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捕食功能

捕食功能

捕食功能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028664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年全国害虫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害虫天敌的大量繁殖与商品化国际研讨会、第三届全国生物入侵大会等;捕食功能的相关文献由49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国华、尚素琴、张安盛等。

捕食功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9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8664 占比:99.99%

总计:1028797篇

捕食功能—发文趋势图

捕食功能

-研究学者

  • 陈国华
  • 尚素琴
  • 张安盛
  • 于毅
  • 冯万祖
  • 冯宏祖
  • 刘超
  • 吴进才
  • 吴道慧
  • 吴雨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航; 廖贤斌; 高平; 邢孔政; 梁晨; 吴国星; 陈斌; 高熹
    • 摘要: 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是一种在生物防治方面有重要作用和潜力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为探明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的控害潜力,在室内温度26°C±1°C、相对湿度65%±10%、光周期16 L∶8 D条件下,观察了叉角厉蝽4龄、5龄若虫和成虫分别对亚洲玉米螟3龄、4龄幼虫的捕食行为,测定了叉角厉蝽对不同亚洲玉米螟密度下的捕食量、搜寻效应以及自身密度和种间干扰对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模型,叉角厉蝽3个虫龄对亚洲玉米螟3龄与4龄幼虫的理论最大取食量顺序均为:成虫(30.21头)>5龄若虫(24.69头)>4龄若虫(11.96头),相同虫龄的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3龄幼虫的最大取食量均大于对亚洲玉米螟4龄幼虫的最大取食量。在亚洲玉米螟相同虫龄内,搜寻效应与猎物密度的增加呈负相关。在生存环境和亚洲玉米螟幼虫密度固定的条件下,其平均捕食量和搜寻效应与叉角厉蝽成虫密度的增加呈负相关。叉角厉蝽成虫与亚洲玉米螟幼虫以相同比例增加时,叉角厉蝽成虫种间会产生干扰作用。结果表明了叉角厉蝽对亚洲玉米螟具有较好的控害潜力,为今后高效利用叉角厉蝽田间防治亚洲玉米螟提供了理论依据。
    • 文扬; 杨良波; 桑海东; 魏松; 徐金星; 唐记平; 郑兴汶; 王建国
    • 摘要: 白莲Nelumbo nucifera Gaertn.是江西广昌地区支柱性农业产业,莲缢管蚜Rhopalosiphum nymphaeae(Linnaeus)是危害江西广昌白莲的重要害虫。课题组在广昌县开展广昌白莲害虫种类调查时,连续两年在莲田中监测到一种外形类似介壳虫生物在捕食莲缢管蚜,经形态鉴定及分子复核确认其为黑襟毛瓢虫Scymnus(Neopullus)hoffmanni Weise,1879。为明确黑襟毛瓢虫对莲缢管蚜的捕食潜力,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在室内恒温条件下,研究黑襟毛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对莲缢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种内干扰效应。试验结果表明:黑襟毛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对莲缢管蚜的捕食功能皆符合Holling-Ⅱ反应模型,成虫对莲缢管蚜的捕食能力要强于幼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虫龄的增大而增强;黑襟毛瓢虫1~4龄幼虫及成虫对2~3龄莲缢管蚜的寻找效应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4龄幼虫及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是5.5、6.8、14.7、15.1和22.9头。在种内干扰条件下,猎物密度和捕食空间一定,瓢虫成虫对莲缢管蚜的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单头日平均捕食量随其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干扰反应数学模型为E=0.2202 P^(-0.722)。实验结果表明黑襟毛瓢虫对莲缢管蚜具有较好的控制潜力。
    • 杨青青; 陈岗; 方亮; 吴子云; 丁以纾; 胡小东; 李文标; 孔垂旭
