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风险
输血风险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7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3497篇;相关期刊73种,包括中国卫生产业、实验与检验医学、河北医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2年第六届输血学术年会、2010年华北地区输血协作组工作会议、西南输血学术交流大会等;输血风险的相关文献由208位作者贡献,包括于天华、刘昕、周庆申等。
输血风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3497篇
占比:99.57%
总计:23598篇
输血风险
-研究学者
- 于天华
- 刘昕
- 周庆申
- 庄俊玲
- 张丽荣
- 张锋
- 李宁
- 李琦
- 杨斌
- 韩冬
- AuBuchon JP
- Lowe
- 丁素碧
- 万浬科
- 乔丽枝
- 于惠
- 任红
- 侯咏梅
- 傅雪梅
- 关富敏
- 刘亚梅
- 刘小芹
- 刘峭梅
- 刘建辉
- 刘燕飞
- 刘玉芝
- 刘锋
- 刘锴
- 卢焕兴
- 卢绍平
- 史红艳
- 吕全勇
- 吴丹
- 吴卫星
- 吴晓晋
- 吴林伯
- 周仲民
- 周凤英
- 周朝霞
- 夏琳
- 姚富柱
- 姚润
- 姚萍
- 姜世浩
- 姜立丹
- 孙凤英
- 孙昂
- 孙杰
- 孙红
- 安志丹
-
-
刘锋;
孙昂;
吴晓晋;
黄志翔
-
-
摘要:
目的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酶免)联合核酸检测技术对岳阳地区近4年无偿献血人群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核酸检测技术能有效降低输血相关感染风险,保障临床用血安全.方法 对岳阳地区2016-2019年177052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先进行酶免检测,对其中174471例无反应性血液标本再进行核酸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对岳阳地区2016-2019年无偿献血者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抗-HCV)、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HIV)、抗-梅毒螺旋体(抗-TP)各项血液检测项目按年度进行分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岳阳地区采供血总量逐年递增的情况下,2016-2019年无偿献血酶免检测177052例,检出总阳性率为3.00%.岳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酶免检测阳性率较高的是ALT和HBsAg两项,总阳性率达到了1.54% 和0.64%.岳阳地区2016-2019年无偿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HIV、抗-TP各项血液检测项目除抗-HIV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4项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核酸技术的应用最大限度地防止了经血液传播疾病,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
-
-
刘燕飞;
朱紫苗;
张锋;
蔡淑锋;
徐伟瑞
-
-
摘要:
目的 通过分析温州市2017—2018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核酸集中化检测结果,探讨当地开展核酸检测(NAT)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温州市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169138份.对血液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性标志物先进行血清学检测两遍,剔除血清学初检、复检均呈反应性和ALT不合格的标本,再用罗氏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统计并分析血清学呈无反应性标本的NAT结果.结果 共检出ELISA阴性/HBV-DNA阳性标本195份(温州中心本部97份,瑞安分站53份,乐清采供血点18份,苍南采供血点15份,永嘉采供血点12份),标本阳性率为0.12%(195/169138),HCV-RNA和HIV-RAN均未检出.2017年完成血液标本NAT 89092份,其中NAT阳性102份(0.11%);2018年完成血液标本NAT 80046份,其中NAT阳性93份(0.12%).结论 目前,温州地区ELISA检测合格的血液中,存在的主要输血风险是感染HBV;应用核酸集中化检测技术能有效弥补血清学检测的不足,降低经血液传播病毒的漏检风险,保证当地临床用血安全.
-
-
辛宏杰;
周朝霞;
李广杰
-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某市近3年非感染性输血反应的特点和诱因,探讨未来输血风险的防范策略.方法 查阅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某市输血记录,对输血反应发生率、类别及诱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017-2019年输血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9%(48/9741)、0.38%(34/9052)、0.27%(24/8772),2018年输血反应发生率与2017、2019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9年输血反应发生率与2017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反应以过敏反应和非溶血性发热反应为主,分别占55.66%(59/106)、37.74%(40/106);输血史占70.75%(75/106),妊娠史占89.29%(50/56);输注血浆类致过敏反应占89.93%(53/56),外科发生率较高,多用1种药物治疗,120 m in内全部缓解;输注红细胞类致非溶血性发热反应占87.5%(35/40),血液科相对较高,多用2种药物治疗,120 m in内缓解占60%(24/40).结论 降低红细胞与血浆类制品不合理使用率,采用药物替代、自体输血,以及去除诱因成分的精准输血可作为今后输血风险防范策略.
