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的相关文献在1934年到2021年内共计23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政治、法律、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6142篇;相关期刊199种,包括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法制博览、法制与社会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1年全国博士生论坛——中国近现代史等;五权宪法的相关文献由247位作者贡献,包括石毕凡、臧运祜、刘佳等。

五权宪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3 占比:0.3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6142 占比:99.65%

总计:66376篇

五权宪法—发文趋势图

五权宪法

-研究学者

  • 石毕凡
  • 臧运祜
  • 刘佳
  • 卢山志
  • 史艺军
  • 广德明
  • 张春英
  • 易顶强
  • 李永伦
  • 杨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博伟; 刘瑞璞
    • 摘要: 中山装代表"三民主义""国之四维""五权宪法"的释义在学界和社会广为流传,甚至一度成为"正史",但相关记录却一直语焉不详,无法提供可靠的史料支持.文章基于民国时期文献、图像和实物史料深入详实地综合考证、梳理"三民四维五权"形成的时间节点,并将其与孙中山生前"所御猎服"的历史源流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二者在内容和时间上的差异.确凿的史实证明,释义实为后人附会,它的产生晚于中山装出现的时间,不可能用于指导中山装的创制.而中山装的形制结构在释义出现前后也有明显的变化,与释义的解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 邵宇; 孙玲丽
    • 摘要: 南京国民政府在继承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与借鉴西方监察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较为严密的监察网络体系.五权宪法明确监察权的职能定位,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调试.在监察权力运行中,运行机构、运行方式和运行关系形成监察权的运行基础.在监察人员管理机制、权力运行保障机制和监察回避机制的保障下,监察权运行富有一定的特点,但监察权运行的成效难以令人满意,究其深层原因在于其制度设计与实际运行存在脱节,未达到监察立法的初衷.
    • 胡云
    • 摘要: 分权制衡作为西方立宪主义理论的核心,在被借以解读中国政治传统中的监察权原理时从逻辑上往往难以贯通融洽。这一困境不断刺激着中国传统监察权研究在理论范式和方法论上的积极探索。围绕中国的监察权传统,钱穆在历史政治学视野中对监察权的基本原理及其宪制精神展开了系统新诠,更是结合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监察权思想形成了传统宪制精神赓续转进的变革思路,构成了我们理解钱穆的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及历史政治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范例。
    • 周阳山
    • 摘要: 强势国家与政府善治因何而成,如何关联,这是政治学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孙中山、胡佛与福山关于国家与政府的观点或可引导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孙中山看来,只有道德的互助才会促进国家的团结,他重视国家角色,也强调政府效能;胡佛同样将国家视为道德的有机体,认为必须在政治结构上厘清国家与政府的关系;福山则强调了强国家、法治和民主问责对于良好政治秩序的重要意义。从历史维度来看,孙中山的"保中国,不保大清"理念中包含了国家与政权的权能分际,这是理解五权宪法制度设计的基础,而"三民主义"应该置于国家、政府与政策三层次互动关系中考察。从比较维度来看,中东欧国家的转型经验彰显孙中山的国家观及其当代意义,这些国家之所以走上分裂与解体一途,是因为国家结构与政府体制之间的矛盾冲突,亦即在民族和民权层面出现严重扞格。
    • 曲家路
    • 摘要: 孙中山先生作为清末民初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思想家,提出了一系列革命思想,也包括法治思想。他主张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方式夺取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制的国家,以三民主义思想为核心制定五权宪法并以此组建国家,将革命分为军政、训政和宪政三个阶段。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和宪政实施三阶段构成其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孙中山的法治思想对于中国革命具有难以估量的价值,虽然不可否认的是,其存在一定的缺点与不足,例如忽视工农阶级的力量,脱离群众等。但他的法治思想仍有很多值得新时代学习和研究之处,对当今法治建设也存在一些借鉴意义。
    • 胡云
    • 摘要: 分权制衡作为西方立宪主义理论的核心,在被借以解读中国政治传统中的监察权原理时从逻辑上往往难以贯通融洽.这一困境不断刺激着中国传统监察权研究在理论范式和方法论上的积极探索.围绕中国的监察权传统,钱穆在历史政治学视野中对监察权的基本原理及其宪制精神展开了系统新诠,更是结合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监察权思想形成了传统宪制精神赓续转进的变革思路,构成了我们理解钱穆的中国传统政治理论及历史政治学研究方法的重要范例.
    • 蒋飞
    • 摘要: 受近代西方自由主义、分权思想的启蒙,孙中山在反思西方议会政治流弊的基础上,吸收中华传统制度的精华,创新发展了"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的革命建国思想理论体系。他提出的这一国家建构思想以"三民主义"为理论基石,以"五权宪法"为制度方案,主张在中华民国成立后召开国民大会推行民主政治,实现国家独立与民族建国。他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建国理论,以最终实现主权在民、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为宗旨和皈依。孙中山融贯古今思想、考察中西治国实践而提出的"三民主义"和"五权宪法"思想体系建立于国家独立与民族生存、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个人权利与社会发展之上。这一思想具有"西学中源"的丰富内涵,其所蕴含的传承中华优良制度基因、恢复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治道价值,对我国新时代国家治理与国家建设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刘丹忱
    • 摘要: 孙中山是现代民主法治的最早追求者,他是站在肩负“继往开来”的战略使命以及“守本开新”的思想视野下,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去思考中国法治近代化问题的.孙中山法治思想是一个动态的体系,随着形势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而不断丰富其内容.但贯穿其中的原则始终不变,那就是“集合中外精华”,建设一个超越东西方的现代法治国家.创新与守本成为他的法治近代化思想的一大特色.依法治国、振兴中华是孙中山“五权宪法”的第一要义,“权能分开”作为理论基础,用以满足“主权在民”的需要.后来孙中山民权主义进一步完善,又提出了直接民权和地方自治的构想,贯彻地方自治是充分实现直接民权的重要保证.他晚年对于党治的强调以及革命程序论并未动摇法治作为其目的性的原则.孙中山极具特色的法治思想,作为中国法治近代化的一个里程碑,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对我们今天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