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天文台
虚拟天文台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68篇,主要集中在天文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0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62412篇;相关期刊30种,包括中国科技资源导刊、实验技术与管理、中国教育网络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第三届国际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学术研讨会、第六届海峡两岸天文推广教育研讨会、2004年高校天文教育与普及研讨会等;虚拟天文台的相关文献由141位作者贡献,包括崔辰州、赵永恒、张海龙等。
虚拟天文台—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2412篇
占比:99.89%
总计:62479篇
虚拟天文台
-研究学者
- 崔辰州
- 赵永恒
- 张海龙
- 何勃亮
- 李长华
- 樊东卫
- 李珊珊
- 王杰
- 米琳莹
- 刘梁
- 聂俊
- 冶鑫晨
- 杨丝丝
- 杨涵溪
- 王万琼
- 罗泽
- 肖健
- 许允飞
- 郑小平
- 阎保平
- 陈肖
- 陶一寒
- 韩军
- 于策
- 刘超
- 托乎提努尔
- 田海俊
- 乔翠兰
- 佟继周
- 刘高潮
- 和兰
- 姜旭
- 季凯帆
- 张彦霞
- 曹子皇
- 李建
- 杨阳
- 薛艳杰
- 袁建平
- 谌俊毅
- 赵青
- 路勇
- 邹自明
- 刘峰
- 南凯
- 卫守林
- 张海龙12
- 戴伟
- 朱艳
- 李慧娟
-
-
-
-
-
张海龙;
王娜;
王杰;
聂俊;
袁建平;
王万琼
-
-
摘要:
新疆天文台南山观测站25 m射电望远镜(简称NSRT) 2002年L波段常温接收机制冷改造完成后,脉冲星观测系统灵敏度达到了0.4 mJy,实现了200多颗脉冲星的常年监测.NSRT通过近20年的观测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科学数据.南山观测站脉冲星数据通过300 Mb/s专线传输到70 km外的新疆天文台本部数据中心进行长期存储,通过南山观测站及新疆天文台本部的数据存储系统实现了脉冲星数据的远程异地容灾备份.元数据提取、数据归档及发布由位于新疆天文台本部的数据发布系统完成,截至2018年11月底已发布脉冲星观测数据87000多条,最大文件1 GB,脉冲星数据格式为PSRFITS.脉冲星数据服务提供了锥形检索及多目标约束检索,数据发布基于虚拟天文台标准并已将脉冲星数据服务注册到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用户可通过标准虚拟天文台工具实现检索、访问与处理.
-
-
-
-
-
鲁云
-
-
摘要:
2018年10月,我有幸参加了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理事长武向平院士在开幕式致辞中讲道:天文学研究水平己经成为一个国家科技综合实力的体现,天文人才培养对现在的天文学研究至关重要。但由于种种原因,作为六大自然基础学科之一的天文学并未被纳入国民基础教育体系,部分高校天文专业也常处于无人报考的窘境,天文学人才断层、转行现象层出不穷。
-
-
张海龙;
托乎提努尔;
张萌;
朱艳;
聂俊;
袁建平;
吴刚;
刘俊;
王杰;
王万琼;
冶鑫晨
-
-
摘要:
After years of observation, Xinjiang Astronomical Observatory (XAO) Nanshan 26 meters radio telescope (NSRT) had accumulated massive scientific data. A remote backup system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online data storage of NSRT,this redundant storage system contained two storage clusters,one cluster was in XAO headquarters and the other located in Nanshan station, the real-time synchronization of NSRT data could be realized between two storage clusters. Based on the object storage technology, centralized cluster storage system was created for storage clusters, and the I/O performance test of luster systems was finished. Redundant storage system solved the online archive and data safety issue for NSRT data.%新疆天文台南山26 m射电望远镜经过多年观测积累了大量的科学数据.针对26 m射电望远镜天文观测数据的在线存储与备份问题,建设了远程、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在新疆天文台本部及南山观测站分别建设了可独立运行的存储系统,实现了两套存储系统间的远程、异地数据实时容灾备份.以基于对象的存储技术Lustre为基础实现了存储系统,并对存储的读写性能进行了详细测试.建设的容灾备份系统有效解决了新疆天文台观测数据及次生数据的在线存储与数据安全问题.
-
-
-
Chenzhou Cui;
崔辰州
-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地球物理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应用”研究论坛》
| 2017年
-
摘要:
以国家天文台为首的中国天文学界在2002年提出了中国虚拟天文台(China-V0)的设想.2002年China-V0成为国际虚拟天文台联盟成员.China-V0的重点研发领域包括中国虚拟天文台系统平台的开发、国内外天文研究资源的统一访问、支持v0的项目与观测设施、基于v0的天文研究示范和基于V0的天文科普教育等几个方面.中国虚拟天文台自提出之初就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应用型研究计划,目标是在天文学和信息技术之间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让先进的信息技术服务于天文学的研究.China-V0在推进虚拟天文台研究和应用的同时,一直发挥着天文信息学推动者的作用.
-
-
-
-
李绯;
中国科学院;
王维国;
中国科学院;
罗泽;
阎保平
- 《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学术会议》
| 2006年
-
摘要:
根据天文数据的广域分布、异构性以及共享性的特点,将网格技术应用于虚拟天文台项目中,并与工作流技术相结合,提出了集成网格技术的虚拟天文台的工作流体系结构.该结构利用网格技术有效解决了虚拟天文台建设中天文数据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工作流技术集成网格技术则使得服务调用应用的流程更加规范,实现了协同合作,达到更高的效率,以期望达到真正的无缝连接.
-
-
-
黄力;
杨志良
- 《2004年高校天文教育与普及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从天文学的发展出发,阐述了天文研究和教育的特点.海量开放型的天文数据和互联网络的技术发展,使虚拟天文台的建设必然而现实.重点讨论了虚拟天文台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虚拟天文台这一平台进行天文教育和研究的设想.
-
-
郭红锋
- 《第六届科学数据库与信息技术学术讨论会》
| 2002年
-
摘要:
天文数据库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库"八五","九五","十五"重点课题的支持下,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建立和发展了天文数据的网络服务系统,从而拓宽了天文数据的获取渠道,扩大了数据的服务和受益范围,提高了天文数据的利用效率,促进了国际国内的信息交流,使中国的天文数据服务工作真正与国际接轨.天文数据库下一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呢?本文针对国内外天文界对天文数据和信息的需求,结合我国计算机网络技术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国际天文界近年来关于虚拟天文台计划的讨论,对下一代天文数据库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