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9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特种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420713篇;相关期刊34种,包括首都公共卫生、中国医疗设备、医疗卫生装备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6年北京市肿瘤放疗年会、2016年北京市肿瘤放疗年会、2015年北京放射肿瘤年会等;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相关文献由306位作者贡献,包括徐寿平、解传滨、戴相昆等。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0713 占比:99.98%

总计:420799篇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发文趋势图

螺旋断层放射治疗

-研究学者

  • 徐寿平
  • 解传滨
  • 戴相昆
  • 夏廷毅
  • 葛瑞刚
  • 巩汉顺
  • 王颖杰
  • 邱杰
  • 于浪
  • 吴伟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佳; 朱俞朴; 李波; 杨毅
    • 摘要: 目的探讨固定体板联合颈胸膜体位固定在乳腺癌根治术后放射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摆位误差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7月云南省肿瘤医院放疗科收治的10例乳腺癌根治术后螺旋断层放射治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放疗前,所有患者均采用固定体板联合颈胸膜体位固定,每次治疗前行兆伏级高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MVCT)扫描,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自带的OBI软件系统与定位CT图像进行配准融合获取摆位误差数据,记录左右(X)、头脚(Y)、腹背(Z)及横断面方向旋转(Roll)的误差值,并对10例患者235次配准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经统计,1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共进行235次治疗前MVCT扫描,其中X、Y、Z和Roll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2.85±1.58)、(2.15±1.48)、(1.44±1.23)mm及(0.63°±0.61°)。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在X、Y、Z方向5mm误差区间的MVCT扫描百分比分别为4.7%(11/235)、0.9%(2/235)、1.7%(4/235)。结论采用固定体板联合颈胸膜体位固定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放射治疗的体位固定性和重复性好,能更好地减小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精确性,用于临床精确治疗有较好的质量保证。
    • 王海洋; 郭跃信; 皮一飞; 韩滨; 贾飞; 王芳娜; 刘乐乐; 裴运通; 胡金炎; 孔凡洋
    •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螺旋断层放射治疗患者计划验证通过率的因素,解决通过率偏低的问题.方法:对以下因素逐一进行验证分析:①对ArcCHECK刻度文件重新校准,验证绝对剂量准确性;②对ArcCHECK矩阵校准文件重新校正,验证矩阵一致性;③利用第三方Matlab平台开源代码进行离线验证,测量计划系统剂量计算准确性;④通过每日输出点剂量测量和TomoDose测量,验证加速器输出量稳定性;⑤执行AAPM TG-148号报告第V.B.2.c项目和设计临床上常用的2.5 cm和5 cm铅门(Jaw)宽度的适形计划,验证Jaw到位精度;⑥设计临床中常用的2.5 cm和5 cm铅门宽度的适形计划和调强计划,验证多叶准直器(MLC)开关时间精度.结果:执行ArcCHECK刻度文件校准和矩阵重新校准之后,计划测试通过率无明显变化;Matlab离线验证脚本获取计划Gamma通过率,结果均在95%以上;晨检记录显示,加速器固定输出量偏差都小于2%,TomoDose结果表明加速器运行稳定;执行AAPM TG-148号报告第V.B.2.c项目检测Jaw到位精度的结果均在误差范围之内,2.5 cm与5 cm不同铅门宽度条件下适形计划,Gamma测试结果以及点剂量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别;不同计划下点剂量验证误差随靶区形状不规则程度、计划复杂程度和Jaw增加而升高,证明MLC开关时间精度为主要故障因素.结论:排除多种影响因素后最终确定空气压缩设备故障引起的MLC开关时间精度问题才是导致验证通过率较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定期维护和保养空气压缩设备十分必要,同时在物理师执行质量保证项目时,应将空气压缩设备内容加入其中.
    • 林金勇
    • 摘要: 目的 针对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系统采集的兆伏级CT(MVCT)图像质量差,导致自适应放射治疗(DGART)时无法精确定位肿瘤靶区的问题,提出应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对MVCT图像作增强优化处理,并验证其可行性.方法 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于医院采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系统行放射治疗的10例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调取所有患者的首日摆位MVCT图像,联合应用非局域均值滤波算法和反锐化掩模算法对其作去噪和锐化图像增强处理,比较未处理的MVCT图像、增强MVCT图像及CT模拟机定位时的千伏级CT(kVCT)图像的清晰度和器官轮廓识别度.结果 与未处理的MVCT图像比较,增强MVCT图像的清晰度得到了较大提高,且图像中组织器官的视觉效果接近于定位kVCT图像.在增强MVCT图像上勾画的乳腺癌靶区与定位kVCT图像上勾画的靶区的形状相似性指数(DSC)高于0.93.结论 利用非局域均值滤波算法和反锐化掩模算法对Tomo系统的MVCT图像进行增强优化是可行的,增强MVCT图像的质量可达到临床乳腺癌保乳术后放射治疗靶区勾画的标准.
    • 曹潘潘; 冉雪琪; 靳富; 彭海燕; 蒙万里; 李师; 何阳; 罗焕丽; 毛开金; 颜廷璨; 王希夷
