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营养制剂

营养制剂

营养制剂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06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60289篇;相关期刊62种,包括科学之友、江苏卫生事业管理、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五届首都急危重症医学高峰论坛、第十一届全军普通外科学术会议暨外科新理念论坛、2010全国肠外肠内营养学术会议等;营养制剂的相关文献由623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甄鸿、柳亚静、毛宏伟等。

营养制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60289 占比:99.95%

总计:160377篇

营养制剂—发文趋势图

营养制剂

-研究学者

  • 周甄鸿
  • 柳亚静
  • 毛宏伟
  • 万鹏
  • 孙恢礼
  • 蔡冰娜
  • 洪忠新
  • 陈华
  • 刘静波
  • 孙小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全军; 徐嵘; 刘媛; 杨莉; 张剑萍; 张正筠; 邵小平; 郭澄
    • 摘要: 营养支持治疗在近30年内得到快速发展,但因不少医护人员对营养制剂的使用原则及其方法认识不足,导致肠内外营养制剂的安全、合理用药问题日益凸显。我们基于营养制剂使用调查结果,成立营养药物管理小组,从营养制剂管理、评价和合理使用培训,营养制剂使用会诊、用药提示和处方审核,营养制剂调剂与临床使用,营养制剂使用监测分析、点评、反馈和临床药学服务,营养药学研究转化服务这5个方面开展营养支持治疗的药学服务和研究转化,弱化营养支持治疗分类,强化营养制剂使用合理性的管理,不仅促进了临床营养药学学科的发展,而且保证了营养制剂使用规范并提升了营养支持治疗效果。
    • 曹月; 郑宏群
    • 摘要: 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RC)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和第二位,并且发病趋于年轻化[1]。处于慢性消耗状态或者存在手术创伤的肿瘤患者往往无法维持正常的营养摄入,易引发营养不良。营养不良的结直肠癌患者对手术、化疗、放疗等抗肿瘤综合治疗耐受性差,这对患者术后机体恢复、生活质量及预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2]。本文结合现有文献,就营养治疗及营养制剂在结直肠癌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围绕营养治疗在临床应用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与同道交流。
    • 黄小明; 杜宗汉; 雷艳; 郑丽华; 白亚强
    • 摘要: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制剂补充和自制匀浆膳食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选择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sTBI患者84例,随机分为营养制剂组和匀浆组,分别给予营养制剂和自制匀浆制剂,4周后观察患者营养相关指标、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费用情况。结果①营养治疗2周和4周后营养制剂组相关营养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治疗4周后营养制剂组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小腿围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高于匀浆组(P0.05),每日营养治疗费用营养制剂组高于匀浆组[(356.3±43.9)元比(159.4±39.4)元,P<0.05]。结论与自制匀浆制剂相比,营养制剂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胰岛素抵抗和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其成本‑效果收益可能更好。
    • 屈伟; 张颖; 陈志高
    • 摘要: 营养制剂种类繁多,品种多样,因医疗保险政策对于药品支付的范围与限制不同,给临床合理用药带来挑战。本文探讨2020年版国家医保目录中营养制剂的相关规定,评价营养制剂的医保支付原则,为营养制剂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 景晶晶
    • 摘要: 为探讨膳食纤维肠内营养制剂在结直肠癌患者术后的应用价值,将2018年4月至2020年4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患者术后24h内均通过肠内营养泵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使用含有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剂,对照组使用不含有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剂,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7天肠道屏障功能指标、炎性指标、营养指标水平,以及术后肠功能恢复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显示,1)肠道屏障功能指标:2组患者术后血清D-乳酸(D-LA)水平较术前均显著下降(P0.05);2组间术后血清DAO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WBC、CRP、IL-6、TNF-α和PCT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术后ALB、PA和TRF水平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结直肠癌术后给予含膳食纤维的肠内营养制剂进行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患者肠道屏障功能及营养状况、降低炎症反应、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 吴红星; 陈露; 倪培耘; 方谦昊
