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乳房切除术

乳房切除术

乳房切除术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42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92081篇;相关期刊214种,包括医学临床研究、临床外科杂志、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二十二届全国病案管理学术会议、医疗损害司法鉴定研讨会、第八届中国医师协会美容与整形医师大会暨第一届全国激光美容大会(第二届全国颅颌面专题研讨会等;乳房切除术的相关文献由1135位作者贡献,包括姜军、栾杰、孙强等。

乳房切除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16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92081 占比:99.94%

总计:692507篇

乳房切除术—发文趋势图

乳房切除术

-研究学者

  • 姜军
  • 栾杰
  • 孙强
  • 张保宁
  • 穆大力
  • 胡薇
  • 邹强
  • 乔群
  • 何劲松
  • 余子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斌; 姜义; 于奇
    • 摘要: 目的 探究静吸复合麻醉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免疫抑制及血清β淀粉样蛋白-42(Aβ-42)/tau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辽宁省健康产业集团阜新矿总医院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乳腺癌病人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53例。两组均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对照组采取全凭静脉麻醉,观察组采取静脉麻醉+吸入麻醉的复合麻醉。比较两组麻醉前(T_(0))、麻醉后5 min(T_(1))、切皮时(T_(2))、腋窝淋巴清扫时(T_(3))、术毕(T_(4))血流动力学[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术后12 h、24 h、48 h镇痛效果(VAS)评分、免疫抑制情况(CD3^(+)、CD4^(+)、CD8^(+))、血清[Aβ-42/tau、NSE、BDNF]水平、认知功能(MMSE)评分及苏醒质量。结果 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h CD3^(+)(64.44±7.08)%、(70.06±6.89)%、(74.14±7.07)%、CD4^(+)(35.33±6.05)%、(38.22±5.93)%、(41.13±5.13)%高于对照组(57.15±6.64)%、(62.83±6.25)%、(68.04±6.29)%、(28.12±5.41)%、(31.80±5.35)%、(36.39±5.05)%,CD8^(+)(35.15±4.63)%、(32.16±4.37)%、(30.32±4.22)%低于对照组(30.32±4.22)%、(36.91±4.68)%、(34.81±4.34)%(P<0.05);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血清Aβ-42/tau(2.10±0.30)、(2.42±0.35)、(2.42±0.35)、BDNF(21.17±3.21)ng/L、(25.30±3.27)ng/L、(30.17±3.68)ng/L高于对照组(1.82±0.28)、(2.06±0.37)、(2.42±0.40)、(18.21±2.98)ng/L、(22.05±3.05)ng/L、(26.25±3.18)ng/L,NSE(18.26±3.11)μg/L、(14.14±3.03)μg/L、(11.07±2.64)μg/L低于对照组(21.84±3.87)μg/L、(17.84±3.62)μg/L、(13.90±3.07)μg/L(P<0.05);观察组术后12 h、24 h、48 h VAS评分(2.45±0.44)分、(1.78±0.30)分、(1.41±0.32)分低于对照组(3.04±0.57)分、(2.11±0.42)分、(1.85±0.45)分,MMSE评分(24.14±1.82)分、(26.69±2.00)分、(28.32±1.05)分高于对照组(22.06±1.53)分、(24.41±1.75)分、(26.04±1.48)分(P<0.05);观察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静吸复合麻醉应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病人能减轻免疫抑制及神经损伤,促进认知功能恢复,且镇痛效果及苏醒质量较好。
    • 尚学栋; 任小栋; 周立君; 韩雪萍
    • 摘要: 目的:探讨瑞马唑仑与丙泊酚对乳房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影响并进行对比分析,为该类患者围术期麻醉药物的使用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2月~2021年2月期间在本院行乳房切除术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所用麻醉药物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n=39)接受丙泊酚麻醉,观察组(n=37)接受瑞马唑仑麻醉,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免疫功能。结果:两组手术总时长、手术总输液量、手术出血量、苏醒后疼痛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麻醉起效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两组的CD3^(+)、CD4^(+)、NK细胞水平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CD3^(+)、CD4^(+)、NK细胞水平均高于同时间点对照组(P0.05);术后48h对照组CD3^(+)、CD4^(+)、NK细胞水平均低于术前和同时间点观察组(P0.05),且组间差异均不明显(P>0.05)。结论:瑞马唑仑与丙泊酚对乳房切除术患者均能发挥较好的麻醉作用,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丙泊酚相比,瑞马唑仑起效更快,对患者围手术期免疫功能的抑制作用更低。
