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消化道恶性肿瘤

消化道恶性肿瘤

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84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5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114666篇;相关期刊422种,包括医药与保健、中国实验诊断学、中华消化杂志等; 相关会议18种,包括2016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大会、2015中国国际肿瘤营养学论坛、第三届全国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学术会议暨第一届海峡两岸肿瘤营养高峰论坛、第十七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结直肠肛门外科微创学术交流会等;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相关文献由2005位作者贡献,包括任峥嵘、陈涛、公维宏等。

消化道恶性肿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5 占比:0.71%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4666 占比:99.28%

总计:115499篇

消化道恶性肿瘤—发文趋势图

消化道恶性肿瘤

-研究学者

  • 任峥嵘
  • 陈涛
  • 公维宏
  • 李军
  • 李岚
  • 樊青霞
  • 毛志东
  • 沈玲
  • 王娟
  • 王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汪俊庆; 胡安群
    • 摘要: 目的分析血清CA72-4升高的疾病分布,探讨CA72-4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住院治疗的5985例血清CA72-4升高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CA72-4水平增高幅度,分为低值组(8.2~16.4 U/ml)、中值组(16.4~82.0 U/ml)、高值组(82.0~250 U/ml)和极高值组(>250 U/ml),观察不同疾病中血清CA72-4水平情况。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中CA72-4水平最高,女性性腺良性疾病中CA72-4水平最低;低值组中各疾病CA72-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值组、高值组、极高值组中各疾病CA72-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良性疾病、呼吸道良性疾病、其它良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当血清CA72-4水平升高大于16.4 U/ml时,与肿瘤疾病密切相关,对于疾病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 袁倩倩; 秦甜甜; 牛廷献; 于晓辉
    • 摘要: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转变为具有间质细胞特性的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过程,也是促进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关键因素,EMT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可在多个层面调控基因的表达水平,且以特异性表达作用EMT过程,进而影响消化道恶性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因此,本文主要就近年来EMT相关lncRNA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调控机制作一概述,从而深入了解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机制。
    • 邢益辉; 刘曼; 张治
    • 摘要: 食管癌是临床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据统计,全球每年因食管癌死亡的病例多达30万例,本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1]。当前,根治性手术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式,接受该手术的病人往往需要居家长期接受肠内营养支持,但由于病人及其家属缺乏营养健康知识,有可能导致病人营养不良,进而影响康复效果。事实上,食管癌也是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的肿瘤,如何改善食管癌病人的营养状态,是医护人员面临的一大问题[2]。
    • 樊凤
    • 摘要: 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方法对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昌大学附属三三四医院收治的62例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方法基础上采用针对性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血糖指标。结果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的各项生存质量分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3个月后,观察组的血糖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性护理方法对糖尿病合并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及血糖指标均有积极影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郭玉花
    • 摘要: 目的:探讨与分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p53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病理表达情况。结果: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本院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120例,包括消化道良性肿瘤患者60例(良性肿瘤组)与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60例(恶性肿瘤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VEGF、p53表达水平,调查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病理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恶性肿瘤组的VEGF、p53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1.67%和20.00%,良性肿瘤组为38.33%和5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恶性肿瘤组中,不同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化等患者的VEGF、p53表达阳性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sman分析显示VEGF表达阳性率与p53表达阳性率存在负相关性(P<0.05)。结论: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多伴随VEGF的高表达与p53的低表达,两者存在负相关性,并且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等病理特征存在相关性。
    • 邵华卿; 陈文欣; 胡晓波
    • 摘要: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联合检测在消化道恶性肿瘤(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85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胃癌患者68例、结直肠癌患者90例、胰腺癌患者28例),以51名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不同类型、不同分期消化道肿瘤患者与正常对照者NLR、PLR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NLR、PLR与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关系。结果消化道恶性肿瘤各组NL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转移组NLR、PL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非转移组(P<0.01)。Ⅳ期组NLR、PLR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Ⅰ~Ⅱ期组、Ⅲ期组(P<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NLR(r值分别为0.383、0.398,P<0.01)、PLR(r值分别为0.313、0.151,P<0.05)与消化道恶性肿瘤分期、是否转移具有一定相关性。结论NLR、PLR联合检测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杜冰; 崔玉霞; 王欢
    • 摘要: 目的:探讨以IMB模型为基础的护理干预模式对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依从性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2月1日~2020年8月31日就诊的200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以IMB模型为基础的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干预前后治疗依从性[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MMAS-8)]和心理状态[采用心理状态评估量表(MSSNS)]。结果:护理后,两组MMAS-8评分高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MSSNS中孤独、抑郁、焦虑、愤怒维度得分和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以IMB模型为基础的护理干预模式能提高消化道肿瘤化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 张依婷; 沈敏鹤; 阮善明
    • 摘要: [目的]归纳总结沈敏鹤主任中医师治疗胰腺癌的学术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跟师学习,对沈师治疗胰腺癌的病案进行整理,从病因病机、治疗特色、辨证论治三个层面介绍其治疗胰腺癌的临床经验,并附医案加以佐证。[结果]沈师认为胰腺癌的发生发展与脾虚不运、七情郁结、正气不足密切相关,临证重视脾胃、调畅气机、扶正培本,将胰腺癌分为气血亏虚、寒热错杂、脾虚湿阻、气机郁滞四型,气血亏虚型投以八珍汤加减,寒热错杂型以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加减,脾虚湿阻型以藿朴夏苓汤加减,气机郁滞投以柴胡剂。沈师反复告诫切勿拘泥于证型,需谨守病机,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辨证论治。所举验案,沈师辨为气机郁滞,治拟疏肝利胆、条达气机,以大柴胡汤加减,取得较好效果。[结论]沈师治疗胰腺癌注重扶正祛邪,主张灵活辨证,辨病与辨证有机结合,以求阴阳平衡,内外和谐,其学术经验丰富,临证特色突出,临床疗效显著,总结其学术经验对于胰腺癌的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 王志远; 高峰
    • 摘要: 近年来,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并且逐渐向年轻化、低龄化发展,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积极、有效地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T细胞免疫球蛋白及黏蛋白结构域分子-3(Tim-3)与其配体半乳糖凝集素-9(galectin-9)结合,通过抑制IFN-γ、TNF-α和IL-2的产生来抑制Th1、Th17和Tc1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同时维持Treg细胞功能,以此发挥抗肿瘤免疫的负性调控作用。本文围绕Tim-3/Galectin-9通路改变肿瘤免疫微环境,导致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这一机制,对其在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 王巧巧; 陈建芳; 贾彦彬
    • 摘要: 消化道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TAZ在多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中高表达,本文分析了TAZ在肿瘤中的作用机制及在多种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进而为预后判断以及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机制提供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