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亚致死效应

亚致死效应

亚致死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52536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全国害虫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2008北京奥运园林绿化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首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与展望研讨会)等;亚致死效应的相关文献由49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长仲、杨洪、金道超等。

亚致死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 占比:0.2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52536 占比:99.74%

总计:52674篇

亚致死效应—发文趋势图

亚致死效应

-研究学者

  • 刘长仲
  • 杨洪
  • 金道超
  • 高希武
  • 吴福安
  • 张建萍
  • 王召
  • 陶士强
  • 丁建朋
  • 仇贵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金兰(译)
    • 摘要: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是一种严重的入侵害虫,由于其极强的迁徙性和杂食性以及适应性,已成为一种主要的跨境和洲际农业害虫,近年来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其2019年入侵中国云南,迅速蔓延到多个省份,给玉米等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目前化学防治任然是防治草地贪夜蛾的一项可行性的重要措施。杀虫剂除了具有直接杀灭目标害虫的作用外,还可对害虫的生长繁殖造成亚致死效应。因此研究常见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的亚致死效应,对其田间综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 刘文斌; 段辛乐; 夏晓峰; 黄少康
    • 摘要: 蜜蜂是最重要的农业授粉昆虫之一,蜜蜂在授粉过程中极有可能接触到广泛使用的广谱杀虫剂-拟除虫菊酯,大多数拟除虫菊酯对蜜蜂等农业授粉昆虫有较高的毒性。本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作用机理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蜂群及蜂产品中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残留现状、拟除虫菊酯对蜜蜂的急性毒性以及亚致死效应,讨论了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复配农药对蜜蜂的影响。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害虫的综合防控和绿色防控手段,用环境友好型的生物农药替换化学农药,合理科学地使用;另一方面,应加速研发高效防治靶标害虫以及对蜜蜂低毒或无毒的高度选择性杀虫剂,以保障蜜蜂授粉安全。
    • 张亮; 吕海翔; 石丹丹; 李旭超; 马康生
    • 摘要: 为明确低剂量化学杀虫剂对寄生性天敌昆虫的影响,以棉蚜茧蜂为对象,测定了常用杀虫剂啶虫脒和新型杀虫剂双丙环虫酯在LC_(5)和LC30剂量下对棉蚜茧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啶虫脒和双丙环虫酯对棉蚜的LC_(50)值分别为442.6和1.67 mg/L,对棉蚜茧蜂的LD_(50)值分别为0.007和20.58μg/cm^(2)。经低剂量的2种杀虫剂处理后,棉蚜茧蜂寄生量与棉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随棉蚜密度的增加棉蚜茧蜂寄生量逐渐增大,最终趋于平缓。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寄生功能反应模型的基本结构仍然属于Holling-Ⅱ模型,但模型的各项参数均发生了改变。在棉蚜密度为20、40和100头/皿时,除LC_(5)剂量双丙环虫酯处理棉蚜(间接处理)组棉蚜茧蜂的寄生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药剂处理组的寄生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LD_(30)剂量啶虫脒直接处理棉蚜茧蜂对其寄生能力的抑制作用最强。经低剂量药剂间接处理后,棉蚜茧蜂处理每头棉蚜所用的时间与对照相比均显著延长,且药剂处理组的最大日寄生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此外,低剂量的啶虫脒和双丙环虫酯均能显著抑制棉蚜茧蜂的寻找效应。研究表明,低剂量啶虫脒和双丙环虫酯对棉蚜茧蜂的寄生作用存在负面影响,这对保护和利用天敌以及指导农药科学合理使用均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 段宇杰; 何恒果; 蒲德强; 杨慧; 陈琪; 陆秋成
    • 摘要: 七星瓢虫对蚜虫等农林业中的重要害虫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利用七星瓢虫进行控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正在逐步推广.本文就七星瓢虫的生物学特性、捕食、对农药的反应以及人工饲养等方面进行综述:七星瓢虫幼虫随龄期增长逐渐出现黄斑,温湿度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以成虫越冬,有滞育现象.七星瓢虫捕食性强,捕食对象较多,包括多种蚜虫、木虱、蚧虫、粉虱、蓟马、网蝽等,其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主要为HollingⅡ型,捕食效应受温度、光周期及其猎物密度与自身密度影响.七星瓢虫对农药有一定的选择性,农药对七星瓢虫捕食行为及其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并会导致其抗药性的产生.目前,七星瓢虫的饲养以昆虫材料为主,辅以人工饲料,采用低温储存,以卵卡作为商品出售.七星瓢虫的基础研究可为今后大规模运用于田间提供参考.