    • 摘要: 目的:改造营养诊疗业务流程,提高营养诊疗服务水平,提升医院安全监管能力.方法:通过信息化手段,改造营养筛查模式,营养会诊与医疗会诊一体化管理,营养制剂流转、输注与药品同质化管理.结果:实现了营养诊疗全流程信息化闭环管理.结论:通过构建完整的营养风险筛查体系及营养诊疗体系,可实现临床营养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支持的转变,可提升医院营养管理水平.
    • 黄小宁
    • 摘要: 急性胰腺炎(AP)属于临床多发急腹症,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征,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营养不良是急性胰腺炎贯穿疾病始终的病理表现,早期行营养支持可纠正患者营养不良状态,有效促进机体功能恢复.以往临床观念多提倡肠外营养,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报道证实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更加理想,患者病死率低.然而,目前关于早期肠内营养最佳介入时机、置管途径等均无统一标准,关于肠内营养抑制剂的选择也备受争议,因此本文将对急性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实施最新情况展开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 魏智民; 李录; 孙玉发; 李刚; 陈寅; 孙胜杰; 吴志勇; 焦顺昌
    • 摘要: 目的:观察三种营养制剂对接受化疗的肺癌及乳腺癌患者外周血免疫相关细胞因子表达谱的影响,为抗癌辅助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多中心随机纳入2015年11月至2016年10月的480例非小细胞肺癌和乳腺癌患者,设立3个实验组(化疗同时分别服用覆参片、覆花片、破壁灵芝孢子粉)和1个空白对照组(单纯化疗).动态监测患者外周血27种细胞因子基线筛选期(第-14至0天)和治疗评估期(第42±7天)的变化,并进行治疗期间体力评分(ECOG)和安全性的评价.结果:480例癌症患者中具有完整临床动态监测数据资料患者共计119例,均衡分布于四组.治疗评估期以单纯化疗组的细胞因子浓度为对比参照,覆参片组白介素(IL)-1ra(P=0.023)、IL-9(P=0.015)、IL-12(P=0.024)、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P=0.031)、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P=0.025)升高;覆花片组IL-4(P=0.005)、IL-5(P=0.009)、IL-7(P=0.026)、IL-10(P=0.026)、IL-12(P=0.038)、IL-15(P=0.014)、G-CSF(P=0.007)升高和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P=0.012)降低;破壁灵芝孢子粉组IL-2(P<0.001)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四组患者的ECOG评分与不良事件在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三种营养制剂分别与化疗联合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节外周血细胞因子表达来起到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效果,且不增加毒副反应.
    • 黄小明; 杜宗汉; 雷艳; 郑丽华; 白亚强
    • 摘要: 目的 探讨早期营养制剂补充和自制匀浆膳食在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于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选择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sTBI患者84例,随机分为营养制剂组和匀浆组,分别给予营养制剂和自制匀浆制剂,4周后观察患者营养相关指标、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情况、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费用情况.结果 ①营养治疗2周和4周后营养制剂组相关营养指标[血红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治疗4周后营养制剂组转铁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小腿围和肱三头肌皮褶厚度]高于匀浆组(P<0.05);②营养制剂组患者血糖异常、腹泻和总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匀浆组[血糖异常:(14.3%比35.7%);腹泻:(11.9%比40.5%);总发生率(15.5%比25.0%),P<0.05];③治疗2周和4周后GCS评分营养制剂组显著高于匀浆组[2周:(8.88±1.50)分比(7.76±1.72)分;4周:(10.26±2.40)分比(8.86±2.14)分,P<0.05];④观察期内总住院费用、平均每日住院费用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每日营养治疗费用营养制剂组高于匀浆组[(356.3±43.9)元比(159.4±39.4)元,P<0.05].结论 与自制匀浆制剂相比,营养制剂更有利于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胰岛素抵抗和腹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其成本-效果收益可能更好.
    • 吴红星; 陈露; 倪培耘; 方谦昊
    • 摘要: 目的:改造营养诊疗业务流程,提高营养诊疗服务水平,提升医院安全监管能力。方法:通过信息化手段,改造营养筛查模式,营养会诊与医疗会诊一体化管理,营养制剂流转、输注与药品同质化管理。结果:实现了营养诊疗全流程信息化闭环管理。结论:通过构建完整的营养风险筛查体系及营养诊疗体系,可实现临床营养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支持的转变,可提升医院营养管理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