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效应
寻找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7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林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3129篇;相关期刊39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等;寻找效应的相关文献由24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照会、莫利锋、郅军锐等。
寻找效应—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129篇
占比:99.79%
总计:33200篇
寻找效应
-研究学者
- 李照会
- 莫利锋
- 郅军锐
- 张立敏
- 李庆
- 李正跃
- 杨群芳
- 王海建
- 胡长效
- 蒋春先
- 辛肇军
- 陈斌
- 高孝华
- 任月萍
- 何康来
- 侯峥嵘
- 刘虎威
- 史树森
- 宁格
- 张学阳
- 张方平
- 时爱菊
- 曲耀训
- 曾培煌
- 杜军利
- 杜广祖
- 杨忠岐
- 梁晓梅
- 梁洪柱
- 武德功
- 王佩玲
- 王勤英
- 王小艺
- 王振营
- 符悦冠
- 陈万斌
- 陈乾锦
- 陈俊谕
- 陈倩
- 陈宗麒
- 陈祥叶
- 陈福寿
- 陈莉
- 黄保宏
- CHEN Junyu
- FU Yueguan
- JIA Jingjing
- LIANG Ming
- ZHANG fangping
- 丁永辉
-
-
崔亚琴;
王拓;
高洁
-
-
摘要:
为有效释放异色瓢虫防控豌豆蚜,调查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不同密度豌豆蚜的捕食量及捕食效应。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Ⅰ龄~Ⅳ龄)、雄虫和雌虫的理论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12.88、46.66、85.88、160.04、198.20、204.75头;捕食功能参数a/Th最大的为雌虫,可达206.75,其次是雄虫和Ⅳ龄幼虫,分别为196.18和143.79,雌虫对豌豆蚜的控制能力最强,其次是雄虫和Ⅳ龄幼虫,Ⅳ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强于其他低龄幼虫;随豌豆蚜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各龄幼虫和成虫的捕食量也不断增大,当豌豆蚜超过一定密度后,其捕食量增加缓慢并逐渐趋于稳定。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模型,圆盘方程的理论值与实测值拟合较好。随豌豆蚜密度的增加,异色瓢虫各龄期幼虫和成虫对豌豆蚜的寻找效应随之降低。异色瓢虫成虫对豌豆蚜的控害效果较好,可作为生物防治技术应用于田间防控。
-
-
蒋文丽;
冯万祖;
胡宗伟;
陈黔;
吴雨欣;
李建平;
许汝冰;
黎妍妍;
李传仁;
张建民;
李锡宏
-
-
摘要:
为挖掘环斑猛猎蝽(Sphedanolestes impressicollis)对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的捕食潜力,在室内条件下研究了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斜纹夜蛾1龄、2龄和3龄幼虫的捕食功能、寻找效应、环斑猛猎蝽不同密度对捕食斜纹夜蛾的干扰效应以及捕食空间大小对环斑猛猎蝽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4龄环斑猛猎蝽若虫对低龄斜纹夜蛾幼虫的捕食功能反应与Holling Ⅱ模型相符,对1~3龄斜纹夜蛾幼虫的瞬时攻击率分别为0.979、0.999和0.164,处理时间分别为0.013、0.020和0.018 d,最大日捕食量分别为74.5、51.2和6.1头。4龄环斑猛猎蝽若虫的寻找效应与斜纹夜蛾低龄幼虫密度呈负相关,对斜纹夜蛾低龄幼虫的捕食作用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下降。在捕食1龄斜纹夜蛾幼虫时,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自身密度对其捕食能力干扰最大。因此4龄环斑猛猎蝽若虫对低龄斜纹夜蛾幼虫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可用于烟田斜纹夜蛾幼虫的绿色防控。
-
-
李贤;
朱俊洪;
叶政培;
陈俊谕;
符悦冠;
张方平
-
-
摘要:
蓝色长盾金小蜂Scutellista caerulea Fonscolombe是橡胶树重要害虫橡副珠蜡蚧Parasaissetia nigra Nietner的一种外寄生性天敌。为了明确蓝色长盾金小蜂对橡副珠蜡蚧的控害潜能,为该寄生蜂的进一步利用提供数据支撑。在室内通过体视镜下解剖观察寄生蜂在寄主腹下是否产卵测定了不同温度、寄主发育阶段下蓝色长盾金小蜂的寄生功能反应、寻找效应和自身密度干扰效应。温度设置有21、24、27、30、33、36°C共6个处理,寄主发育阶段设初期成虫(1—2 d成虫)、褐色期成虫(体色褐色,产卵前3—4 d成虫)、黑色期成虫(体色黑色,产卵1—2 d成虫)三个处理。结果显示:蓝色长盾金小蜂对橡副珠蜡蚧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型和Holling-Ⅲ型模型,在21—36°C范围内,33°C时该蜂寄生效能最大,为44.4201,21°C时最小,为9.2458;在橡副珠蜡蚧为初期成虫—黑色期成虫范围内,寄生效能由大到小为黑色期成虫>褐色期成虫>初期成虫,分别为18.9044、13.7410、7.2002。采用Hassell-Varley干扰模型对不同温度下蓝色长盾金小蜂受自身密度干扰的寄生作用率进行拟合,表明蓝色长盾金小蜂在寄生时存在种群内个体间自我干扰情况。温度会影响蓝色长盾金小蜂的搜寻和自我干扰,在21—33°C范围内,33°C搜寻常数和干扰常数达到最大值,分别为0.6116、0.7535。当温度为33°C,寄主发育阶段为黑色期成虫时,蓝色长盾金小蜂对橡副珠蜡蚧有较强的控制能力,自身干扰作用最强。
-
-
李子园;
周娟;
关迎雪;
程东美;
陆永跃;
陈科伟
-
-
摘要:
为明确黄玛草蛉Mallada basalis(Walker)对木瓜粉蚧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and Granara de Willink的捕食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了黄玛草蛉2龄、3龄幼虫对木瓜粉蚧2龄、3龄若虫及成虫的捕食选择偏好,同时采用捕食功能反应方法评价了黄玛草蛉2龄、3龄幼虫对木瓜粉蚧各虫态的捕食效能.结果表明,黄玛草蛉2龄、3龄幼虫偏好捕食木瓜粉蚧若虫,对木瓜粉蚧各虫态的捕食量均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符合HollingⅡ模型.其中,黄玛草蛉3龄幼虫具有较高的捕食能力,其对木瓜粉蚧2龄、3龄若虫及成虫的日最大捕食量分别为116头、81头和19头,a/Th值(a为瞬时攻击率,Th为处置单头猎物时间)分别为284.76、134.26和28.38.黄玛草蛉幼虫对猎物的寻找效应随猎物密度的增加而呈线性下降,且在相同猎物密度条件下,黄玛草蛉3龄幼虫对猎物的搜寻效应明显高于2龄幼虫.研究结果表明,黄玛草蛉对木瓜粉蚧具有较好的捕食能力.