    • 程明明; 成禄艳; 王莉; 傅云梅; 雷双; 丁莉莉; 方云洪; 魏志堂; 于士将; 丛林; 冉春
    • 摘要: [目的]评价乙唑螨腈和腈吡螨酯对柑橘全爪螨[Panonychus citri(McGregor)]的亚致死效应,为田间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叶碟喷雾法测定乙唑螨腈和腈吡螨酯对柑橘全爪螨卵和雌成螨的毒力,选择乙唑螨腈和腈吡螨酯LC_(10)和LC_(30)处理卵和雌成螨后,记录F0、F1代各虫态发育历期、产卵量和成虫寿命。[结果]乙唑螨腈和腈吡螨酯LC_(10)和LC_(30)处理柑橘全爪螨卵和雌成螨,F0代产卵量略有降低;乙唑螨腈LC_(10)和LC_(30)处理后,F1代内禀增长率(r_(m))分别为0.1931和0.1904,高于对照0.1567,世代历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_(t))缩短。腈吡螨酯LC_(30)处理后,F1代内禀增长率(r_(m))为0.1627,与对照接近,LC_(10)处理后r_(m)为0.1798,高于对照,平均世代历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_(t))低于对照。[结论]乙唑螨腈和腈吡螨酯对柑橘全爪螨具有低剂量刺激效应。
    • 刘童童; 邱建生
    • 摘要: 为了解溴氰菊酯防治核桃扁叶甲Gastrolina depressa Baly的后续影响,通过浸渍法测定溴氰菊酯对核桃扁叶甲的毒力,确定亚致死剂量,通过观察生活史及组建生殖力生命表等方法研究溴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对核桃扁叶甲F0代和F1代影响.结果表明:溴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对F0代核桃扁叶甲的繁殖力影响不大,对成虫寿命影响较大.LC15剂量处理的F1代各发育历期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LC30剂量处理的F1代2龄幼虫、3龄幼虫、预蛹和蛹的历期与对照组差异显著;从总的发育历期来看,溴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处理的核桃扁叶甲发育历期与对照组差异显著.随着溴氰菊酯致死剂量质量浓度的增加,净增值率、内禀增长率和周限增长率均降低,世代平均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延长.说明溴氰菊酯亚致死剂量可以抑制核桃扁叶甲种群的增长.
    • 刘宴弟; 孙丽娜; 张怀江; 闫文涛; 岳强; 仇贵生
    • 摘要: 为明确亚致死浓度的氯虫苯甲酰胺连续处理对第4代桃小食心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本研究用LC10、LC30和LC50的氯虫苯甲酰胺处理的苹果分别继代饲养桃小食心虫(简称LC10、LC30和LC50种群).以第4代初孵幼虫为起点记录其各阶段发育历期、存活率和繁殖力等数据,研究氯虫苯甲酰胺对桃小食心虫的亚致死效应.结果 表明,LC30和LC50种群桃小食心虫的卵期与对照(CK)种群相比明显延长;LC50种群桃小食心虫的蛀果率、脱果率、幼虫存活率、世代存活率以及单雌平均产卵量均显著低于CK种群;CK、LC10、LC30和LC50种群单雌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83.67±10.39)、(177.66±14.81)、(147.83±14.54)粒和(126.33±11.29)粒.桃小食心虫LC30和LC50种群与CK种群相比,内禀增长率、净生殖率和周限增长率显著降低,平均世代周期和种群加倍时间延长,相对适合度降低.
    • 谢道燕; 杨振国; 柴建萍; 倪婧
    • 摘要: 为明确10%溴氰虫酰胺悬乳剂对桑粉虱的毒力及其亚致死浓度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试管药膜法和叶碟喷雾法分别测定10%溴氰虫酰胺悬乳剂对桑粉虱成虫和卵的毒力,并以食下毒叶法测定了其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和5种亚致死浓度[0.002 mg/L(LC1)、0.004 mg/L(LC3)、0.008 mg/L(LC7)、0.015 mg/L(LC15)、0.030 mg/L(LC30)]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0%溴氰虫酰胺悬乳剂6.25~400.00mg/L对桑粉虱成虫和卵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57.01%~97.95%和13.65%~86.50%,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6.50 mg/L和53.78 mg/L,毒杀效果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10%溴氰虫酰胺悬乳剂对家蚕3龄幼虫48 h的LC50为0.06 mg/L,属于剧毒级,家蚕中毒症状为吐液、拒食、尾缩等;在饲喂用LC1~LC30分别处理的桑叶的4龄起蚕和饲喂用LC1~LC15分别处理的桑叶的5龄起蚕中,LC1~LC7处理的蚕均能正常上蔟结茧,除4龄蚕中LC1和LC3及5龄蚕中LC1的处理外,其余各组处理均导致上蔟时间延长;4龄蚕中LC7~LC15处理和5龄蚕中LC3~LC7处理的家蚕除茧层率外,其他经济性状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在同一浓度的处理中对5龄家蚕影响更大,4龄起蚕饲喂LC30和5龄起蚕饲喂LC15~LC30处理的桑叶的家蚕在饲养过程中逐渐体缩失水死亡.10%溴氰虫酰胺悬乳剂对桑粉虱具有显著的毒杀活性,对家蚕剧毒,为减少其对养蚕业的影响,建议桑园禁止使用该杀虫剂,桑园周边农田使用该药剂也需谨慎.
    • 刘刚
    • 摘要: 近期,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完成了“氟啶虫胺腈对重要农业害虫棉蚜的亚致死效应及跨代影响评估”研究,发现低浓度氟啶虫胺腈处理对棉蚜产生了隔代生殖刺激,导致子二代和子三代的种群扩张,并且共生菌参与了亚致死剂量下的棉蚜的种群扩张与恢复。
    • 摘要: 近曰,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虫害防控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完成了“氟啶虫胺腈对重要农业害虫棉蚜的亚致死效应及跨代影响评估”研究,发现低浓度氟啶虫胺腈处理对棉蚜产生了隔代生殖刺激,导致子二代和子三代的种群扩张,并且共生菌参与了亚致死剂量下的棉蚜的种群扩张与恢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