-
-
徐琳洁;
殷丹;
李丽
-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液科住院患者输血过程中选用零缺陷护理的效果及对输血风险的控制.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本院血液科住院接受输血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匹配的原则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与观察组(零缺陷护理).观察患者满意度、不良情绪评分、输血不良反应及不规范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经干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干预,观察组SDS评分与SA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不规范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科住院输血患者临床治疗中选用零缺陷护理干预方案,能明显降低输血不规范事件的发生概率,有效缓解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治疗积极性与配合度,从而获得理想的护理效果.
-
-
沈国栋;
谭伟龙
-
-
摘要: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流行时期,军队医疗机构是所在地区军地伤病员诊疗救治的重要场所,防止医疗机构因采供血和输血导致院内交叉感染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工作.非采供血军队医疗机构主要是由地方血液中心保障血液供应,疫情期间,血液和人员都有一定的潜在风险.文章通过分析COVID-19流行特征,围绕血液的采集、制备、运输、储存以及使用等过程中相关人员的潜在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安全防护措施,使采血、输血和用血全过程安全可靠.
-
-
纪勇平;
徐燕娜;
吴丹;
赵婧;
雷永良
-
-
摘要:
目的 了解献血者体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抗体存在情况以及输血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方法 选择2020年2~3月在浙江省丽水地区献血的1020例献血者,采用化学发光法对献血者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和IgG抗体检测,抗体检测呈现反应性的献血者再采集咽拭子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及影像学相关检查.结果 1020例献血者血清新型冠状病毒IgG抗体检测呈反应性标本1例,该献血者咽拭子2019-nCoV核酸检测结果阴性,肺部CT、血常规及CRP检查结果均正常.结论 浙江省丽水地区新型冠状病毒通过献血者血液途径传播的风险极低;对献血者进行SARS-CoV-2RNA或相关抗体筛查有助于降低新型冠状病毒经血液途径传播的风险.
-
-
罗学敏
-
-
摘要:
在当前我国医疗界当中,输血身为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体的生命健康。无论是什么疾病当人体出现大出血情况时,都需要采用输血方法防止患者病情加重,输血看起来简单,但是却存在有诸多风险,这些风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危害患者生命健康。根据当前我国临床输血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有两种风险,分别为输血不良反应以输血传播疾病。合理输血能够有效避免输血风险。
-
-
李彩红
-
-
摘要:
目的观察并探讨针对性护理对防范临床输血风险及输血误差的影响.方法利用excel表格将2018年11月~2019年12月间在我院输血治疗的128例患者平均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64例,给予参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给予研究组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经过护理,研究组患者心理状态更佳,且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对输血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提升护理效果、改善患者心理状态、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率,可进行推广.
-
-
陈德兴;
关富敏
-
-
摘要:
目的:对行骨科手术患者限制性输血后的疗效进行深入探究,分析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的研究对象总共有200例,都是行骨科手术者,选择期间是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根据开放性与限制性等不同的输血策略分成参照组(100例开放性输血)与实验组(100例),对比2组的各项临床指标情况.结果:实验组的输血率、平均输血量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等都比参照组低,对比P<0.05;实验组手术后的麻醉苏醒时长、可拆线时长与参照组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输血可以使得行骨科手术患者术后更快速的恢复,降低输血暴露风险,使得患者不会产生太多的不良反应,尽快拆线恢复健康,值得推荐.
-
-
翟东琳
-
-
摘要: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措施对防范临床输血风险及输血误差的影响.方法 选取该院2016年1月~2017年5月输血中的104例患者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对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输血误差率、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护理后,干预组SAS、SD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输血误差率中标本误差率、漏记、多记费误差率、血液过期率以及输血错误率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3.85%)明显低于对照组(1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组护理工作满意度评分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性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有效避免或减少输血风险及输血误差率,同时也能改善输血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发生率,提高患者总体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
范垂姝;
李尊严;
赵清;
纪艳;
张丽英
- 《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12年第六届输血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输血医疗纠纷是医院在给患者输血过程中,由于对血液的血型检查,品质检查等存在的缺陷,对患者输血后出现的反映与症状未给予及时的观察与处理,致使患者出现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而产生的医患行为.随着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输血技术的提高、输血模式的多元化、普法工作的广泛深入开展,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越来越多,而输血科的规范管理则是输血安全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先决条件.作者对输血的风险及其种类、输血风险的评估和分析以及输血医疗纠纷防范作以综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