic areas. Recombination occurred in Bilin and Mandalay endemic areas. Different degrees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existed among populations in various endemic areas. H14 as the most frequent haplotype was found in 21 different haplotypes. Pvdbp-Ⅱgene showed genetic diversity and had experienced positive diversifying selection, indicating that it was a candidate target for blood stage vaccine; H14 was the most frequent haplotype, which suggested the possibility of developing pvdbp-Ⅱ gene as a candidate antigen of endoerythrocytic stage vaccine based on this haplotype.%为明确缅甸流行区间日疟原虫红内期疫苗候选抗原Duffy结合蛋白 ( DBP) 的基因多态性特点, 提取20例缅甸流行区 ( Bilin 和 Paletwa) 间日疟原虫基因组 DNA, 通过 PCR 扩增和测序检测, 参考Mandalay流行区 (缅甸) 相应序列, 对pvdbp-Ⅱ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 各流行区pvdbp-Ⅱ基因的π值分别为0.002、 0.009和0.002, 且dN/dS 均大于1.中性检验表明各流行区pvdbp-Ⅱ基因处于阳性选择; pvdbp-Ⅱ基因在Bilin和Mandalay流行区存在基因重组, 各流行区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 H14是21种不同的单倍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倍型. Pvdbp-Ⅱ基因存在多态并经历阳性选择, 提示其作为红内期疫苗候选靶点; H14高频率的出现, 提示以其为基础研制pvdbp-Ⅱ基因作为红内期疫苗候选抗原的可能性.
    • 刘莉; 徐婷婷; 丁丽君; 彭娇
    • 摘要: 他非诺喹是一种喹啉类抗疟疾新药.由葛兰素史克公司研发的他非诺喹于2018年7月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预防正在接受抗疟疾规范治疗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间日疟原虫疟疾的复发.随后,由60°制药公司研发的他非诺喹于2018年8月被FDA批准用于预防18岁以上患者的疟疾.临床试验表明,他非诺喹联用氯喹比单用氯喹有更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晕、恶心和呕吐等.
    • 洪民生; 曾婕; 李丹妮; 王庆辉; 曹雅明
    • 摘要: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体液免疫应答对控制疟原虫红内期感染至关重要.免疫细胞的募集和功能调节受到不同趋化因子的调控.进一步寻找招募T细胞的关键性趋化因子将为针对性调控抗疟免疫应答类型提供有效靶点.通过收集并检测中缅边境地区间日疟原虫感染患者血浆中T细胞应答相关的趋化因子水平,并比较CD4+T细胞和CD8+T细胞不同表达水平患者的相应趋化因子表达,发现CXCL9、CXCL10、CXCL11、CXCL13、CCL13和CCL1在间日疟急性感染期均显著升高,CXCL10和CXCL13水平与患者的年龄呈正相关,特别是CXCL10对CD4+T细胞的募集调控可能起到关键性作用.
    • 何紫薇; 张玉林; 吴杰; 杜娟娟; 杨建发; 杨国琴
    • 摘要: 为了解实验猴间日疟原虫感染的基本情况,为猕猴属动物或其他非人类灵长类实验动物间日疟原虫病的防治提供参考.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检测方法,对采自云南昆明某灵长类研究中心的3种实验猴(恒河猴、豚尾猴、食蟹猴)的血清样品进行间日疟原虫抗原检测.结果,3种实验猴的间日疟原虫血清阳性率平均为1.62%,其中,豚尾猴的血清阳性率最高为5.62%,其次恒河猴的血清阳性率为0.94%,食蟹猴的血清阳性率为0%,3种实验猴的血清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 =0.004 <0.05);从性别分析,公猴(2.89%)和母猴(0.94%)的血清阳性率之间无显著差异(P =0.101 >0.05);从年龄分析,青年猴(≤4岁)血清阳性率为3.07%,成年猴(>4岁)血清阳性率为0%,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07 <0.05).从回归分析结果来看,品种因素是引起实验猴感染间日疟原虫的主要风险因子(P =0.004 <0.05).结果 表明,该灵长类研究中心的实验猴存在间日疟原虫感染,带虫猴会成为潜在的内部感染源.饲养人员需要加强对实验猴的饲养管理及间日疟原虫的防治工作,提高实验猴质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