    • 王洁; 丁泊文(综述); 尹健(审校)
    • 摘要: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癌症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乳腺癌治疗主要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案,保留乳头乳晕的全乳切除术(nipple-sparing mastectomy,NSM)作为乳腺外科的一种术式,保留了全部乳房皮肤和乳头乳晕复合体(nipple-areolar complex,NAC),术后乳房再造可获得良好的美学效果,具有显著优势。NSM在保证肿瘤学安全性的同时,提升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临床上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将就NSM的适应证、禁忌证、肿瘤学安全性、美学效果、并发症及复发后的处理进行综述。
    • 赵忠
    • 摘要: 目的 探究乳房切除术联合皮瓣固定的不同引流方式在乳腺癌根治术中对血肿引流和生活质量、局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乳腺癌根治术患者 80 例,依据乳房切除术联合皮瓣固定的不同引流方式,分为中心负压吸引引流组、一次性负压吸引器组两组,各 40 例,统计分析两组皮瓣坏死情况、血肿引流量、拔管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结果 中心负压吸引引流组患者的皮瓣坏死率 15.00%(6/40)低于一次性负压吸引器组 35.00%(14/40)(χ^(2)=4.267,P<0.05);中心负压吸引引流组患者的血肿引流量少于一次性负压吸引器组(P<0.05),拔管时间短于一次性负压吸引器组(P<0.05);中心负压吸引引流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10.00%(4/40)低于一次性负压吸引器组 27.50%(11/40)(χ^(2)=4.021,P<0.05);中心负压吸引引流组患者的 NRS 评分低于一次性负压吸引器组(P<0.05),WHOQOL-BREF 评分高于一次性负压吸引器组(P<0.05)。结论 乳房切除术联合皮瓣固定的中心负压吸引引流在乳腺癌根治术中较一次性负压吸引器引流更能有效减少患者血肿引流量,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患者局部感染的发生。
    • 王付超; 林乐岷
    • 摘要: 真空辅助乳腺活检系统(VABB)由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5年批准应用于乳腺肿物的活检。该系统包括内外套针、旋切刀、传送装置、真空抽吸泵、控制器及相关软件等组成。VABB可在多种影像学引导下(乳腺超声、MRI、X线)对乳腺病灶切除活检。起初VABB系统主要应用于乳腺病灶的活检,如早期乳腺癌的诊断。由于VABB通过影像学引导下精确完整切除病灶,能够获得足够量的组织样本进行病理学检查,因此广泛应用于良性乳腺疾病的治疗,如良性乳腺肿瘤的切除、乳腺炎、乳腺整形手术等,成为乳腺微创手术的重要手段。
    • 汪品秀; 范珊琳; 卢颖; 孔飞; 郭红红; 袁文臻
    • 摘要: 目的总结化生性乳腺癌(Metaplastic Breast Cancer,MBC)的有效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10例明确MBC诊断患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10例患者乳房肿块2~10 cm,超声检查可见肿块形状不规则、部分肿块边界不清,以低回声为主;乳腺MRI检查可见T2加权高信号。7例患者行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后诊断为MBC 1例、浸润性乳腺癌6例。10例患者均行肿瘤切除术,多数采用单侧乳房切除术,术后肿瘤组织病理检查均明确诊断为MBC,其中鳞状细胞癌2例、梭形细胞癌2例、间叶分化伴软骨样癌1例、癌肉瘤3例、混合型2例。MBC组织免疫组化检查结果为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阴性,ki67高表达。7例患者术后采用放、化疗辅助治疗。结论MBC超声检查可见形态不规则的低回声乳腺肿块,MRI检查可见T2加权高信号应怀疑MBC可能;术前乳房肿块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不易确诊MBC;术后病理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MBC。手术切除是MBC的首选治疗方法,术后可结合放、化疗及新辅助治疗。
    • 桂余; 陈莉
