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输血检验

输血检验

输血检验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43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儿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9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41397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健康之友、中国卫生产业、健康大视野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病临床经验学术研讨会、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中国医师协会输血分会2009年第三届输血学术年会等;输血检验的相关文献由57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增花、刘淑珍、唐晓春等。

输血检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9 占比:0.9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1397 占比:99.08%

总计:41781篇

输血检验—发文趋势图

输血检验

-研究学者

  • 刘增花
  • 刘淑珍
  • 唐晓春
  • 张瑜
  • 王波
  • 王静
  • 周芳
  • 胡玉梅
  • 贺西章
  • 霍艳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叶晓芳
    • 摘要: 目的比较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与传统盐水法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医院接受输血治疗的1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输血检验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盐水法进行输血检验,试验组采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进行输血检验,比较两组正向定型及反向定型符合情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检验总时长,并调查检验医师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正向定型及反向定型符合率分别为100.00%、96.43%,均高于对照组的89.29%、8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79%,低于对照组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检验总时长为(5.12±0.46)min,短于对照组的(7.69±0.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检验医师对试验组输血检验效果的总满意度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6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式微柱凝胶试验的开展可有效提高输血检验的准确率,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检验耗时,为患者输血安全提供保障,进而提高检验医师的满意度。
    • 杨琳
    • 摘要: 目的:分析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控制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山丹县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进行输血治疗的100例患者,利用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参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参照组采用常规输血管理,研究组采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控制管理,观察对比两组输血安全性与输血质量。结果:研究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低于参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输血质量评分高于参照组,凝血因子指标水平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型实验室实施输血检验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控制,能够有效降低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输血质量。
    • 韩丽莉
    • 摘要: 目的探讨输血检验过程中使用质量控制法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2021年2月在内蒙古自治区血液中心输血治疗的7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双色球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各37例。常规组使用常规输血检验法,研究组使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法,对两组患者输血治疗满意度和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输血安全事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输血治疗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检验过程中,为患者采取质量控制法进行干预,能够提升输血治疗满意度,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患者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更低,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胡三强; 杨帆; 张鑫; 孙林
    • 摘要: 目的探究微柱凝胶技术对ABO血型不合新生儿溶血病诊断及在输血前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47例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均应用微柱凝胶技术、凝聚胺介质技术将患儿和5份ABO同型红细胞制剂进行主侧交叉配血试验。分析诊断结果、直抗类型和血浆交叉配血结果、直抗类型和放散液交叉配血结果;对比微柱凝胶技术和凝聚胺介质技术配血结果。结果47例患儿检验后确诊为ABO新生儿溶血病,直抗检测阳性22例、游离检测阳性38例、放散检测阳性47例,占比分别为46.81%、80.85%、100.0%。47例患儿血浆交叉配血次数235次。微柱凝胶技术血浆交叉配血不合次数124次(52.77%),凝聚胺介质技术血浆交叉配血不合次数26次(11.06%);微柱凝胶技术血浆交叉配血不合率明显高于凝聚胺介质技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抗阳性与直抗阴性患儿血浆交叉配血不合率分别为39.55%、25.20%;直抗阳性血浆交叉配血不合率高于直抗阴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7例患儿放散液交叉配血次数235次。微柱凝胶技术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次数98次(41.70%),凝聚胺介质技术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次数23次(9.79%);微柱凝胶技术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率明显高于凝聚胺介质技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抗阳性与直抗阴性患儿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率分别为33.18%、19.20%;直抗阳性放散液交叉配血不合率高于直抗阴性,直抗阴性(P<0.05)。血浆凝聚胺介质技术配血不合的微柱凝胶技术检测均为不合,基于Kappa一致性检验,两种检验结果一致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技术交叉配血结果一致性较差。结论微柱凝胶技术对ABO新生儿溶血病方面的应用价值相对较高,在输血前检验方面的敏感度明显高于凝聚胺介质技术,但也有一定的缺陷,应按照患儿的个体状况充分考虑血清免疫学特征和生理特征灵活应用多种方式筛查抗原抗体,最大程度降低输血事故的发生风险,值得推广应用。
    • 徐玉霜
    • 摘要: 目的探讨输血检验与护理流程优化降低输血不安全事件的应用效果。方法择取2020年1月~2020年12月德州市中医院就诊的输血患者180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90例与研究组90例,其中对照组给予一般的输血检验与护理,研究组给予优化输血检验与护理流程,对比两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指标达标率。结果对照组输血不安全事件发生率高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制品取回后30 min内输注达标率、输血前15 min巡视达标率以及血制品取回4 h内输注完毕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输血患者而言,优化输血检验护理流程的意义重大,能够降低输血不安全事件,提高护理满意度,并且能够提高血制品取回后30 min内输注达标率、输血前15 min巡视达标率以及血制品取回4 h内输注完毕达标率,值得应用。
    • 王桂娟
    • 摘要: 目的 研究卡式微柱凝胶试验与传统检验方法在输血检验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次纳入2019年2月~2019年12月期间本院接收的3000例输血检验患者展开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1500例实施传统检验方法,观察组1500例应用卡式微柱凝胶试验法.将两组的一次性检验准确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操作医生满意度进行比对.结果 观察组患者ABO正定型、ABO反定型、RhD阴性的一次性检验准确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操作医生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卡式微柱凝胶试验应用在输血检验中的准确率、灵敏度均更优,有助于提高输血安全性及操作医生满意度.
    • 乔凤静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输血过程中,卡式微柱凝胶试验的价值与作用.方法:将2016年到2018年间,到我院进行无偿献血的1600人作为本次研究活动的对象,随机分为参考组、实验组,各800名,前者采用传统盐水方法,后者接受卡式微柱凝胶试验,观察检测结果.结果:实验组的正定型率、反定型率显著高于参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式微柱凝胶试验的应用,能够提升筛检效率与准确度,相比传统盐水方法能够提高正定型率、反定型率,推荐临床应用.
    • 马小茹
    • 摘要: 目的:对血站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进行讨论分析.方法:将本站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本院输血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双盲法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输血,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强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并在完成输血后对两组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较之对照组,在降低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方面更具优势,安全性更高,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站工作人员加强对输血检验的质量把控能够在极大程度上降低输血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提升输血安全性.
    • 陈振东
    • 摘要: 目的:分析质量控制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选择在本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128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行常规输血检验,干预组64例将质量控制应用于输血检验。比较输血质量评估结果、输血前后凝血因子检测结果。结果:干预组采集标本准确、符合输血指征、输血前项目检查、申请单正确填写、完整记录输血过程等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PT、APTT、TT均大于输血前2 h(P<0.05),FIB小于输血前2 h(P<0.05);输血后2 h,干预组PT、TT均小于对照组(P<0.05),FIB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质量控制应用到输血检验中,能显著提高输血质量,且不会引起凝血因子异常改变。
    • 陈振东
    • 摘要: 目的:分析质量控制在输血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选择在本院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128例,按照入院时间先后分成两组,对照组64例行常规输血检验,干预组64例将质量控制应用于输血检验.比较输血质量评估结果、输血前后凝血因子检测结果.结果:干预组采集标本准确、符合输血指征、输血前项目检查、申请单正确填写、完整记录输血过程等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PT、APTT、TT均大于输血前2 h(P<0.05),FIB小于输血前2 h(P<0.05);输血后2 h,干预组PT、TT均小于对照组(P<0.05),FIB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质量控制应用到输血检验中,能显著提高输血质量,且不会引起凝血因子异常改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