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
郁孤台的相关文献在1978年到2021年内共计96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6篇、专利文献177705篇;相关期刊77种,包括党建、瞭望、今日中国:中文版等;
郁孤台的相关文献由12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俊、沈义芙、丁伯刚等。
郁孤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77705篇
占比:99.95%
总计:177801篇
郁孤台
-研究学者
- 徐俊
- 沈义芙
- 丁伯刚
- 于成玉
- 云从龙
- 仰斋
- 任馥瑛1
- 余华平
- 侯德云
- 傅太平
- 傅敢
- 傅瑜
- 傅经顺
- 凌德霖
- 刘云
- 刘佳音
- 刘惠龙
- 刘通堂
- 单薇
- 南尤恪
- 南翔
- 史鸷
- 叶绍荣
- 吴宗渊
- 吴玫
- 周学明
- 周建华
- 姚大勇
- 孟宪成
- 宋双印
- 小川
- 崔玮
- 巴辣
- 廖军武
- 廖小鸿
- 张兰忠
- 张均守
- 张廷杰
- 张旭东
- 张波
- 张洪光
- 彭程
- 徐艳玲1
- 成劲生
- 方宣茂
- 星汉
- 朱卫国
- 朱忠飞
- 李华
- 李宇喆(绘图)
-
-
胡靖薇;
郑世荣(指导)
-
-
摘要:
赣州市西北角的田螺岭顶,佳木繁阴,有一楼台独临悠悠赣水,山势高耸,郁然孤峙,故名郁孤。它没有滕王阁那样的贵气,亦没有岳阳楼那样的豪迈,它有的是不可抵挡的孤傲清高,如同潇洒肆意的剑客,不带一丝媚态。郁孤台始建于唐代,后几经兴废。
-
-
-
张兰忠
-
-
摘要:
黝黑的皮肤,高耸的桥墩;湿透的衣背,延伸的路基;忙碌的身影,贯通的隧道……将这些看似不搭界的句子排列在一起,恰似一幅昌赣高铁立体交叉的、火热繁忙的建设图景。火红的七月,走进红色赣州。登临矗立在赣江边上的郁孤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从刚毅的书法长卷中,感受了辛弃疾的悲愤与苦楚。漫步在八境台下汇聚而成的赣江河边,“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领略了苏东坡对美景的赞叹。
-
-
-
简云斌
-
-
摘要:
凡知道辛弃疾的人,大都知道郁孤台。他那首《菩萨蛮》太有名: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郁孤台坐落在赣州城西北贺兰山,因“山势高阜、郁然孤峙”得名。郁孤台因稼轩而幸,稼轩因郁孤台掬了一把英雄泪。事实上,辛弃疾本是“壮岁旌旗拥万夫”的英雄,有“气吞万里如虎”之志,很少挥泪。
-
-
郭志锋;
李宇喆(绘图)
-
-
摘要:
千里赣江,如一卷山水画轴.在苍茫的江西大地上徐徐展开。千百年来,大浪淘沙,由郁孤台下滔滔北去,越过一滩又一滩,一浪更比一浪高。船过十八滩,惊险三百里;船过惶恐滩,湍流泣鬼神。多少文人雅士,多少英雄俊杰,过了惶恐滩.都要再三回首,反复感叹,澎湃的心潮久久难以平复。苏轼:地名惶恐泣孤臣。1094年仲秋,苏轼乘坐一艘官船溯江而上。此次,他要去的地方是遥远的惠州,职务是宁远节度副使。
-
-
张旭东
-
-
摘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写于万安县造口壁的一首著名的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自此,赣江这条江河的急流里,滋生出一种沉郁悲愤的气息,便从来没有消逝过。
-
-
-
-
彭程
-
-
摘要:
当地名融入诗歌,存储着丰富的人文地理信息,记载着鲜活的时代生活日常,隐含着沧桑的中国历史变迁,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长江之南,古运河两岸,苏锡常狭长地带,杭嘉湖平原周遭,一连串地名仿佛珍珠一样,被唐诗宋词里的句子擦拭得晶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