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螟黄赤眼蜂

螟黄赤眼蜂

螟黄赤眼蜂的相关文献在1974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昆虫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3553篇;相关期刊44种,包括环境昆虫学报、昆虫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4年全国害虫生物防治学术研讨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等;螟黄赤眼蜂的相关文献由369位作者贡献,包括李丽娟、鲁新、许建军等。

螟黄赤眼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0 占比:0.73%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13553 占比:99.19%

总计:13664篇

螟黄赤眼蜂—发文趋势图

螟黄赤眼蜂

-研究学者

  • 李丽娟
  • 鲁新
  • 许建军
  • 郭文超
  • 张国红
  • 张帆
  • 何江
  • 吐尔逊
  • 丁岩
  • 吕仲贤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安仕博; 陈旭; 戴鹏; 侯洋旸; 臧连生
    • 摘要: 不同地理种群的赤眼蜂在遗传、生理和生态适应性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化。为探究不同地理种群的玉米螟赤眼蜂Trichogramma ostriniae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在基因型上的差异并进行准确鉴定,本研究筛选了可用以区分不同地理种群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的微卫星引物。结果表明:从已报道的10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对引物(序列号:KT834825,KT834827)可以区分玉米螟赤眼蜂中的黑龙江地理种群与吉林和辽宁两个地理种群;并筛选出2对引物(序列号:KT834822,KT834825)可以区分黑龙江、贵州和广东3个不同地理种群的螟黄赤眼蜂。该结果进一步证实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间可能存在明显的基因型差异,研究结果为精准鉴别玉米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不同地理种群,以及进一步探寻优势种群的高效繁育与应用技术奠定了理论基础。
    • 袁曦; 邓伟丽; 郭义; 王志烘; 李敦松
    • 摘要: 为了明确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卵寄生效果,室内组建了螟黄赤眼蜂在草地贪夜蛾卵上的实验种群生命表,调查统计了释放螟黄赤眼蜂后田间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率和幼虫的虫口减退率,并分析了释放距离对寄生效果的关系。结果显示,螟黄赤眼蜂在草地贪夜蛾卵上的净生殖力R_(0)=10.8407,内禀增长率r_(m)=0.0.2220,周限生长率λ=1.2486,单雌平均产雌率R_(0)′=13.8877。放蜂区草地贪夜蛾卵块寄生率64.44%,卵粒寄生率35.42%,显著高于对照区,释放赤眼蜂第7天田间草地贪夜蛾虫口减退率58.92%,防效50.50%。释放距离为5 m内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寄生效果的无显著影响。结果表明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有较高的寄生效能,田间释放螟黄赤眼蜂对草地贪夜蛾卵具较高的寄生率和明显的幼虫虫口减退率,释放螟黄赤眼蜂对降低草地贪夜蛾虫源基数起着重要的作用。
    • 罗平; 唐利妮; 韦春沙; 莫优想
    • 摘要: 为探明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对桑螟(Diaphania pyloalis)的防治效果,分别在室内与田间进行了螟黄赤眼蜂寄生试验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室内试验螟黄赤眼蜂对桑螟卵的寄生率为91.67%,螟黄赤眼蜂羽化出蜂率为100%;田间试验在每次桑螟成虫羽化高峰期第2~3天后投放螟黄赤眼蜂卵卡,以每667 m^(2)每次投放10 000粒螟黄赤眼蜂卵的生物防控效果最优,投放4次后桑螟虫口减退率可达到100%,防治效果显著。由此可见,将螟黄赤眼蜂用于桑螟生物防治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 谢丽玲; 何瞻; 龙秀珍; 高旭渊; 曾宪儒; 陈红松; 韦德卫; 宋一林; 于永浩
    • 摘要: 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为新入侵我国的重大害虫,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威胁。为挖掘、评估及利用广西地区草地贪夜蛾的寄生蜂天敌资源,于2019年8月至10月、2020年8月在南宁市玉米产区进行了草地贪夜蛾寄生蜂的调查。共发现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Nixon)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两种卵寄生蜂。两种寄生蜂存在竞争关系,但对草地贪夜蛾卵具有良好的自然寄生效果,2019年、2020年卵块总寄生率分别为80.43%和91.49%,卵粒总寄生率分别为63.80%和71.35%。两种寄生蜂对卵块的共同寄生的效率高于各自单独寄生的效率。夜蛾黑卵蜂的寄生效率高于螟黄赤眼蜂的寄生效率。两种寄生蜂具有防控草地贪夜蛾的潜力和价值。
    • 魏杰; 陈蓓蓓; 陈迎丽; 何伟; 谢源; 廖朝选
