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情绪调节
认知情绪调节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65567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社会心理科学、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护理管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八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等;认知情绪调节的相关文献由233位作者贡献,包括靳玲、徐斌、胡红星等。
认知情绪调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65567篇
占比:99.98%
总计:465655篇
认知情绪调节
-研究学者
- 靳玲
- 徐斌
- 胡红星
- 许慧
- 倪亮
- 刘竹华
- 刘衔华
- 刘衔华1
- 吴国兰
- 吴玲
- 周仁来
- 姚树桥
- 季彩芳
- 康玉琦
- 张玉芳
- 徐娟
- 把赛君
- 朱熊兆
- 李庆功
- 李朝君
- 李福华
- 李颖
- 林琳
- 汤明清
- 涂军
- 王婷
- 王媛
- 王宇峰
- 王玉
- 胥兴春
- 蚁金瑶
- 金萍
- 陈慧
- 马建华
- 马新英
- 魏义梅
- 黄媛媛
- JohnR.Z.Abela
- Kang Yuqi
- Liu Zhuhua
- Randy P.Auerbach
- Wang Yuan
- 于晓麟
- 仇召武4
- 付占昭
- 付宝红
- 付晓明
- 付桂芳
- 代梦瑶
- 何佳萍
-
-
杨月波;
王瑜;
张玉芳;
李娜;
禚玥
-
-
摘要:
目的探讨听神经瘤切除术后患者心理灵活性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以及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两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2020年5—8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山东、北京两地3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神经科收治的听神经瘤切除术后住院患者21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承诺行动问卷、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和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听神经瘤切除术后患者创伤后成长、心理灵活性和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得分分别为(66.09±15.68)分、(27.07±6.78)分和(119.36±20.71)分;创伤后成长与心理灵活性、认知情绪调节,心理灵活性与认知情绪调节均呈正相关(r=0.493、0.512、0.479,均P<0.01)。认知情绪调节方式在心理灵活性与创伤后成长之间起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心理灵活性可直接影响听神经瘤切除术后患者的创伤后成长,也可通过认知情绪调节方式间接影响创伤后成长。护理人员可基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以增强个体心理灵活性水平和调整认知情绪调节方式为切入点,促进患者的创伤后成长。
-
-
吴嘉齐;
黄美玲;
谭爱玲;
吕燕君;
冯国梅;
方小武;
林晓丽
-
-
摘要:
目的观察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患者心理应激、生育压力,并探析其与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性。方法对168例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应用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问卷(CERQ)、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生育压力量表(FPI)调查,掌握其心理应激发生情况,并分析CERQ评分与SDS、FPI的相关性。结果本组抑郁患者98例(58.33%),包括轻度抑郁34例、中度抑郁42例、重度抑郁22例。抑郁患者的CERQ、SDS及FPI评分与非抑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患者CERQ量表评分自责、沉思、灾难化、责难他人与SDS、FPI评分呈正相关(P<0.05),其他指标呈负相关(P<0.05)。结论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患者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心理应激和生育压力有着重要影响,应重视和强化患者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以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
-
代梦瑶;
王玉;
周农
-
-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癫痫患者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对83例成人癫痫患者和53例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健康成人,采用中文版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C)、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lE-31)评估。结果①癫痫组在积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PCER)总分及部分子项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5.587~-2.837,P<0.05)。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NCER)总分及部分子项均高于对照组(t=2.198~4.028,P<0.05)。②癫痫组生活质量得分均低于对照组(t=-7.109~-4.226,P<0.001)。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CER及部分子项与生活质量总分呈正相关(r=0.391~0.581,P<0.001)。NCER及部分子项与生活质量总分呈负相关(r=-0.731~-0.540,P<0.001)。④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发作担忧与灾难化、发作频率呈负相关(t=-3.063~-2.574,P<0.05);综合生活质量与灾难化呈负相关(t=-2.214,P<0.05);情感健康与积极重新关注呈正相关(t=2.376,P<0.05);情感健康与灾难化呈负相关(t=-2.219,P<0.05);精力与责难他人呈负相关(t=-2.768,P<0.05);认知功能与积极重新关注呈正相关(t=2.593,P<0.05);药物影响与责难他人呈负相关(t=-3.348,P<0.05);生活质量总分与积极重新关注呈正相关(t=2.833,P<0.05);生活质量总分与灾难化呈负相关(t=-2.729,P<0.05)。结论遭遇负性生活事件时,成人癫痫患者较健康人群更多地使用深思、灾难化、责难他人等消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这与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减退密切相关。