    • 摘要: 为明确捕食性天敌昆虫益蝽捕食烟草斜纹夜蛾的能力,在温度(25±1)°C、相对湿度(65±5)%、光周期16L∶8D的室内条件下,开展了益蝽捕食烟草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试验。结果显示,益蝽对烟草斜纹夜蛾3、4、5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方程;益蝽成虫对3、4、5龄斜纹夜蛾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9.20、27.36、9.68头;瞬时攻击率分别为1.077 3、1.070 5、1.529 6;处置时间分别为0.016 9、0.036 5、0.103 3 d;从反应捕食能力的a/Th值来看,益蝽捕食3、4、5龄幼虫的a/Th值分别为63.77、29.29、14.81,表明益蝽对3龄幼虫具有最强的捕食力。表明在利用益蝽进行生物防治时,当田间斜纹夜蛾幼虫达到3龄高峰时,释放益蝽可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
    • 崔亚琴; 王拓; 高洁
    • 摘要: 为有效释放异色瓢虫防控豌豆蚜,调查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不同密度豌豆蚜的捕食量及捕食效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Ⅰ龄~Ⅳ龄)、雄虫和雌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2.88、46.66、85.88、160.04、198.20、204.75头;捕食功能参数a/Th最大的为雌虫,可达206.75,其次是雄虫和Ⅳ龄幼虫,分别为196.18和143.79,雌虫对豌豆蚜的控制能力最强,其次是雄虫和Ⅳ龄幼虫,Ⅳ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强于其他低龄幼虫;随豌豆蚜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量也不断增大,当豌豆蚜超过一定密度后,其捕食量增加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圆盘方程的理论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随豌豆蚜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豌豆蚜的寻找效应随之降低。异色瓢虫成虫对豌豆蚜的控害效果较好,可作为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于田间防控。
    • 胡宗伟; 冯万祖; 张浩然; 曾曼; 陈黔; 李建平; 吴雨欣; 于永浩; 夏鹏亮; 张建民
    • 摘要: 为探究环斑猛猎蝽Sphedanolestes impressicollis Stal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 Smith的捕食潜能,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搜寻效应以及环斑猛猎蝽自身密度对捕食草地贪夜蛾的干扰作用。结果表明: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1龄、2龄、3龄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00、1.229和1.259,处理时间分别为0.018 d、0.050 d和0.205 d,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55.897头、19.853头和4.871头。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的搜寻效应与草地贪夜蛾密度呈负相关。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在捕食草地贪夜蛾1龄幼虫时,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自身密度对其捕食能力干扰最大。研究结果表明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有一定的捕食能力,为其田间应用释放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 蒋文丽; 冯万祖; 胡宗伟; 陈黔; 吴雨欣; 李建平; 许汝冰; 黎妍妍; 李传仁; 张建民; 李锡宏
    • 摘要: 为挖掘环斑猛猎蝽(Sphedanolestes impressicollis)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捕食潜力,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斜纹夜蛾1龄、2龄和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寻找效应、环斑猛猎蝽不同密度对捕食斜纹夜蛾的干扰效应以及捕食空间大小对环斑猛猎蝽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4龄环斑猛猎蝽若虫对低龄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Holling Ⅱ模型相符,对1~3龄斜纹夜蛾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79、0.999和0.164,处理时间分别为0.013、0.020和0.018 d,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74.5、51.2和6.1头。4龄环斑猛猎蝽若虫的寻找效应与斜纹夜蛾低龄幼虫密度呈负相关,对斜纹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在捕食1龄斜纹夜蛾幼虫时,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自身密度对其捕食能力干扰最大。因此4龄环斑猛猎蝽若虫对低龄斜纹夜蛾幼虫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可用于烟田斜纹夜蛾幼虫的绿色防控。