    • 摘要: 目前手术仍是乳腺癌病人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之一.达芬奇机器人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微创外科手术系统,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达芬奇机器人辅助乳腺外科手术,为乳腺癌病人提供一个新的选择.本文将重点介绍目前达芬奇机器人系统在乳腺外科手术中的应用及未来的发展,期望为乳腺外科手术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韩伟强; 李丽莎; 陈云; 孔凡庭; 张玉; 孙娟; 张提; 聂蕴韬; 陈誉华
    • 摘要: 目的 评估浅表吸脂术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邢台市人民医院乳腺外科和医疗美容科进行治疗的男性乳房发育症患者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浅表吸脂组(吸脂组)55例,开放式手术切除组(切除组)55例,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拆线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及手术满意度等指标.结果 2组患者疗效明确,症状均得到改善.吸脂组患者住院时间、拆线时间较切除组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脂组术后伤口长度及患者满意度明显优于切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浅表吸脂术治疗男性乳房发育症疗效确切,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伤口瘢痕不明显、操作简便、在门诊即可完成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冯艺; 许军军; 林夏清; 吴莹
    • 摘要: 组织创伤后的慢性疼痛较为常见,并可能对病人的生理功能和生活质量产生持久的影响.但目前对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Chronic postsurgical or post traumatic pain,CPSP或CPTP)的认识尚不足,因而相关治疗也较为欠缺,并且世界卫生组织(WHO)之前的国际疾病分类ICD-10版本也没有收录此类诊断.本文介绍了ICD-11中关于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的新分类.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是指在组织损伤后发生、发展或加剧,并且在愈合后持续存在(即手术或组织创伤后持续至少3个月)的疼痛.新分类区分了在外科手术的可控过程中所产生的组织创伤和意外创伤或伤害形式,包含了最常见的疼痛类型.新分类为在初始组织创伤恢复后仍然存在,并且需要特殊治疗和管理的慢性疼痛提供了诊断编码.ICD-11新增的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的编码将有望促进对这些疼痛状态的识别、诊断和治疗.更为重要的是,这将使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能够体现在统计数据中,并有助于促进对此类疼痛综合征的研究.
    • 任晓燕; 姜艳华; 郭丽丽; 陈杰; 马虹
    • 摘要: 目的 探讨麻醉深度控制对老年乳腺癌患者术后认知障碍以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确诊为乳腺癌实施乳腺切除术的老年女性患者86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麻组和深麻组,每组43例.均采用苯巴比妥钠和阿托品进行干预,深麻组脑电双频指数(BIS)值在30~45之间;浅麻组BIS值在45~60之间,在手术时进行不同深度的麻醉,并对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指标、高迁移率族蛋白(HMGB-1)水平、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ES)评分进行评定与检测.结果 两组患者在各个时间段MA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各个时间段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MGB-1水平比较,麻醉诱导前(T0)和手术结束(T1)时间段,两组患者的HMGB-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T2)和术后2 d(T3)时间段,深麻组的HMGB-1水平表达[(75.46±3.33)pg/mL、(93.98±4.32)pg/mL]均明显低于浅麻组[(87.89±5.13)pg/mL、(121.01±4.36)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27、28.878,均P<0.05);术前1d,两组MMSE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深麻组术后1 dMMES评分为(26.73±1.11)分,术后3d评分为(28.16±0.72)分,术后6d评分为(28.97±0.88)分,均明显高于浅麻组[(21.03±1.46)分、(22.39±1.24)分、(24.69±0.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380、26.388、26.768,均P<0.05).结论 在老年乳腺癌患者乳腺切除术中,采用深度麻醉方式有助于减轻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降低HMGB-1的表达,对患者术后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