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文献在1997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19785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产业与科技论坛、健康之路、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儿童肿瘤学术会议、2007年第十一届全国儿科病理学术研讨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慢性皮肤病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学术交流会等;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的相关文献由456位作者贡献,包括白雪芹、邓飞、牟东云等。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9785 占比:99.88%

总计:119927篇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发文趋势图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研究学者

  • 白雪芹
  • 邓飞
  • 牟东云
  • 马恒辉
  • 余英豪
  • 吴在增
  • 周晓军
  • 周晓燕
  • 姚丽青
  • 季天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干; 樊金星; 黄慧; 徐锦; 杨文萍; 陶强
    • 摘要: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激酶蛋白(ALK)在外周神经母细胞性肿瘤(pNT)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46例pNT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LK蛋白,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N-MYC基因。结果46例患儿临床分期:Ⅰ~Ⅱ期和Ⅲ~Ⅳ期各23例;病理诊断:神经母细胞瘤(NB)40例、节细胞性神经母细胞瘤(GNB)6例,其中预后良好型(FH型)32例、预后不良型(UH型)14例;ALK在NB和GNB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22/40)和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8)。40例NB中N-MYC基因扩增阳性4例、获得7例,6例GNB均无N-MYC基因扩增和获得。15例新生儿NB中ALK蛋白阳性表达率为40%(6/15),100%N-MYC基因扩增阴性。ALK蛋白在Ⅲ~Ⅳ期、UH型和N-MYC基因异常中表达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8、0.001、0.010),在不同性别、年龄和部位间无差异表达(P=0.382、0.400、0.617)。结论儿童pNT应常规检测ALK蛋白,其阳性表达与病理分型和临床分期有一定的关系。不同年龄段NB中ALK蛋白的表达意义及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杜鹃; 刘力(指导)
    • 摘要: 目的:应用Meta分析方法,对儿童及青少年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一些有争议的临床预后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以客观评价这些因素对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中英文数据库,搜索从建库起至2020年12月31日间,儿童及青少年ALCL回顾性队列分析的文献。筛选文献并提取其中的生存数据,应用Review Manager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应用合并风险比(HR)及95%可信区间(95%CI)进行评价,以明确各因素对五年总生存率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3篇文献,研究对象共1 792例。对纳入研究进行基于Kaplan-Metier法绘制的生存曲线的单因素分析的合并Meta分析,结果显示,具有以下因素患者的五年总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临床有B组症状[HR=1.43,95%CI(1.08,1.90),P=0.010]、免疫表型表达CD3[HR=2.03,95%CI(1.43,2.88),P<0.001]、肿瘤侵犯骨髓[HR=2.23,95%CI(1.43,3.48),P<0.001]、肿瘤侵犯皮肤[HR=1.38,95%CI(1.13,1.69),P=0.002]。对纳入研究进行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的合并Meta分析,显示骨髓侵犯[HR=2.60,95%CI(1.21,5.57),P=0.010]、病理类型是非普通型[HR=1.99,95%CI(1.37,2.89),P<0.001]的患者五年总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肿瘤细胞表达CD3、临床表现有B组症状、病理类型为非普通型、皮肤和骨髓受累是影响儿童及青少年AL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其中病理类型为非普通型、骨髓受累是独立的预后不良影响因素。
    • 苏群英; 黄炳臣; 吴雪铭; 王娟; 王兴枝子; 龙喜带
    • 摘要: 患者女性,63岁,因发现右前臂、颈背部病灶,逐渐增大伴局部溃疡、渗液半年余。2020年7月20日患者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进行治疗,自诉半年前无意中发现右前臂、颈背部有“米粒”大小的结节性淡红色病灶,曾多次于我院皮肤科行“封闭注射”治疗,但病灶日渐隆起增大,范围明显增宽,并伴局部溃烂、渗液,自感疼痛、瘙痒,影响日常睡眠及生活。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变,缺乏特异性特征。
    • 王蕊; 徐玉乔; 陈玲
    • 摘要: 目的 探讨小肠原发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ALK、CD30、MUM1、CD2、CD3、CD5、CD7、CD56、CD20、PAX5、CD79a等表达,回顾性分析3例小肠原发ALK阳性ALC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ALK阳性ALCL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均<30岁,病灶分别位于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末端。镜检:非典型的淋巴样细胞成片分布,细胞核多形,细胞质丰富。免疫表型:3例肿瘤细胞ALK和CD30均弥漫阳性,CD20阴性。结论 ALK阳性ALCL发生于小肠者罕见,其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有特异性,且预后良好,需与小肠原发的其他肿瘤进行鉴别。
    • 钟礼花; 张文芳; 林蔚晴; 吴在增; 王健超; 陈刚
