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冲突
跨文化冲突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文化理论、贸易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911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理论界、求索、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3年“中国*实践*管理”论坛、首届两岸管理科学新进展学术研讨会、第十四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等;跨文化冲突的相关文献由255位作者贡献,包括丛培娟、于一可、于美娜等。
跨文化冲突
-研究学者
- 丛培娟
- 于一可
- 于美娜
- 余亮妹
- 侯曼
- 叶生
- 吴明丽
- 吴立新
- 张若玉
- 张辉
- 彭小晶
- 徐明阳
- 徐英春
- 时秀梅
- 权循瑞
- 李宝娟
- 李浩
- 林海棠
- 栗玖玲
- 栾华
- 王丰才
- 王海坡
- 王雪
- 田晖
- 肖靖
- 范莉莉
- 范露
- 蔡荣寿
- 薛静
- 谢冬梅
- 赵倩
- 赵岚
- 郭朝
- 钱翔
- 顾庆良
- 黄秋凤
- George B.Graen
- Graen
- Shanyao Zhang
- 万晓兰
- 万芷吟
- 丘智贤
- 严嘉琪
- 亢斐
- 付博
- 付文博
- 任伟
- 何剑
- 何欢
- 佟晓梅
-
-
梅海瑶
-
-
摘要:
中国茶文化史发展非常悠久,茶叶自发现以来,从最初的药用价值发展到人们的日常饮品,时代逐渐赋予了茶丰富的精神文化。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史上光辉灿烂的一页,茶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本文介绍了中西茶文化差异的四个方面:茶史、饮茶、茶礼、茶意。根据这些差异总结了西方国家留学生学习中国茶文化时在礼仪、生活、社交、思想观念等方面出现的跨文化冲突,由此得到了一些提升留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启示。
-
-
慕雨晴
-
-
摘要:
以Tarone对交际策略的分类为理论支撑,基于认知差异、饮食差异和礼仪差异三个方面的跨文化差异具体案例分析及对节目中出现的主要文化冲突进行描述,可见各选手代表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使用的话语转述策略、交际回避策略、问题求助策略三个方面的交际策略.希望学习者通过对《非正式会谈》节目中的跨文化冲突及交际策略的解读和分析,寻求更多维度的文化交流模式,为将来跨文化交际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性借鉴.
-
-
徐英春
-
-
摘要:
20世纪中叶,华人世界由于各种原因,一度出现了移民、留学大潮.台湾《现代文学》所刊部分小说,则从文学的角度记录了那段历史.小说中,无论是依靠父辈福荫的年轻一代,还是凭借自身奋斗赢得精彩人生的老一代,他们在大洋彼岸的生活都因为与往昔岁月无法割裂的精神联系而充满伤痛.五千年的文明历史随着岁月的流逝凝结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给亿万华夏儿女打上了深刻的文化烙印.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生活习俗,无论是思维方式还是行为准则,中国人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判断标准.通过对20世纪中叶侨居美国的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华人形象的塑造,这些小说将那个时代一大批华人华裔精神漂泊、无所归依的艰难生活状态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或由于沉湎于中国文化往昔盛景不愿前行,或由于故步自封、不舍逝去的繁华,他们最终都成为无法融入西方社会文化的边缘人.
-
-
徐英春
-
-
摘要:
台湾文学杂志《现代文学》刊载的小说,塑造了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征、时代特征的人物形象,他们身负中国文化烙印,并执着于中国文化形式.作为一种源自现实生活的文学形象,他们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一批海外华人的遭遇.当低层物质需求得到满足,高层的精神需求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旅美华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然而,在典型的西方文化环境中生存,华人固有的文化烙印与当地旧有的文化形式,不免产生矛盾.他们在去国怀乡的漂泊生活中,有意无意地撒播着源于跨文化冲突的浓郁乡愁.
-
-
余亮妹;
赵岚
-
-
摘要:
通过个案访谈了解南非某孔院工作人员的跨文化冲突管理过程、效果、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表明:受众面对异文化的不确定程度是冲突的心理诱因;文化及价值观差异是跨文化冲突的核心;官方层面的外交友好关系及其稳定性是影响孔院融入当地文化的宏观因素;工作人员对文化冲突心理的克服程度也是影响冲突管理的重要因素。对策为:首先,在跨文化交流中孔院对内、对外都要理清多方关系问题;其次,吸纳多元背景文化交流使者及提升组织成员的冲突管理能力;最后,重视个体差异对组织整体跨文化交流的影响程度。
-
-
余亮妹;
赵岚
-
-
摘要:
通过个案访谈了解南非某孔院工作人员的跨文化冲突管理过程、效果、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表明:受众面对异文化的不确定程度是冲突的心理诱因;文化及价值观差异是跨文化冲突的核心;官方层面的外交友好关系及其稳定性是影响孔院融入当地文化的宏观因素;工作人员对文化冲突心理的克服程度也是影响冲突管理的重要因素.对策为:首先,在跨文化交流中孔院对内、对外都要理清多方关系问题;其次,吸纳多元背景文化交流使者及提升组织成员的冲突管理能力;最后,重视个体差异对组织整体跨文化交流的影响程度.