-
-
邵晓朵;
余少敏;
尤熙
-
-
摘要: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工作投入、认知情绪调节与经历暴力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中文版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经历暴力事件调查量表对浙江省两所三级甲等医院的667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临床护士工作投入总分为(52.02±13.27)分,认知情绪调节中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总分为(57.93±12.47)分,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总分为(44.36±10.11)分,经历暴力事件得分为(19.34±4.76)分;临床护士工作投入得分与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呈正相关(r=0.380,P<0.01),与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呈负相关(r=-0.419,P<0.01),与经历暴力事件呈负相关(r=-0.403,P<0.01),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是临床护士在经历暴力事件和工作投入的中间变量,中间效应占总效应的33.33%。结论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评分越高,其工作投入水平就越低。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在临床护士经历暴力事件对工作投入的影响过程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降低暴力事件水平和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是提高护士工作投入水平的有效途径。
-
-
刘永娟
-
-
摘要:
目的通过调查了解临床一线肿瘤科护士的人际冲突处理型态、人际归因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现状,并分析三者间相关关系。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4月至2021年10月选取天津市某肿瘤专科医院临床一线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量表、人际冲突处理型态量表、人际归因量表和认知情绪调节策略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此次研究共调查临床一线肿瘤科护士227名,其人际冲突处理型态、人际关系归因倾向及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得分分别为(60.88±5.16)分、(-1.87±4.34)分和(104.31±9.46)分。其中,采用整合型、逃避型、让步型、支配型人际冲突处理型态的护士分别有189名(83.26%)、10名(4.41%)、20名(8.81%)和8名(3.52%);人际关系归因方式为内归因者161名(70.92%)、外归因者66名(29.75%);使用自我责难、灾难化、沉思、责难他人、积极重新关注、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理性分析、接受进行情绪调节的护士分别有10名(4.40%)、2名(0.88%)、5名(2.20%)、3名(1.32%)、9名(3.96%)、68名(29.96%)、33名(14.54%)、25名(11.01%)和72名(31.72%)。相关分析显示,227名临床一线肿瘤科护士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与人际冲突处理型态得分呈正相关(r=0.204,P<0.05),与人际关系归因倾向得分呈负相关(r=-0.177,P<0.05)。结论临床一线肿瘤科护士人际冲突处理型态偏整合型,归因方式多采用人际内归因,认知情绪调节多采用积极正面的策略;且认知情绪调节策略会对其人际冲突处理型态有正向影响,对人际关系归因倾向有负向影响。护理管理者可通过积极引导临床一线肿瘤科护士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进而提高其问题处理能力和冲突化解能力,达到稳定护士队伍的目的。
-
-
罗晓;
徐斌;
胡红星
-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抑郁障碍患者情绪调节方式的差异。方法 收集308例抑郁障碍患者一般及临床资料,进行HAMD-24项问卷及认知情绪调节问卷(CERQ)调查,并进行性别间比较分析。结果 HAMD-24总分及其中自杀意念评分两性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ERQ评分显示,男性患者理性分析及责难他人评分明显高于女性患者(t=2.33,P=0.02;t=2.47,P=0.01);相关分析显示,男性患者中,HAMD-24总分与其中的自杀意念评分及CERQ中的自责、接受维度评分呈正相关,与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维度评分呈负相关(P均<0.01);女性患者中,HAMD-24总分与其中的自杀意念评分及CERQ中的自责、接受、责难他人维度评分呈正相关,与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重新关注计划维度评分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 不同性别的抑郁障碍患者情绪调节方式均受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引导患者修正对自我的不恰当的负性评价,尽快摆脱应激事件的不良影响,可能有助于减少患者的自杀意念,减轻抑郁症状。
-
-
冯泰熙;
祝大鹏
-
-
摘要:
目的检验在体育情境中,体育道德认知在认知情绪调节对运动亲社会-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方法以431名体育专业大学生(男性332人,女性99人;平均年龄19.78,SD=1.21)为被试,采用《认知情绪调节问卷》《道德意向和判断问卷》和《运动亲社会-反社会行为中文版量表》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在体育情境中,1)体育专业大学生的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对反社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2)亲社会道德认知对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反社会道德认知对反社会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亲社会道德认知在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反社会道德认知在非适应性认知情绪调节对反社会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结论在体育情境中,认知情绪调节对亲社会-反社会行为具有重要影响,体育道德认知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