    • 摘要: 为了确定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2种天敌昆虫的毒性效应与暴露风险。采用药膜管法对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进行急性毒性测试,并结合相关数据和田间施药信息评估暴露风险。结果显示: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急性毒性的半致死用量LR 50分别为9.03 g a.i./hm 2、0.815 g a.i./hm 2。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农田内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的危害商值HQ in分别为13.2、146,对农田外七星瓢虫和螟黄赤眼蜂危害商值HQ off分别为0.912、10.1。表明60%氟啶·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对农田内外赤眼蜂的暴露风险不可接受,对农田内七星瓢虫风险不可接受而农田外风险可接受,使用该农药时要注意对田间非靶标节肢动物的保护。
    • 李增鑫; 李亮; 何月平
    • 摘要: 采用管测药膜法测定了4种新型杀虫剂及7种常用杀虫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急性毒性,并参考各药剂的田间推荐剂量进行了安全性评价,旨在为农药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协调生物与化学防治有害生物的关系提供理论指导.结果 表明,供试4种新型杀虫剂中,仅乙基多杀菌素对螟黄赤眼蜂成蜂表现为中等风险性,溴氰虫酰胺、三氟苯嘧啶和氟苯虫酰胺的表现相对安全;7种常用杀虫剂中,毒死蜱对螟黄赤眼蜂成蜂表现为高风险性,阿维菌素、吡虫啉和烯啶虫胺表现为中等风险性,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甲维盐的表现相对安全.
    • 金磊; 张文哲; 张传清; 朱国念; 刘亚慧
    • 摘要: 为明确生产中9种常用农药(戊唑醇、咪鲜胺、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嘧菌酯、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天敌昆虫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的影响,采用药膜法测定了上述9种农药对螟黄赤眼蜂的毒性以及其中不同杀菌剂混合使用对该赤眼蜂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丙硫菌唑、苯醚甲环唑、噻呋酰胺和嘧菌酯对螟黄赤眼蜂的半致死用量(LR_(50))大于1 832 g/hm^(2),致死中时间(LT_(50))大于4 d,均属低风险性药剂;茚虫威和氯虫苯甲酰胺也属低风险性药剂,两者LR_(50)值均大于916 g/hm^(2),LT_(50)值分别为2.94和0.86 d;咪鲜胺和戊唑醇的LR_(50)值分别为106和207 g/hm^(2),LT_(50)值分别为0.27和0.35 d,属中等风险性药剂;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属高风险性药剂,其LR_(50)和LT_(50)值分别为0.53 g/hm^(2)和0.16 d。咪鲜胺和戊唑醇分别与丙硫菌唑和噻呋酰胺混合,以及戊唑醇与嘧菌酯混合,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咪鲜胺和戊唑醇单剂相比,混剂处理组螟黄赤眼蜂的死亡率均显著下降,且与丙酮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氯虫苯甲酰胺和茚虫威对螟黄赤眼蜂毒性较低,同时不同杀菌剂混用能一定程度上降低单剂对螟黄赤眼蜂的毒性,研究结果可为放蜂期合理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提供指导。
    • 陈鹏; 周仙红; 毛晓红; 张秀霞; 张安盛
    • 摘要: 为评价螟黄赤眼蜂山东烟田品系对烟草棉铃虫的控害潜能,室内开展了其对烟草棉铃虫的寄生作用研究.结果 表明,在供试温度下螟黄赤眼蜂寄生功能反应符合模型HollingⅡ型.棉铃虫卵密度对螟黄赤眼蜂的寄生作用有明显影响,在相同温度下螟黄赤眼蜂的寄生量随着棉铃虫卵的增加而增大,但搜寻效应随着棉铃虫卵的增加而降低.螟黄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寄生量在16~26°C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而在26~31°C范围内则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相同棉铃虫卵密度条件下,随着螟黄赤眼蜂密度的增大,其平均寄生量逐渐减少,寄生作用率E也相应地降低,寄生作用率E与螟黄赤眼蜂密度P的关系为E=0.3371 P-0.5342.螟黄赤眼蜂对棉铃虫卵的寄生量在其羽化后0~72 h时较高,棉铃虫卵龄为3~24 h时被寄生量较高.
    • 谢连城; 田俊策; 鲁艳辉; 徐红星; 吕仲贤
    • 摘要: 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四种稻飞虱杀虫剂吡虫啉、噻虫嗪、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对稻螟赤眼蜂和螟黄赤眼蜂成蜂和蛹的毒性,以及亚致死剂量对两种赤眼蜂多代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成蜂中等风险;噻虫嗪对螟黄赤眼蜂成蜂中等风险,其他均安全.四种杀虫剂对两种赤眼蜂蛹均安全.亚致死剂量的噻虫嗪和烯啶虫胺处理可以刺激两种赤眼蜂的寄生力,该刺激作用并不会随着处理次数的增加而衰减.而吡虫啉和噻嗪酮显著降低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力,其中随着吡虫啉处理次数的增加,螟黄赤眼蜂的寄生力逐步降低.四种杀虫剂对子代羽化率无显著影响.四种杀虫剂对稻螟赤眼蜂的子代雌性比无显著影响;除吡虫啉外,在噻虫嗪、噻嗪酮和烯啶虫胺多代处理后,螟黄赤眼蜂的子代雌性比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综上所述,如果在放蜂期间必须喷洒杀虫剂防治稻飞虱,建议要避开赤眼蜂成虫期,在放蜂4~6d后优先选择噻嗪酮或烯啶虫胺.
    • 兰志斌
    • 摘要: 为探讨植保无人机田间投放螟黄赤眼蜂对稻纵卷叶螟的控害效果,开展了田间投放试验.结果表明,放蜂区的平均虫卵寄生率比自然寄生率提高72.78个百分点,比农户化防对照区平均虫卵寄生率提高42.99个百分点,平均卷叶率下降1.28个百分点.由此表明,植保无人机投放螟黄赤眼蜂技术可替代田间人工释放工作,快捷方便,省时省力,节本增收.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