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超高层结构

超高层结构

超高层结构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35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地球物理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1篇、会议论文34篇、专利文献1802722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房地产导刊、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第二十届华东六省一市建筑施工技术交流会、建筑结构高峰论坛—复杂建筑结构弹塑性分析技术研讨会、第十三届高层建筑抗震技术交流会等;超高层结构的相关文献由844位作者贡献,包括赵阳、王震、瞿浩川等。

超高层结构—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1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3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802722 占比:99.98%

总计:1803027篇

超高层结构—发文趋势图

超高层结构

-研究学者

  • 赵阳
  • 王震
  • 瞿浩川
  • 杨学林
  • 汪大洋
  • 程俊婷
  • 周云
  • 周建龙
  • 丁超
  • 凌海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梁秋河; 汪大洋; 周云; 李钧睿; 柯小波; 凌海媚; 丁超
    • 摘要: 以广州某地铁上盖120m高超高层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测试和其有限元分析,系统对比分析了试验和有限元分析的加速度响应、竖向频谱响应和振动控制效果,探讨了频率相似常数输入差异的对竖向振动传播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振动台试验测试结果和有限元分析结果具有很好的吻合度,模型的竖向加速度沿楼层高度方向表现出放大的传播规律;非振动控制和振动控制模型在竖向第一阶频率处都出现了竖向共振放大响应,振动控制模型通过降低结构竖向第一阶频率和改变结构竖向动力特性,可有效减小地铁振动波核心频段40~70Hz范围的竖向振动,能减小上部结构约30%的竖向加速度响应,且呈现楼层越高减振效果越明显的趋势。振动台试验测试结果较按频率相似常数输入的有限元模型计算结果偏大,试验结果不会低估结构竖向振动响应,基于实测地铁振动波输入的振动台试验测试结果能反映结构竖向振动传播规律。
    • 李钧睿; 汪大洋; 周云; 梁秋河; 柯小波; 凌海媚; 丁超
    • 摘要: 位于广州市的某超高层结构在地下1层采用叠层橡胶支座设置了振动控制层,以降低上部结构的竖向振动响应。对设置和不设置振动控制层的结构,分别进行了缩尺比为1∶30的模型振动台试验。输入实测竖向地铁场地波,测量和比较两个振动台模型在各代表楼层的竖向加速度响应情况。结果表明,振动控制层可以明显降低模型竖向自振频率,使其远离地铁竖向振动的卓越频带,且有效降低高阶竖向振型的动力响应。振动控制模型上部结构的竖向加速度响应低于非振动控制模型,说明振动控制层对竖向振动具有衰减作用。非振动控制模型上部楼层加速度响应随楼层的增大逐渐增大,通过设置振动控制层,使上部结构沿竖向趋于整体运动状态,有效抑制上部楼层对竖向振动的放大效应。
    • 李明雨; 王志军
    • 摘要: 对于框架-核心筒超高层结构而言,和传统的有梁楼盖相比,外框与核心筒之间采用不设明梁的平板楼盖体系在降低建筑层高、改善建筑布置及提高施工效率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由于平板楼盖体系节点抗震性能相对较弱,目前在高烈度区超高层结构中的应用还很少。以北京通州某公寓主楼为例,针对框架-核心筒平板楼盖体系结构特点,重点探讨了从结构体系认定、结构选型、结构布置、设计难点、构造措施及整体计算等方面对塔楼所采取的加强措施。在小震反应谱分析基础上,补充进行了中震下构件承载力分析及大震下静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各项指标均比较理想,整体设计满足结构安全要求。
    • 汪大洋; 梁秋河; 周云; 李钧睿; 柯小波; 凌海媚; 丁超
    • 摘要: 以广州某地铁上盖120m高超高层结构为研究对象,针对该项目存在上盖结构影响地铁隧道下沉问题和地铁振动影响住户舒适性的问题,对地铁运行引起的地表和地下15m深度的竖向振动源进行了实测,分析了地铁运行引起的该场地类别振源激励的频谱特征。针对上盖结构地铁运行激励,提出了桩周减振降阻层、桩顶基础底板下部设置减振褥垫层及其上部橡胶支座竖向振动控制层三级振动衰减技术方案。设计制作了考虑有、无振动控制层的无桩基础、0.5m桩基础、1.0m桩基础6组1∶30缩尺比弹性振动台试验模型,同步建立了相应的缩尺结构和原结构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基于振动台试验白噪声测试、理论计算与数值分析结果,验证了弹性振动台试验模型设计的有效性,为后续深入分析提供依据。
    • 柯小波; 汪大洋; 周云; 梁秋河; 李钧睿; 凌海媚; 丁超