    • 摘要: 目的:评估螺旋断层放射治疗(Tomotherapy,TOMO)兆伏级CT(MVCT)不同配准方式对头颈部摆位的影响.方法:首先基于室内激光和体表标记对头颈部模体进行摆位,行MVCT图像引导并自动配准,误差修正后将其作为参考图像.随后进行单、双及3方向移床(-5~5 mm,步长1 mm),分别用Bone、Bone and Tissue和Full Image方式进行配准,最后记录左右(X)、头脚(Y)、腹背(Z)的摆位误差.结果:不同配准方式下,Bone的摆位误差最小.在Fine 1 mm模式下,Bone和Bone and Tissue配准存在显著差异,摆位误差分别为0.5(0.3,0.8)mm和0.6(0.4,0.8)mm;在Fine 2 mm模式下,Bone和Bone and Tissue配准同样存在显著差异,摆位误差分别为0.4(0.3,0.7)mm和0.5(0.4,0.8)mm.在Normal 2 mm和Coarse 3 mm模式下,3种配准方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配准方式下,Y方向相关性最低.CTV-PTV外放Margin值在Bone配准方式下,X、Y、Z 3个方向分别为2.1、2.8、2.2 mm;Bone and Tissue配准方式下,X、Y、Z 3个方向分别为2.1、2.7、2.2 mm;Full Image配准方式下,X、Y、Z 3个方向分别为2.2、3.0、2.2 mm.结论:综合3种模式相同的扫描长度、扫描时间和剂量考虑,在TOMO临床治疗头颈部患者时,可选择Normal模式,优先选择Bone配准方式.
    • 侯俊; 方春锋; 田飞燕; 杨文; 白中红; 杨昊; 曹林; 徐寿平
    • 摘要: 目的 研究原发性肝癌质子调强放射治疗(IMPT)与光子螺旋断层放射治疗(HT)计划的剂量学特性,评估其计划质量差异,为质子技术合理应用于临床提供必要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用RayStation和Tomotherapy治疗计划系统设计IMPT与HT计划,并对靶区与各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计划的剂量分布均能满足靶区处方要求,IMPT计划在GTV的D1、D99、Dmean、HI方面均要优于HT计划,且差异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I指标比较上两组计划GTV与CTV无明显差别.在正常肝组织保护方面,相较于HT技术,IMPT在平均剂量上降低将近30%,且V5~V40等指标皆取得了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肝脏保护优势.在空腔型危及器官胃、大肠、小肠、十二直肠,脊髓等方面无论最大剂量还是平均剂量水平,IMPT均具有相当优势.结论 两种技术对于肝癌治疗来讲均能满足临床要求,但与HT相比,IMPT计划明显降低尤其是正常肝组织等危及器官的受量,具有较为明显的剂量学优势.
    • 高明月; 张晓丹; 邸玉鹏; 任刚; 夏廷毅
    • 摘要: 目的:探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设备治疗晚期胰腺癌的疗效,分析该疗效与治疗前血清肿瘤标记糖类抗原242(CA242)的关系.方法:选取中心放射治疗科采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设备治疗的38例局部晚期胰腺癌患者,在放射治疗前行血清CA242检测,依据CA242检测结果将其分为正常组(11例)和异常组(27例),两组患者按照高剂量少分次剂量模式,计划靶区(PTV)50 Gy,临床靶区(CTV)60 Gy,肿瘤靶区(GTV)70 Gy,内部肿瘤靶体积(IGTV)75~80 Gy,共计15次或20次.化疗采用口服替吉奥胶囊,2次/d.评价放射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局部控制率,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放射治疗后生存时间统计,Log-rank检验比较临床各参数及血清肿瘤指标组间生存期差异.结果:38例患者局部控制率为81.6%(31/38),中位生存时间及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11.5个月和7个月.3级及以上胃肠反应3例(占7.9%).正常组中位总生存时间15个月,异常组中位总生存时间9个月,生存分析显示,正常组的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异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33,P<0.05).结论:采用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设备治疗晚期胰腺癌可改善患者预后,血清CA242水平在预测胰腺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生存时间方面有一定价值.
    • 张利; 李忠伟; 吴迪; 杨锫
    • 摘要: 目的 基于螺旋断层放射治疗同源兆伏级(Megavoltage Computed Tomography,MVCT)图像引导系统,研究乳腺癌螺旋断层放疗使用一体化托架结合热塑膜与乳腺托架两种固定技术的摆位精度差异及临床适用性.方法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3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进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的30例乳腺癌患者,分为热塑膜组(15例)和托架组(15例),热塑膜组采用一体化托架结合热塑膜固定技术,托架组采用乳腺托架固定技术.两组患者放疗摆位后采用螺旋断层放疗同源MVCT进行影像引导摆位误差验证,获得左右(x)、头脚(y)、腹背(z),旋转(R)方向摆位误差,记录两组摆位时间.对两组患者摆位误差先计算均值,再对均值分组进行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体验,并计算CTV-计划靶体积(Planning Target Volume,PTV)靶区外扩间距值.结果 热塑膜组与托架组的摆位误差分别为:x轴(2.03±0.92)mm和(2.87±0.84)mm;y轴(1.84±0.73)mm和(2.38±1.30)mm;z轴(2.08±0.73)mm和(3.33±1.61)mm;R旋转(0.30±0.19)°和(0.54±0.29)°.两组患者的摆位误差在x轴、z轴、R旋转轴三个方向有显著性差异;y轴无显著性差异.CTV-PTV靶区外扩边界值分别为2.88 mm和4.52 mm、2.99 mm和3.9 mm、2.69 mm和4.63 mm;单次摆位时间分别为(4.2±2.1)min和(6.3±3.3)min.结论 乳腺癌螺旋断层放射治疗中使用一体化托架结合热塑膜固定技术比乳腺托架固定技术摆位误差小,可提高治疗精度和摆位效率,有更好的临床适用性,值得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