    • 摘要: 目的:探究人类拓扑异构酶Ⅱα(topoisomerases typeⅡα,TOP2A)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在系统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systemic 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sALCL)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10年3月至2022年6月福建省肿瘤医院诊断的44例sALCL患者TOP2A与PD-L1的表达。采用电话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截至2022年4月15日。结果:44例sALCL患者中,男32例,女12例,年龄12~78(中位51)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分型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阳性患者17例,ALK阴性患者27例。TOP2A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60.5%(26/43),PD-L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47.4%(18/38),TOP2A和PD-L1蛋白表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0.560,P=0.001)。本组病例随访时间1~137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OP2A(P=0.017)、PD-L1(P=0.025)、乳酸脱氢脱酸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表达水平(P=0.004)、肝脾肿大(P=0.045)是影响sALCL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TOP2A和PD-L1的表达在sALCL中呈正相关,且TOP2A蛋白阴性和PD-L1蛋白阴性患者预后较阳性患者好,可作为预测sALCL预后的重要指标。
    • 汪涛; 江巧琳
    • 摘要: 总结了1例ALK阴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患者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继发破溃感染,出现下肢肿胀、排尿困难等并发症的护理体会。在给予化疗及全身抗感染治疗的同时,综合评估伤口情况并给予全程护理。对破溃伤口处理的特点和难点进行描述,详细介绍了伤口评估和伤口处理要点。通过清创、换药、抗感染、控制血糖、促进血液循环等护理,患者肿大淋巴结消退,伤口感染得到控制,疼痛减轻,入院后第52天感染伤口愈合。
    • 于冉
    • 摘要: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的异常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中被首次报道.随之,ALK基因的重排、突变及扩增在许多肿瘤中被发现,如神经母细胞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和非小细胞肺癌等.本文对ALK基因在不同肿瘤发生的改变及意义进行探讨,以期为临床进行特定的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于冉
    • 摘要: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是T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的一个特殊亚型.ALK+和ALK-ALCL在发病年龄、结外侵犯和预后方面都有所不同;ALCL在形态学上具有特征性的生长方式及典型的标志细胞;CD30是ALCL特征性的标记物,多数病例可表达ALK蛋白;t(2;5)(p23;q35)是ALCL中最常见的染色体易位.本文就ALCL的临床特点、形态学特点、免疫表型、遗传学改变、病理学诊断与鉴别诊断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 王兵; 刘露; 金大成; 韩松辰; 贺生亮; 柏启州; 于珺; 苟云久
    • 摘要: cqvip:肺内原发的非霍奇金淋巴瘤非常罕见,仅占原发肺肿瘤千分之三,往往大多数病例为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为非霍奇金淋巴瘤一种特殊类型,一般累及淋巴结、皮肤和软组织,多达12%的病例可因播散而导致肺受累,但肺部原发ALCL极为罕见[1],其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的表达是一个重要的预后因素,ALK阴性患者预后差[2]。
    • 苟金玉; 陈素芸; 吴书其; 尹雅芙; 王辉
    •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青少年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治疗前^(18)F-FDG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影像学表现及其代谢参数的预后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4例ALCL初诊患者(男性19例,女性5例,年龄3~20岁)的临床资料及^(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及代谢参数,包括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平均标准摄取值(mean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ean)、全身肿瘤代谢体积(metabolic tumor volume,MTV)和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分析参数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两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及χ^(2)检验比较不同表型的ALCL患者的临床参数、^(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及代谢参数。结果:中位随访期为39个月,有3例患者死亡,另有4例复发。24例ALCL患者中,15例首诊患者伴随B症状,9例首诊患者不伴随B症状。首诊伴随B症状患者的中位SUVmax为28.68(15.61~32.87),首诊不伴随B症状的患者中位SUVmax为27.15(17.71~35.40),2种表型ALCL患者的^(18)F-FDG代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单因素生存分析中白细胞的值与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在统计学上存在相关关系;MTV、骨髓SUVmax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在统计学上存在相关关系;其余所有的临床基线特征、基础检验定量指标和^(18)F-FDG PET/CT定量指标与OS/PFS均无关。并且,将临床基线特征、检验定量指标和^(18)F-FDG PET/CT定量指标与OS/PFS一起做多变量分析时,所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8)F-FDG PET/CT可以较好地反映ALCL患者病灶分布范围及代谢活性,CRP、WBC、MTV和骨髓SUVmax对ALCL患者的疾病进展有一定的预测价值,能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