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血源性

血源性

血源性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6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专利文献435516篇;相关期刊127种,包括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中国社区医师、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等; 血源性的相关文献由450位作者贡献,包括林雄斌、任海英、刘颖等。

血源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435516 占比:99.96%

总计:435673篇

血源性—发文趋势图

血源性

-研究学者

  • 林雄斌
  • 任海英
  • 刘颖
  • 吴铭
  • 廖唤昭
  • 徐胜美
  • 林平
  • 汤世坤
  • 王丹丹
  • 黄卫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卢岩川
    • 摘要: 1犬吉氏巴贝斯虫病的诊断1.1临床症状犬吉氏巴贝斯虫病是一种血源性原虫病,这种病症主要是由犬巴贝斯虫、吉氏巴贝斯虫和韦氏巴贝斯虫三种虫类引起的,这些虫能够在犬的红细胞当中寄生,患有这种病症的犬类会呈现出贫血、血红蛋白尿等方面的特征,而当病症较为严重时,则会导致犬类出现贫血、呕吐、腹泻等情况。
    • 陈文娟; 谭庆菊
    • 摘要: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1]。血源性职业暴露是其中最常见的职业暴露类型[2]。为了解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制定防范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对本院医务人员职业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进行分析。
    • 祝路民; 赵堂海; 高洁青
    • 摘要: 异位脾种植是一种良性的脾组织异位自体移植,常继发于外伤性脾破裂或脾切除[1]。据报道,在有脾外伤和脾手术史的患者中,其发病率高达67%[2]。异位自体脾种植可发生在腹腔、胸腔、盆腔、皮肤切口等任何部位[3]。尽管发生的实际机制仍未确定,但有两种可能性:脾细胞可能直接生长在肝脏表面,然后植入肝脏,或脾细胞通过脾静脉血源性扩散,然后植入肝脏[4,5]。异位自体脾种植是无症状的,甚至没有任何外科手术史,经常在影像学检查中偶然发现[4]。本文报道1例脾破裂后移植到第二肝门临床病例,笔者从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等方面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对异位脾种植的认识,优化异位自体脾种植的诊断治疗。
    • 李明明
    • 摘要: 目的:分析对护士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防治中实施团队培训模式有效性。方法:样本医院2017年1月开始对急诊护士实施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团队培训管理模式(实验组)与2017年1月前急诊护士的常规培训管理模式(参照组)进行对比,两组护士均为同一批护士,共22人,对比两组护士的紧急处理能力、专业素养、应对能力、总满意度及职业暴露发生风险。结果:实验组管理后的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掌握评分、实践考核中紧急处理能力评分、护士专业素养评分、积极应对对培训模式的满意度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65、5.945、7.596,P<0.05);实验组的职业暴露发生率、消极应对评分、总压力评分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79、9.722、2.870,P<0.05)。结论:在急诊护士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中给予团队培训模式的有效性显著,减少职业暴露危险事件的发生。
    • 洪慧肖; 陈一红; 尤敏君; 陈爱红
    • 摘要: 目的:探讨格林模式对手术室护士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知识、态度和行为的影响.方法: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6月医院8名手术室护士作为研究对象,以格林模式为框架进行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结果:格林模式干预后,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知识、态度和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P<0.05).结论:格林模式有助于提高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知识水平、改善防护态度和行为.
    • 李俊艳; 刘盛楠; 冯亚静; 刘彩红; 李福琴
    • 摘要: 目的 了解某教学医院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为降低实习护生职业暴露发生率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教学医院2018—2020年3届2815名实习护生进行血源性职业暴露调查分析.结果 共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93例,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30%;在实习前4个月发生概率较高,占64.52%;普通病房是实习护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场所,占91.40%;针刺伤是主要的暴露方式,占94.62%;拔针、处理针具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时机,分别占39.78%和21.51%;乙型肝炎病毒(HBV)是实习护生主要的暴露源,占38.71%.结论 实习前4个月,拔针、处理针具是实习护生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加强职业安全防护知识及岗前教育培训,规范基础操作技能训练,落实标准预防措施,可降低实习护生职业暴露发生率.
    • 毛蒙蒙
    • 摘要: 目的:探讨格林模式对预防护士手术室血液感染职业暴露的影响.方法:2020年3月,124家医院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手术室护士进行了选择性调查,利用自己的问卷调查了解和调查了手术室护士的血液知识.调解职业暴露和血液预防,从源头上保护职业暴露.我们分析趋势因素、影响因素和加强因素,并使用格林模型作为干预问题的理论框架.结果:实施格林模式干预后,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从(30.56±1.24)分提高到(40.24±1.22)分,认知状态评分从(4.01±0.91)分提高分)到(8.71±1.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格林模式为指导,对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手术室护士进行健康促进干预,提高了手术室护士和血源性职业的防护和认知水平,降低了目标暴露率.
    • 夏园园; 郑璐璐; 胡欣; 林丽肖
    •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相关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以浙江某医院2018年3月—2021年3月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307例医务人员为调查对象,进行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统计分析.结果 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年龄≤30岁者占75.9%,工作年限≤5年者占68.7%,护士+实习护士占72.6%;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源占比最大的是乙肝病毒,为49.5%,其次是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分别占30.6%、19.9%.暴露因素主要是操作不当、针头反弹和高危动作,分别占32.9%、28.7%和20.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工作年限、人员类别、暴露环节、暴露方式、暴露部位是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0岁、工作年限≤5年、护士、拔针注射、手或手臂、针刺伤是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高危影响因素.结论 根据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特点,如低年资、手或手臂针刺伤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防控措施,对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止职业危害有积极意义.
    • 丁香医生
    • 摘要: 202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于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公布,今年的获奖者是Harvey J.Alter、Michael Houghton以及Charles M.Rice三位科学家。他们在与血源性肝炎的斗争中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最终发现了一种全新的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有不少人说,我国是“乙肝大国”。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其实病毒性肝炎有五种: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