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褐家鼠

褐家鼠

褐家鼠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2年内共计396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动物学、植物保护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2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11篇;相关期刊159种,包括兽类学报、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山地农业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4年成都市科学技术年会等;褐家鼠的相关文献由1015位作者贡献,包括易建荣、杨再学、梁练等。

褐家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2 占比:86.91%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10.37%

专利文献>

论文:11 占比:2.72%

总计:405篇

褐家鼠—发文趋势图

褐家鼠

-研究学者

  • 易建荣
  • 杨再学
  • 梁练
  • 张世炎
  • 胡杰
  • 王勇
  • 李玉莲
  • 杜卫国
  • 郭天宇
  • 鲍毅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天; 郝海波; 姚梦雷; 侯清波; 黄继贵; 吴杨; 刘漫; 胡兵
    • 摘要: 目的总结荆州市2017-2020年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宿主动物监测结果,为该市HFRS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在全市8个县(市、区)开展HFRS宿主动物监测。在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采用夹夜法分别于室内、野外布放鼠夹。室内及野外选取荆州市常见生境。对捕获鼠进行鉴定,无菌取鉴定鼠肺,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检测鼠肺汉坦病毒并分型。结果 2017-2020年荆州市平均鼠密度4.83%(1 106/22 910),鼠汉坦病毒阳性率9.83%(58/590)。鼠密度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江陵县(9.61%)、沙市区(6.44%)和石首市(4.92%)。鼠汉坦病毒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沙市区(17.31%,27/156)、江陵县(8.51%,16/188)、监利县(8.42%,8/95)和洪湖市(7.29%,7/96),其它地区捕获鼠未检出汉坦病毒。春季鼠密度为5.47%(578/10 566)。其中室内生境鼠密度6.15%(146/2 374),鼠汉坦病毒阳性率1.89%(1/53),阳性鼠为厨房捕获小家鼠;野外生境鼠密度5.27%(432/8 192),鼠汉坦病毒阳性率11.76%(16/136),阳性鼠以小麦田和虾稻田捕获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秋季鼠密度为4.28%(528/12 344)。其中室内生境鼠密度6.06%(198/3 269),鼠汉坦病毒阳性率0.78%(1/129),阳性鼠为杂物间捕获黄胸鼠;野外生境鼠密度3.64%(330/9 075),鼠汉坦病毒阳性率14.71%(40/272),阳性鼠以蔬菜田、虾田、虾稻田、稻田捕获黑线姬鼠和褐家鼠为主。捕获黑线姬鼠均携带HNTV型汉坦病毒;褐家鼠、小家鼠、黄胸鼠携带SEOV型汉坦病毒。结论荆州市HFRS宿主动物以野外捕获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分别携带HNTV型、SEOV型汉坦病毒。江陵县、沙市区鼠密度及鼠汉坦病毒阳性率均较高。
    • 韦应敏; 李定超; 留青; 杨德辉; 韦应红; 敖银梅
    • 摘要: 本研究采用体重与体长立方的比值作为肥满度指标,来反映鼠类身体状况的好坏。对贵州省安龙县2013-2020年农区鼠情监测捕获的229只褐家鼠标本进行统计分析,分别研究褐家鼠肥满度不同性别、生境、年龄、年度、月份、季节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褐家鼠肥满度的变动幅度为1.45~6.27 g/cm^(3),平均肥满度为(3.05±0.67)g/cm^(3)。不同性别之间肥满度差异不显著;住宅区平均肥满度明显高于农田区,住宅区和农田区之间肥满度差异显著;随着种群年龄的不断增长,肥满度逐渐增加,不同年龄组之间肥满度存在显著差异;不同年度之间肥满度差异极显著,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之间肥满度差异不显著。同时,比较了我国其他地区褐家鼠平均肥满度和贵州省主要鼠类平均肥满度的大小。
    • 郭敏; 梁捷; 何向阳; 欧伟新; 彭定雄; 麦展昭; 黄海涛; 张礼标
