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针刺穴位

针刺穴位

针刺穴位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4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5篇、会议论文31篇、专利文献9790篇;相关期刊193种,包括国际中医中药杂志、河北中医、上海针灸杂志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4全国中西医结合卵巢功能调控专题学术会议、2012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第十二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等;针刺穴位的相关文献由1115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波、曹子洋、刘岘等。

针刺穴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5 占比:3.96%

会议论文>

论文:31 占比:0.30%

专利文献>

论文:9790 占比:95.74%

总计:10226篇

针刺穴位—发文趋势图

针刺穴位

-研究学者

  • 刘波
  • 曹子洋
  • 刘岘
  • 张延彬
  • 陈俊
  • 黄泳
  • 尚晓静
  • 李晓凡
  • 莫伟钊
  • 陈志光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艳梅
    • 摘要: 目的探讨颈三针联合四红祛斑汤对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病人皮损改善及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宏力医院皮肤科2018年2月至2020年3月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病人126例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针刺组、中药组、针药联合组,各42例。常规治疗基础上,针刺组给予颈三针,中药组给予四红祛斑汤,针药联合组给予颈三针联合四红祛斑汤,均治疗2个月。对比三组疗效与治疗前后皮损颜色、皮损面积积分、皮肤状态(皮肤弹性、皮肤水分含量)、血清性激素指标[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激素(FSH)、雌二醇(E2)]、氧化应激指标[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针药联合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2.86%,高于针刺组、中药组的71.43%、73.81%(P<0.05);针药联合组治疗后皮损颜色、皮损面积积分分别为(1.16±0.38)分、(1.05±0.34)分,均低于针刺组的(1.57±0.54)分、(1.49±0.50)分、中药组的(1.42±0.49)分、(1.38±0.42)分(P<0.05);针药联合组治疗后皮肤弹性、皮肤水分含量均高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针药联合组治疗后血清LH、FSH、E2水平均低于针刺组、中药组(P<0.05);针药联合组治疗后血清CAT、SOD水平分别为(2.28±0.53)U/mL、(104.48±10.73)U/mL,均高于针刺组的(1.69±0.47)U/mL、(89.52±8.90)U/mL、中药组的(1.85±0.43)U/mL、(93.59±9.26)U/mL,血清MDA水平为(3.52±0.64)mmol/L,低于针刺组的(4.71±0.75)mmol/L、中药组的(4.47±0.69)mmol/L(P<0.05)。结论应用颈三针联合四红祛斑汤治疗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病人可减轻机体氧化应激反应,调节性激素表达,减轻皮损情况,改善皮肤状态,疗效显著。
    • 张鹏; 李娜; 郑继会; 胡思斌; 张永波
    • 摘要: 目的探讨厚朴排气合剂联合针刺穴位对胸腰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脊柱科2019年5月-2020年5月收治的胸腰椎术后病人150例,随机分为中药组(n=48)、针刺组(n=52)和针药并用组(n=50),中药组给予厚朴排气合剂治疗,针刺组给予针刺穴位治疗,针药并用组给予上述疗法联合治疗,评估3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对比3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治疗前后的血清胃肠激素含量及治疗后3 h和3 d的炎症指标水平。结果针药并用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P0.05);治疗后,3组血清GAS、MTL含量比较,针药并用组高于中药组和针刺组(P0.05),术后3 d炎症指标水平低于术后3 h(P0.05)。结论厚朴排气合剂联合针刺穴位能提高胸腰椎术后患者疗效,促进胃肠功能恢复,调节胃肠激素水平,减轻术后炎症反应。
    • 黎春镛; 陈欢; 罗高权; 武肖娜; 刘榴; 江澈; 韩立新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并借助功能磁共振探讨对神经功能重塑的影响。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和运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针刺穴位治疗;均治疗3个月。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行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量表(FMA-UE)评分、患肢的食指轻叩试验检查、握力测量及运动任务态的功能磁共振扫描。结果:治疗后,2组的NIHSS评分、FMA-UE评分、患肢食指轻叩试验及握力测量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1),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均P<0.01)。治疗前,2组患者左手握拳运动可稳定激活对侧初级运动区(M1)及辅助运动区(SMA);治疗后,2组患者左手握拳运动时,对侧M1区及双侧SAM区较治疗前激活增强(P<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激活增强明显(P<0.01)。结论:针刺穴位联合康复训练治疗急性脑梗死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肯定,促进对侧M1及双侧SAM脑区的激活、调节神经功能重塑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 邹国钫; 龚辉
    • 摘要: 目的 探讨颈肩腰腿痛采用中药熏蒸法与针刺穴位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颈肩腰腿痛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数字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单一针灸+运动治疗,而观察组则运用中药熏蒸法+针刺穴位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JOA和CAS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 临床运用针刺穴位与中药熏蒸法对颈肩腰腿痛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 陈维翠; 叶泳松; 侯小燕; 周思繁; 吴珊珊; 严兆贤; 刘波