    • 摘要: 通过对十种不同振动控制方案的1∶30缩尺比振动台试验模型进行竖向白噪声扫频,根据动力特性分析确定叠层橡胶支座合理的布置位置,并对具有合理的叠层橡胶支座布置位置的四支座模型和六支座模型以及传统结构设计模型共进行了84组工况的竖向地铁激励振动台试验,研究振动控制层竖向刚度对上部结构的竖向加速度响应和竖向振动控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叠层橡胶支座布置位置对振动台模型竖向动力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应根据其与原型结构动力特性的吻合度优化调整振动台模型支座布置方案;在满足竖向承载力的前提下,适当减小振动控制层竖向刚度,可降低竖向自振频率,使其进一步远离地铁场地波的卓越频带,竖向峰值加速度和竖向均方根加速度均有显著减小,竖向振动控制效果趋优。
    • 凌海媚; 汪大洋; 周云; 梁秋河; 李钧睿; 丁超; 柯小波
    • 摘要: 以某地铁上盖120m高超高层结构为研究对象,针对不考虑桩基础、考虑15m桩周降阻桩基础以及30m无侧摩阻力桩基础的情况,按1∶30缩尺比分别设计无桩基础、0.5m以及1m桩基础的三种振动控制结构模型(分别为TD、TE、TF模型),并对其进行了7条地铁振动波21种工况下的振动台试验,探讨桩长效应对上盖结构振动控制层的振动控制效果及对上部楼层的竖向动力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桩基础后,结构周期延长,竖向频率降低。不同桩长模型振动控制层以及上部楼层的主频分布一致,且上盖结构动力响应均沿高度先减小后增大。TE模型振动控制层的振动控制效果最佳,且TE模型与TD模型上部楼层的竖向动力响应接近,而TF模型上部楼层的竖向动力响应则呈现放大趋势。建议采用类似振动控制设计时,应合理设计桩基降阻的高度范围,使之具有较好的振动控制效果,且对上部楼层响应不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又可降低桩基设计对隧道及地铁运行的影响。
    • 丁超; 汪大洋; 周云; 梁秋河; 李钧睿; 凌海媚; 柯小波
    • 摘要: 基于某地铁上盖120m高超高层结构的工程背景,分别对无桩基础结构、15m桩周降阻桩基础结构以及30m无侧摩阻力桩基础结构,进行了1∶30缩尺振动台试验。基于白噪声和7条地铁振动波不同峰值加速度激励下的结构响应,对比分析了三个振动台试验模型各测点楼层的振动响应。结果表明:桩基长度的改变可明显改变上盖结构的动力特性,上盖结构X、Y、Z三向频率呈现随桩基长度增加而减小的变化趋势,且桩基越长上盖结构的频率越低。相比于无桩基础结构,15m桩周降阻基础结构在避免地铁隧道下沉风险的同时,有利于降低上盖结构的振动响应。同时桩周降阻处理的桩基础改变了上盖结构的动力特性,使上盖结构楼层振动由高频向低频转移;而30m无侧摩阻力桩基础,对降低上盖结构的振动响应有限,且不影响结构楼层的振动频率分布。实际工程设计时,应综合竖向振动响应控制、地铁隧道沉降和桩基稳定性,合理设计桩周降阻长度。
    • 谭骞; 叶永毅; 张敏; 杨帆; 张惠; 赵作锋
    • 摘要: 某项目停工续建时建筑功能由原办公用房变更为商务酒店用房,导致结构荷载增加、出现斜柱等重大变更。首先介绍了结构续建设计的主要特点:斜柱过渡方案的选择、楼盖水平拉力系统的确定、第17层核心筒三个角部型钢柱与型钢梁的连接、中震作用下底部墙肢拉应力的解决办法等。然后对主体结构进行了小震弹性时程分析和大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对部分重要和受力复杂构件进行性能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结构的各项指标均符合规范要求,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安全可靠。
    • 周建龙; 李立树; 江晓峰; 芮明倬; 洪小永; 王磊
    • 摘要: 深圳恒大中心塔楼结构高度达393.9m,采用带加强层的巨柱框架-钢筋混凝土核心筒的结构形式。结构设计的主要特点包括:地基基础穿越碎裂带且场地北侧临近地铁,利用各区避难层或设备层设置环带桁架兼作转换桁架,仅在塔楼中部设置一道伸臂桁架,钢管混凝土巨柱随建筑体型不断内收并在中低区形成斜柱,以及核心筒偏心布置且在中区和高区向北侧逐步收进,形成南侧大跨度楼盖。通过采用YJK和ETABS软件对整体结构进行了多遇地震及风荷载下的弹性分析,采用ABAQUS软件进行了罕遇地震下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并针对结构特点进行专项分析,对关键构件及重要部位采取加强措施。结果表明,结构各项指标均满足设计规范要求,设定的性能目标均能达到,该结构设计安全可靠并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 季俊; 周建龙; 黄良; 陆道渊
    • 摘要: 武汉绿地中心主塔楼结构高度475m,采用了12根巨柱+核心筒+9道环带桁架+3道伸臂桁架+角部巨柱间支撑的抗侧力体系。环带桁架的弦杆在平面上紧贴弧形的建筑边界布置,在立面上随建筑的形体也有一定角度的倾斜;同时,相邻设备层之间的楼层次结构重力柱也支承于环带桁架上,使其成为中国目前400m以上级超高层建筑中首个兼作次结构转换桁架的空间异形环带桁架结构。通过分别建立ETABS杆系模型与ANSYS整体板壳有限元模型,研究了重力柱作用下空间异形环带桁架在竖向荷载下的受力特点以及相应的结构设计对策;基于空间向量理论并结合建筑需求,研究并建立了空间异形环带桁架的定位设计方法;针对重力柱与环带桁架连接关键节点,开展了节点构造设计,并进行了节点有限元分析;采用拆除构件法对环桁架进行了抗连续倒塌分析,以确保结构有合理的冗余度。目前项目主体结构已经封顶,证明了上述分析、研究及设计对策保障了异形环带桁架及整个结构的安全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