    • 于静亚; 董立坤; 王志华; 康凯丽; 王朴; 刘超
    • 摘要: 为探究躅蝽(Arma chinensis)对萱草植物害虫印度修尾蚜(Indomegoura indica)的捕食能力,在室内探究了躅蝽对印度修尾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显示,躅蝽对印度修尾蚜的捕食行为符合Holling-Ⅱ功能反应型,方程式为N_(a)=0.1755 N_(t)/(1+0.0025 N_(t)),瞬时攻击率a为0.1755,捕食1头猎物的处理时间为0.01 d,最大捕食量为70.42头;躅蝽搜寻效应与印度修尾蚜密度的关系为S=0.1755/(1+0.0026 N_(t))。根据Holling-Ⅲ反应新模型N_(a)=15.92exp(-25.02/N_(t)),得到躅蝽对印度修尾蚜最佳搜寻密度为25.02头。研究表明,躅蝽对印度修尾蚜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通过释放躅蝽成虫来控制2~3龄印度修尾蚜时,可按1∶25的益害比释放。
    • 蒋正雄; 吴道慧; 羊绍武; 李宜儒; 杨智雄; 杨茂兴; 陈永虹; 陈恒; 陈国华; 张晓明
    • 摘要: 为探究溴氰菊酯对南方小花蝽Orius similis捕食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能力的影响,本研究以溴氰菊酯对南方小花蝽的致死中浓度为处理浓度,采用药膜法处理南方小花蝽成虫,然后让存活的南方小花蝽取食番茄潜叶蛾卵及1龄幼虫,分析溴氰菊酯对其捕食功能反应及捕食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致死中浓度的溴氰菊酯处理后,南方小花蝽捕食番茄潜叶蛾的能力及行为均受到影响,功能反应模型仍符合HollingⅡ模型,但南方小花蝽处理猎物的时间延长,控害效能降低,搜寻效应下降,成虫对卵和1龄幼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下降了47.37粒/皿、9.47头/皿;而处理1粒番茄潜叶卵和1头1龄幼虫所用的时间分别延长了777.6 s和3 456.0 s,同时南方小花蝽搜寻、行走、捕食番茄潜叶蛾卵的行为时间分别缩短了444.2、750.2、919.6 s,静止和梳理时间则分别延长了1 677.6、403 s,对番茄潜叶蛾卵和1龄幼虫的捕食量分别降低了4头和1头。因此,溴氰菊酯对南方小花蝽捕食能力产生了抑制作用,在田间防控番茄潜叶蛾时应延长溴氰菊酯与南方小花蝽使用的间隔时间,更好地协调化学与生物防治。
    • 段宇杰; 何恒果; 蒲德强; 杨慧; 陈琪; 陆秋成
    • 摘要: 七星瓢虫对蚜虫等农林业中的重要害虫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利用七星瓢虫进行控害的生物防治技术正在逐步推广.本文就七星瓢虫的生物学特性、捕食、对农药的反应以及人工饲养等方面进行综述:七星瓢虫幼虫随龄期增长逐渐出现黄斑,温湿度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大,以成虫越冬,有滞育现象.七星瓢虫捕食性强,捕食对象较多,包括多种蚜虫、木虱、蚧虫、粉虱、蓟马、网蝽等,其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主要为HollingⅡ型,捕食效应受温度、光周期及其猎物密度与自身密度影响.七星瓢虫对农药有一定的选择性,农药对七星瓢虫捕食行为及其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并会导致其抗药性的产生.目前,七星瓢虫的饲养以昆虫材料为主,辅以人工饲料,采用低温储存,以卵卡作为商品出售.七星瓢虫的基础研究可为今后大规模运用于田间提供参考.
    • 张誉心; 蒋春先; 李庆
    • 摘要: 本文在评估哒螨灵对加州新小绥螨Neoseiulus californicus(McGregor)安全性的基础上,测定了经该药剂处理后的捕食螨对朱砂叶螨Tetranychus cinnabarinus(Boisduval)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哒螨灵对朱砂叶螨和加州新小绥螨的致死中浓度(LC50)分别为17.62μg/mL和119.89μg/mL。药剂对两种螨的毒力选择指数(TSR)为6.803,哒螨灵对加州新小绥螨的安全性较高。当药剂浓度为LC30时,捕食螨对猎物幼螨的日捕食量相比对照的43.80头减少至41.80头,且处理猎物时间(Th)明显延长。亚致死浓度(LC10和LC30)处理加州新小绥螨后,其对猎物朱砂叶螨幼螨的捕食能力(a/Th)和寻找效应显著下降,LC10和LC30处理组的a/Th值分别由对照的53.71降至18.37和14.95,降低比例最大可达72.16%;在相同猎物密度下,该捕食螨对除了若螨外的其余猎物螨态的寻找效应受哒螨灵亚致死作用而明显减弱,下降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幼螨,卵,成螨。综上所述,哒螨灵会在捕食方面对加州新小绥螨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