-
-
汤明清;
黄媛媛;
金萍;
把赛君;
倪亮;
林琳
-
-
摘要:
目的探讨辨证行为疗法对膀胱癌术后患者心理弹性、认知情绪的调节效果。方法将72例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进行辨证行为疗法干预。采用心理弹性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干预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中的沉思、自我责难、灾难化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中的接受、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辨证行为疗法能够提高膀胱癌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降低消极情绪调节水平和提高积极情绪调节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
-
陈慧
-
-
摘要:
目的:了解脊柱外伤病人急性应激反应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改善脊柱外伤病人负面心理提供干预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2月—2020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脊柱外伤病人164例,采用脊柱外伤病人一般资料问卷、急性应激反应量表(ASDS)、认知情绪调节问卷中文版(CREQ-C)以及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AS)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164例脊柱外伤病人存在急性应激障碍61例(37.20%),急性应激反应量表得分为(40.27±10.56)分,经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文化程度、受伤时恐惧程度、疼痛程度、社会支持以及认知情绪调节为影响脊柱外伤病人急性应激反应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脊柱外伤病人急性应激反应水平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对于女性、文化程度低、受伤时恐惧程度高、疼痛程度重、社会支持水平以及认知情绪调节低的脊柱外伤病人,医护人员应当引起重视,采用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其应激水平,保持良好的心态。
-
-
汤明清;
黄媛媛;
金萍;
把赛君;
倪亮;
林琳
-
-
摘要:
目的 探讨辨证行为疗法对膀胱癌术后患者心理弹性、认知情绪的调节效果.方法 将72例膀胱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6例,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在常规健康教育基础上进行辨证行为疗法干预.采用心理弹性量表、认知情绪调节量表评价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后干预组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消极情绪调节策略中的沉思、自我责难、灾难化维度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积极情绪调节策略中的接受、积极重新关注、积极重新评价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 辨证行为疗法能够提高膀胱癌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降低消极情绪调节水平和提高积极情绪调节水平,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
-
Liu Zhuhua;
刘竹华;
Wang Yuan;
王媛;
Kang Yuqi;
康玉琦
- 《第十八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 2016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躯体症状相关障碍和抑郁症共病的人格特征、认知情绪调节、家庭功能对抑郁的影响. 方法:采用一般情况问卷、人格特质测量问卷、认知情绪调节问卷、家庭功能量表对89例躯体症状相关障碍和抑郁症共病患者(抑郁组)和71例躯体症状相关障碍非共病抑郁症患者(非抑郁组)进行人格特征、家庭功能、认知情绪调节因子分析,并探索某些因子交互作用对抑郁的影响. 结果:两组个性特征:神经质[(3.32±0.25)分vs.(2.21±0.14)分]、宜人性[(3.19±O.15)分vs.(3.38±0.33)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认知情绪调节:重新关注计划[(11.18±2.12)分vs.(9.88±3.36)分]、积极重新评价[(9.38±3.29)分vs.(11.56±3.23)分]、理性分析[(11.14±2.50)分vs.(9.45±2.23)分]、灾难化[(10.48±2.39)分vs.(12.17±1.55)分]、责难他人[(11.55±1.62)分vs.(10.40±1.80)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家庭功能:情感介入[(15.61±2.84)分vs.(18.41±4.04)分]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共病抑郁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调节、家庭功能某些因子:神经质、宜人性、积极重新评价、责难他人、灾难化对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五个因子联合可以解释抑郁74.9%的变异,共病抑郁组积极重新评价与责难他人、宜人性与灾难化、积极重新评价与神经质、宜人性与责难他人、神经质与责难他人、灾难化与责难他人、积极重新评价与宜人性、神经质与灾难化的交互作用对抑郁有显著预测作用,几组因子交互作用的联合可以解释抑郁65.4%的变异. 结论:躯体症状相关障碍共病抑郁症患者与非共病抑郁症患者的个性特征、认知情绪调节、家庭功能有所不同,其中神经质、宜人性、积极重新评价、责难他人、灾难化分别为是否伴发抑郁的主要预测指标.神经质、宜人性、积极重新评价、责难他人、灾难化之间的交互作用更易预测是否伴发抑郁.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躯体症状相关障碍共病抑郁症患者的临床干预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