-
-
赵坛希
-
-
摘要:
中央企业的海外经营普遍面临跨文化传播的挑战,组织内部由于跨文化差异引发的跨文化冲突表现明显,主要表现在中外员工在价值观、宗教、管理模式、社会礼仪、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导致中方管理者与当地员工、中外员工之间在跨文化传播交流过程中产生误解影响沟通质量从而导致合作不顺畅,不仅会直接影响员工之间的和谐关系,还会导致管理成本增加和组织协调难度加大,影响企业的管理效能。跨文化差异无法消除,适者生存的法则依然奏效,求同存异方能行稳致远,跨文化适应问题是中央企业海外经营需要高度重视的管理领域。
-
-
赵立敏
-
-
摘要:
冲突与融合是跨文化传播的两大旋律,冲突既是融合的阻力,也是融合的动力,什么样的冲突往往造就什么样的融合.佛教在华传播作为中国跨文化传播史上的重大事件,它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教先后经历了深层次的理论冲突、身份冲突、权力冲突.在理论上,儒释道围绕各自价值观念展开公共辩论,为三家理论的调和奠定了基础.在身份上,佛教曾困于自己的外来身份,然而它与胡的身份纠缠既是民族认同的力量,又成为了佛教传播的契机.而权力上的冲突则最终规范了儒释道的功能分区,也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传播秩序.
-
-
钱翔
-
-
摘要:
随着中国企业在德国市场上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持续增长,在德中资企业需要经常面对中西方文化冲击所带来的跨文化冲突管理问题.本文通过对不同行业的20位在德中资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开展半结构化访谈,总结出目前在德中资企业内部面临的主要跨文化冲突类型,辅以案例对不同冲突进行阐释,最后提出相应的跨文化冲突管理策略建议.
-
-
-
-
Shanyao Zhang;
张舢瑶
- 《第十四届国际汉语教学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业余晚课班商务汉语学习者,是基于其在华商务利益追求的交际目的而学习汉语.商务汉语教材作为一种跨文化经济交际的载体,其间所渗透着中国商务文化元素,晚课班学习者对商务汉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难以理解,从而引起跨文化冲突.如何处理商务汉语课堂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难题,作者进行了案例研究和分析.
-
-
黄亚雯
- 《2017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世界注意视野下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研究以回归前与回归后澳门为发生地的电影——《大辫子的诱惑》(1995)和《伊莎贝拉》(2006)作为研究对象,用内容分析法及框架理论对回归前后的澳门电影进行分镜头的编码及剧情主要冲突的对比分析.探究经历了政权交替的澳门在回归前与回归后同样作为华人聚居地,其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四佃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随着中国的崛起,在舆中国关系密切的周边地区也反映出“中国因素”,回归后的澳门也是如此.所以,澳门因为城市政治背景的改变和受到“中国因素”的影响,从“华人的澳门”转变为“中国的澳门”.
-
-
黄亚雯
- 《2017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世界注意视野下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研究以回归前与回归后澳门为发生地的电影——《大辫子的诱惑》(1995)和《伊莎贝拉》(2006)作为研究对象,用内容分析法及框架理论对回归前后的澳门电影进行分镜头的编码及剧情主要冲突的对比分析.探究经历了政权交替的澳门在回归前与回归后同样作为华人聚居地,其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四佃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随着中国的崛起,在舆中国关系密切的周边地区也反映出“中国因素”,回归后的澳门也是如此.所以,澳门因为城市政治背景的改变和受到“中国因素”的影响,从“华人的澳门”转变为“中国的澳门”.
-
-
黄亚雯
- 《2017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世界注意视野下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研究以回归前与回归后澳门为发生地的电影——《大辫子的诱惑》(1995)和《伊莎贝拉》(2006)作为研究对象,用内容分析法及框架理论对回归前后的澳门电影进行分镜头的编码及剧情主要冲突的对比分析.探究经历了政权交替的澳门在回归前与回归后同样作为华人聚居地,其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四佃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随着中国的崛起,在舆中国关系密切的周边地区也反映出“中国因素”,回归后的澳门也是如此.所以,澳门因为城市政治背景的改变和受到“中国因素”的影响,从“华人的澳门”转变为“中国的澳门”.
-
-
黄亚雯
- 《2017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世界注意视野下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研究以回归前与回归后澳门为发生地的电影——《大辫子的诱惑》(1995)和《伊莎贝拉》(2006)作为研究对象,用内容分析法及框架理论对回归前后的澳门电影进行分镜头的编码及剧情主要冲突的对比分析.探究经历了政权交替的澳门在回归前与回归后同样作为华人聚居地,其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四佃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随着中国的崛起,在舆中国关系密切的周边地区也反映出“中国因素”,回归后的澳门也是如此.所以,澳门因为城市政治背景的改变和受到“中国因素”的影响,从“华人的澳门”转变为“中国的澳门”.
-
-
黄亚雯
- 《2017中国传播学论坛暨新世界注意视野下的传播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学术研讨会》
| 2017年
-
摘要:
本研究以回归前与回归后澳门为发生地的电影——《大辫子的诱惑》(1995)和《伊莎贝拉》(2006)作为研究对象,用内容分析法及框架理论对回归前后的澳门电影进行分镜头的编码及剧情主要冲突的对比分析.探究经历了政权交替的澳门在回归前与回归后同样作为华人聚居地,其电影中的城市形象在政治、经济、文化、语言四佃方面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随着中国的崛起,在舆中国关系密切的周边地区也反映出“中国因素”,回归后的澳门也是如此.所以,澳门因为城市政治背景的改变和受到“中国因素”的影响,从“华人的澳门”转变为“中国的澳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