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输血方法

输血方法

输血方法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6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0219141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中国体育教练员、中国农村卫生、中国社区医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浙江省医学会成立70周年纪念大会暨2002年浙江省内科系统学术交流会等;输血方法的相关文献由161位作者贡献,包括孙英、李飞、王立新等。

输血方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0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219141 占比:100.00%

总计:10219202篇

输血方法—发文趋势图

输血方法

-研究学者

  • 孙英
  • 李飞
  • 王立新
  • 田兴国
  • 秦莉
  • 胡波
  • 苏万祥
  • 谢新强
  • 韩永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本富; 敬苑霖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输血方法对急性上消化道非大量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急性上消化道非大量出血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抑酸、抑酶、止血等常规药物加输血治疗.依据输血方式的不同,将行限制性输血治疗者设为限制组(n=56),行积极行输血治疗者设为积极组(n=30),记录患者的输液量、住院时间、输血情况(输血次数、输血量、输血前及出院时血红蛋白水平)、住院期间不良事件情况(再出血、死亡、并发症)等.结果:两组患者每日输液量、输血次数、输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59、1.227、1.579,P>0.05);限制组输血前血红蛋白水平(59.37±10.08)g/L,低于积极组的(81.44±11.46)g/L(t=4.094,P0.05);限制组患者的死亡率为5.36%,与积极组的6.6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157,P>0.05);限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8.06±0.35)d,短于积极组的(11.64±0.69)d(t=6.087,P<0.05);限制组和积极组患者的再出血发生率(8.93%vs 13.33%)、并发症发生率(17.88%vs 26.67%)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8.357、7.034,P<0.05).结论:限制性输血和积极性输血均是急性上消化道非大量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但限制性输血可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再出血和并发症的发生,可考虑推广使用.
    • 陈小兰; 李宪; 孙秀梅
    • 摘要: 目的:研究尿毒症致重度贫血的输血策略,分析不同输血策略对此类患者的影响.方法:105例尿毒症致重度贫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治疗组(54例),对照组在血液净化完成后输血,治疗组在血液净化2 h时间段输血.结果:两组治疗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尿素氮、血肌酐均较治疗前好转(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舒适度、护理舒适度、整体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输注红细胞悬液和非透析期间输注洗涤红细胞对于尿毒症伴贫血患者均有改善作用,且前者能使患者舒适感、满意度提高.
    • 罗学敏
    • 摘要: 在当前我国医疗界当中,输血身为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手段,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人体的生命健康。无论是什么疾病当人体出现大出血情况时,都需要采用输血方法防止患者病情加重,输血看起来简单,但是却存在有诸多风险,这些风险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危害患者生命健康。根据当前我国临床输血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存在有两种风险,分别为输血不良反应以输血传播疾病。合理输血能够有效避免输血风险。
    • 孙英
    • 摘要: 目的 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我院2012年6月 ~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筛查血型血清学特征,按照红细胞成分 、自身抗体类型对输血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共进行不相合红细胞输血118次.其中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74次,总有效率79.7%,O型洗涤红细胞组44次,总有效率77.3%.两组输血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自身抗体将患者分为IgM组和IgG组.IgM组共输血36次,总有效率80.6%,IgG组共输血82次,总有效率82.9%,两次输血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血和O型洗涤红细胞具有同等的疗效,均可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 宋庆召; 李润青
    • 摘要: 目的 分析不同输血方法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分析对象,并按抽签分配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悬浮红细胞输血;观察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血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相关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 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观察组低,观察组的血清胆红素含量、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网织红细胞含量优于对照组,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于观察组,有统计学差异存在(P<0.05).结论 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洗涤红细胞输血,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指标,且不良反应较少,建议临床应用与推广.
    • 孙英
    • 摘要: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6年3月收治的60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筛查血型血清学特征,按照红细胞成分、自身抗体类型对输血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60例患者共进行不相合红细胞输血118次。其中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组74次,总有效率79.7%,O型洗涤红细胞组44次,总有效率77.3%。两组输血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自身抗体将患者分为IgM组和IgG组。IgM组共输血36次,总有效率80.6%,IgG组共输血82次,总有效率82.9%,两次输血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ABO同型非洗涤红细胞输血和O型洗涤红细胞具有同等的疗效,均可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 赵新
    • 摘要: 目的 针对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应用不同输血方式的具体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方法 从笔者所在医院自2013年11月~2017年10月接收并实施临床治疗的患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当中选取132例将其视为研究对象,按照输血方式的不同,将均分为三组,第一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注的输血方式,第二组采用辐照悬浮红细胞输注的方式,第三组采用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的方式,然后分别就三组输血方式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三组患者在接受不同方式的输血并经过相同时间的临床治疗后,病症都得以不同程度的改善,其对应的输血综合疗效指标分别评估为77.27%、81.82%、95.45%,第一组患者在治疗期间产生并发症的几率为9.09%,另外两组产生并发症的几率均为13.64%,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患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实施不同方式的输血手段均可以产生一定程度的效果,但当中洗涤红细胞输注联合血浆置换方式表现出的临床应用效果最佳,具有重要的很大的临床应用与推广价值.
    • 黄晗; 郑杨
    • 摘要: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输血方法.方法:选取80例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并将其随机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输注悬浮红细胞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输注洗涤红细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变化情况、输血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较输血前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40/40(100%)高于对照组36/40(90.0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观察组2/40(5.00%)显著低于对照组5/40(12.50%)(P<0.05).结论:对于自身免疫溶血性贫血患者输血治疗,输注洗涤红细胞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输注悬浮红细胞,且有较好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苏万祥
    • 摘要: 目的 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采用不同的输血方法,查看其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27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参与研究,随机将患者分成三组,每组9例,其中I组患者采用三洗红细胞输血治疗,II组患者采用去白红细胞悬液输血治疗,III组患者采用三洗红细胞输血的方式和血液置换治疗,对三组患者输血前的各项血液指标和输血后的各项血液指标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经过输血治疗后,三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指数和红细胞指数都有了明显的提升,网织红细胞和胆红素也有了显著下降(P〈0.05)。III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I组患者,并且各项血液指标均优于I组患者(P〈0.05)。三组患者出血反应率相比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在对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进行治疗时,洗涤红细胞输血方式和去白红细胞悬液输血方式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通过三洗红细胞输血和血液置换相结合的输血方式,可以使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提升,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