    • 摘要: 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因比第一代抗凝血灭鼠剂有更好的灭杀效果和安全性而被广泛使用,但长期使用同样也存在引发鼠类抗性的隐患。近年,学者已发现了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溴敌隆(bromadiolone)和鼠得克(difenacoum)的抗性鼠。溴鼠灵(brodifacoum)是一种目前在国内广泛使用且毒性极强的第二代抗凝血灭鼠剂,能引发鼠类凝血功能障碍和细胞毒性,但对于溴鼠灵是否已驱动鼠类发生抗性进化尚不清楚。澳门地区从1995年开始持续使用溴鼠灵,为研究鼠类对溴鼠灵的抗药性进化提供了良好模型。本研究于2019年10—12月在澳门地区共捕获61只褐家鼠,对其中44只开展了LFP实验(0.005%溴鼠灵),实验鼠的平均摄毒量为(15.28±1.40) mg/kg,在7天内全部死亡。此外,对全部61只褐家鼠的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体亚单位1 (vitamin K-epoxide reductas complex 1, Vkorc1)的基因序列测定表明,在Vkorc1基因外显子的已知抗药关联位点处未检测到非同义核苷酸突变,但检测到2个同义核苷酸突变[第68位氨基酸:H (CAC)-H (CAT),突变发生率为100%;第82位氨基酸:I (ATA)-I (ATT),突变发生率为32.72%]。该研究表明,使用溴鼠灵25年后,澳门地区褐家鼠虽没有产生群体抗药性,但仍需持续监测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 李梅; 尹文书; 宋致书; 杨再学
    • 摘要: 褐家鼠是黔中地区农舍的优势种害鼠。明确不同年龄组、不同季节本地区褐家鼠的体型特征,既可以丰富褐家鼠种群生态研究资料,也可为预测其种群数量动态,进而为制定科学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本研究于1986—2019年期间,采用逐月夹捕法捕获农舍区害鼠,共捕获了1746只褐家鼠。测量捕获鼠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耳高等体型指标,分析了褐家鼠这些指标的雌雄、年龄、季节间的差异。结果显示,黔中地区农舍褐家鼠种群体重主要集中在30.01~160.00 g之间,占种群个体总数的83.62%,种群中亚成年组和成年Ⅰ组个体占总鼠数的69.76%。雌雄鼠间体重、体长、尾长、后足长及耳高无显著差异;不同年龄组这些体型特征指标差异极显著;不同季节间这些体型指标也有差异。由此可见,在相同环境条件下,褐家鼠雌雄鼠生长速度一致,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季节变化对褐家鼠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
    • 韦应敏; 李定超; 留青; 杨德辉; 韦应红
    • 摘要: 对2013—2020年贵州省安龙县229只褐家鼠形态特征和种群繁殖参数的年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家鼠最高体重539.60g,最低体重11.80g,平均体重(121.36±70.11)g,平均胴体重(95.14±58.02)g;平均体长(152.84±31.94)mm,平均尾长(133.12±28.99)mm,体长为尾长的1.15倍;平均后足长(31.73±4.56)mm,平均耳长(18.47±2.23)mm.不同性别形态特征无显著差异,雌雄鼠个体间在当地基本保持一致的生长速度.不同年龄组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极显著.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能力不断增强,主要繁殖群体为成年Ⅱ组、老年组和成年Ⅰ组.
    • 董世鹏; 朴忠万; 金志民; 张隽晟
    • 摘要: 为研究褐家鼠骨形态发生蛋白(RnBMP4)的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RnBMP4的理化性质、亲水/疏水性、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蛋白质修饰位点及同源性等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RnBMP4蛋白共编码408个氨基酸,是不稳定亲水蛋白,属于TGFb前肽超家族(ID:cd19391)及BMP4超家族(ID:pfam00688);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其次为ɑ螺旋和延伸链;与其他16种动物的BMP4氨基酸序列进行对比,发现褐家鼠RnBMP4与屋顶鼠及锡金小鼠亲缘关系较近.
    • 董世鹏; 朴忠万; 金志民; 张隽晟
    • 摘要: 为研究褐家鼠骨形态发生蛋白(RnBMP4)的功能,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RnBMP4的理化性质、亲水/疏水性、跨膜结构、二级结构、三级结构、蛋白质修饰位点及同源性等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RnBMP4蛋白共编码408个氨基酸,是不稳定亲水蛋白,属于TGFb前肽超家族(ID:cd19391)及BMP4超家族(ID:pfam00688);蛋白质二级结构主要为无规则卷曲,其次为ɑ螺旋和延伸链;与其他16种动物的BMP4氨基酸序列进行对比,发现褐家鼠RnBMP4与屋顶鼠及锡金小鼠亲缘关系较近。
    • 李梅; 尹文书; 宋致书; 杨再学
    • 摘要: 褐家鼠是黔中地区农舍区害鼠优势种,为摸清不同月份、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种群繁殖参数的变化情况,丰富种群生态研究资料,为其种群数量动态预测和防治提供依据,对贵州省息烽县农舍区1986—2019年鼠情调查中捕获的1746只褐家鼠标本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褐家鼠雌雄性比为1.18,总体平均怀孕率为27.94%,平均胎仔数为6.41只,平均睾丸下降率为64.79%,平均繁殖指数为0.9696.不同月份种群繁殖参数存在明显差异,3—4月和8—10月是褐家鼠种群繁殖高峰期.不同季节种群繁殖参数存在一定差异,春季、夏季和秋季是褐家鼠繁殖高峰期,冬季是繁殖低谷期.随着种群年龄的增长,种群繁殖能力不断增强,其主要繁殖群体为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及老年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