    • 摘要: 目的:观察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taVNS)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大脑局部一致性(ReHo)的影响.方法:将54例FD患者随机分为迷走刺激组(26例)及非迷走刺激组(28例),对2组进行治疗前后总体症状、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Hamilton焦虑(HAMA)及Hamilton抑郁(HAMD)量表评分,并行静息态下BOLD-fMRI扫描,利用DPABI软件预处理图像数据并获取ReHo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迷走刺激组治疗前后总体症状评分、NDI、HAMA及HAMD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治疗前后,左侧颞中回、左侧枕中回及左侧中央前回的ReHo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迷走刺激组治疗后,左侧颞中回、左侧中央前回ReHo值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非迷走刺激组治疗后,左侧枕上回ReHo值升高(P<0.05).结论:taVNS可有效改善FD患者的消化不良及精神症状,利用fMRI可初步揭示taVNS治疗FD的脑中枢机制.
    • 贾菁楠; 闫超群; 郑贤程; 石安琪; 许璐凡; 齐晓环; 王军
    • 摘要: 背景 笔者所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基于"根结"理论辨经取穴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脑内调节机制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基于"根结"理论辨经取穴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调控脑区.方法 2019年10—12月,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门诊公开招募到无先兆偏头痛患者15例,均进行基于"根结"理论辨经取穴针刺治疗,3次/周,连续治疗4周.比较本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发作次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止痛药使用次数、偏头痛特异性生活质量问卷(MSQ)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采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本组患者治疗前后脑区区域一致性(ReHo)值的变化.结果 本组患者治疗后偏头痛发作次数少于治疗前,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低于治疗前,MSQ的情感领域评分、功能限制领域评分、功能障碍领域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本组3例患者起针后足趾有针刺感,均未进行干预并于2~3 d自行消失,未影响试验进程.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本组患者治疗后左侧额上回及双侧前扣带回上的ReHo值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素个数409个,团块体积11043 mm3,MNI坐标(X=0,Y=31,Z=46),峰值t值为-5.897,经高斯随机场多重比较校正,P<0.05〕.结论 基于"根结"理论辨经取穴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有效降低偏头痛发作次数、缓解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其可能通过调节额上回和前扣带回ReHo值,进而调节了痛觉处理及痛觉情绪反应.
    • 刘媚
    • 摘要: 目的:对针灸治疗下腰痛(LBP)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查找针灸疗法比较治疗LBP患者疗效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通过RevMan 5.2软件对治疗前后VAS、ODI、JOA、RMDQ等评分变化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针灸治疗组VAS评分改善优于非针灸治疗组(-1.41,-1.22);P<0.00001;单纯针灸治疗组ODI评分改善优于非针灸治疗组[RR=一5.07;95%,P<0.0001];单纯针灸治疗组JOA评分改善优于非针灸治疗组[RR=2.83;95%CI(2.02,3.63);P<0.00001];单纯针灸治疗组RMDQ评分改善优于非针灸治疗组[RR=一2.80;95%;P<0.00001].
    • 赵芯英; 陈巧月; 万晓英
    • 摘要: 目的 初步观察针刺穴位在脊椎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中对子宫收缩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人民医院脊椎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缩宫素组,每组各60例.麻醉方法均选择蛛网膜下腔麻醉.针刺组在脊椎麻醉操作完毕后,实施中医针刺技术,选取穴位合谷、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均双侧,胎儿取出后子宫肌注缩宫素20 U;缩宫素组在胎儿取出后子宫肌注缩宫素20 U,静脉滴注缩宫素20 U.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 针刺组麻醉后15、30、45 min MAP和HR优于缩宫素组(P<0.05);两组产妇缩宫素、去甲肾上腺素使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脊椎麻醉下行剖宫产术中应用传统医学针刺技术,有效促进产妇子宫收缩,减少缩宫药物使用剂量,降低副作用,增加术中安全性.
    • 董硕; 周可林; 陈家旭
    • 摘要: 东汉建安时期,针灸风潮流行.张仲景的"勤求古训、博采众家",不仅继承汉代以前的针灸学术思想,而且还有创造性的发展,将前人针灸理论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并提出自己的选穴理论和治疗思路,为后世针灸学做出巨大贡献.据笔者统计,《伤寒杂病论》全书涉及针灸的条文共计75条,其中《伤寒论》55条、《金匮要略》20条,明确指出具体穴位名称的条文共12条,其中涉及的穴位共8个,分别为:风池、风府、大椎、肺俞、肝俞、期门、劳宫、关元.本文以明确指出具体穴位名称的条文为依据,分析、归纳《伤寒杂病论》中针刺取穴原理并总结仲景针灸学术思想之精髓.
    • 郑筱卓
    • 摘要: 术后恶心呕吐(PONV)作为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给患者生理及心理均带来严重不适,影响术后康复.止吐药物是目前最主要的防治方式,但其效果欠佳,不良反应多,成本高,使得非药物治疗成为新的选择.针刺疗法(A T)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其防治PONV的作用,疗效较肯定,正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临床.介入时机、取穴和针刺方式的优化及AT的多模式治疗均可增强防治PO N V的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