-
-
-
-
-
陈万斌;
王勤英;
何康来;
王振营
-
-
摘要:
赤眼蜂是农林业生产中应用最广的一类重要卵寄生性天敌昆虫。为评估其对桃蛀螟卵的寄生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赤眼蜂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功能反应以及自身的干扰反应。结果表明:供试的松毛虫赤眼蜂(TD-SD和TD-XJ)和玉米螟赤眼蜂(TO-SD和TO-JL)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对桃蛀螟卵均有一定寄生能力。其中TD-XJ品系的a/Th值最大,为19.22,对桃蛀螟卵的寄生能力最强。从功能反应参数的比较中发现,TO-SD、TD-SD、TO-JL和TD-XJ品系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上限分别为25.4粒、35.3粒、24.6粒和35.0粒。4个赤眼蜂品系在寄生桃蛀螟卵的过程中均存在自身密度干扰效应。随赤眼蜂密度的增加,其对桃蛀螟卵的寄生率在不断上升,但其对寄主的寻找效应却在不断下降。其中TD-XJ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寻找参数最大,为0.2931。由此可看出,供试的松毛虫赤眼蜂TD-XJ品系对桃蛀螟卵的控制潜能最高。
-
-
陈万斌;
王勤英;
何康来;
王振营
-
-
摘要:
赤眼蜂是农林业生产中应用最广的一类重要卵寄生性天敌昆虫.为评估其对桃蛀螟卵的寄生潜能,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赤眼蜂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功能反应以及自身的干扰反应.结果 表明:供试的松毛虫赤眼蜂(TD-SD和TD-XJ)和玉米螟赤眼蜂(TO-SD和TO-JL)对桃蛀螟卵的寄生功能反应均符合HollingⅡ型模型,对桃蛀螟卵均有一定寄生能力.其中TD-XJ品系的a/Th值最大,为19.22,对桃蛀螟卵的寄生能力最强.从功能反应参数的比较中发现,TO-SD、TD-SD、TO-JL和TD-XJ品系赤眼蜂对桃蛀螟卵的寄生上限分别为25.4粒、35.3粒、24.6粒和35.0粒.4个赤眼蜂品系在寄生桃蛀螟卵的过程中均存在自身密度干扰效应.随赤眼蜂密度的增加,其对桃蛀螟卵的寄生率在不断上升,但其对寄主的寻找效应却在不断下降.其中TD-XJ品系对桃蛀螟卵的寻找参数最大,为0.2931.由此可看出,供试的松毛虫赤眼蜂TD-XJ品系对桃蛀螟卵的控制潜能最高.
-
-
陈倩;
梁晓梅;
焦进卫;
宁少华;
梁洪柱
-
-
摘要:
指出了在一定空间条件下,躅蝽2~5龄若虫和成虫对黄栌胫跳甲3龄幼虫的寻找效应随着龄期和自身密度的增加而不同,2龄躅蝽若虫对跳甲的平均捕食量4头/皿时最高,3~5龄躅蝽若虫均在2头/皿时最高,而成虫躅蝽对跳甲平均捕食量在1头/皿时为最高,此时各虫态对跳甲捕食的干扰效应最低,之后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各干扰模型中,经 χ2检验,理论值和实测值拟合较好.
-
-
陈福寿;
陈宗麒;
王燕
- 《云南省昆虫学会2009年年会》
| 2009年
-
摘要:
在室内条件下(T;22±2°C,RH;60%~75%),设置不同密度梯度的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幼虫数量和半闭弯尾姬蜂Diadegma semiclausum Hellen成虫数量,测定了半闭弯尾姬蜂对小菜蛾幼虫的功能反应和寻找效应。结果表明:半闭弯尾姬蜂寄生小菜蛾幼虫数量随小菜蛾幼虫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数量增加到一定水平时,寄生量趋向稳定,其曲线符合 Holling功能反应Ⅱ型,其数学模型为;Na=0.6033No/(1+0.6033*0.0.0063No);半闭弯尾姬蜂的寻找效应随着小菜蛾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数学模型为;E=0.6033/(1+0.6033*0.0063No),也随着其自身的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其数学模型为;E=0.1274P-0.3126;半闭弯尾姬蜂的最大寄生量和最佳寻找密度分别为62.80头和41.39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