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草地螟

草地螟

草地螟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400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昆虫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853篇;相关期刊119种,包括农民致富之友、昆虫学报、生态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2015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情况总结及2016年发生趋势预测研讨会、第三届全国草业科学研究生论坛、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经验交流会等;草地螟的相关文献由597位作者贡献,包括罗礼智、江幸福、张蕾等。

草地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8 占比:11.38%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43%

专利文献>

论文:2853 占比:88.19%

总计:3235篇

草地螟—发文趋势图

草地螟

-研究学者

  • 罗礼智
  • 江幸福
  • 张蕾
  • 姜玉英
  • 程云霞
  • 康爱国
  • 徐林波
  • 尹姣
  • 刘爱萍
  • 曹雅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智勇; 张智; 刘杰; 康爱国; 赵素梅; 尹祥杰; 李占清; 谢爱婷; 张云慧
    • 摘要: 【目的】研究2020年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在我国北方地区季节性时空动态,并对各主要发生区的虫源性质进行分析,探讨草地螟在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境内、境外的虫源衔接关系,为提高草地螟预测预报水平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山西相关植保站探照灯诱虫器或虫情测报灯的虫情数据,分析草地螟在我国北方地区种群数量的时空动态变化。通过GrADS软件对FNL全球分析资料进行处理,获得高峰期内主要蛾峰日的风场数据并绘制风场图。采用基于WRF模式编写的三维质点轨迹分析程序对草地螟迁飞路线进行模拟,利用R 3.8的ggplot23.3.0程序包对轨迹模拟结果进行绘图。【结果】2020年越冬代草地螟成虫主要发生在山西、河北北部,内蒙古中西部和兴安盟地区;1代草地螟成虫大量突增主要集中在内蒙古化德县和与之接壤的河北康保县。风场分析显示,在草地螟典型的迁飞期内,华北及东北地区均受到锋面和气旋过程的影响;东北气旋前部的偏南或西南低空急流为华北越冬区的草地螟远距离迁入东北提供了有利条件,其后部的西北气流则会阻碍草地螟向东北的迁飞。虫源分析显示,华北地区越冬代成虫大部分滞留当地危害,部分借助适宜的西南气流向东北地区及中蒙、中俄三国交界迁飞;内蒙古兴安盟地区5月下旬虫源主要来自草地螟华北越冬区,6月上旬部分来自华北越冬区,部分来自中蒙、中俄三国交界处,6月下旬主要来自华北越冬区迁出虫源。1代草地螟成虫主要来自内蒙古中西部及中蒙边界1代幼虫发生区,受锋面天气影响在内蒙古化德县和河北康保县聚集降落,并进一步向东北方向迁飞扩散。【结论】2020年是草地螟2018年种群回升以来又一重发年份;气旋天气形成的强劲气流是华北地区和境外虫源顺利进入东北地区的主要运载气流,风切变、气旋中心等气流的辐合使大面积迁飞的成虫聚集降落,造成局部虫量突增;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草地螟越冬代和1代成虫均与境外虫源存在频繁的交流,因此,开展草地螟区域性联合监测对草地螟的异地测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张蕾; 江幸福
    • 摘要: 防控新发突发植物疫情是保障农业领域国家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草地螟是我国“三北”地区农牧业重大迁飞性害虫,具有暴发性、多食性和周期性发生特点,严重威胁国家粮食、油料和牧草等作物生产安全,已列入2020年农业农村部公布的《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当前我国草地螟已进入建国后第4个发生周期。根据全球气候变化、农作物结构调整,结合草地螟生物学习性以及当前发生现状,研判本轮周期草地螟发生区域可能更广,为害作物可能更多,持续时间可能更长,发生程度可能更重。为控制草地螟发生为害,提出加强草地螟境内跨区域及跨境迁飞、滞育越冬和周期性发生等成灾规律研究;建立自动化、智能化早期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异地测报技术;集成区域化防治技术模式并推广应用卵、幼虫和成虫一体化绿色可持续治理技术,从而为遏制草地螟新发生周期暴发势头,保障国家粮油生产安全和生物安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 刘刚; 杨光
    • 摘要: 近期,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科研、教学和推广单位专家,对2021年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发生趋势进行了分析会商。综合分析病虫源基数、种植制度、作物布局和气候等因素,预计2021年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全国发生面积14.45亿亩(次),同比增加19.2%。其中,草地贪夜蛾、草地螟、粘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
    • 摘要: 14.28亿亩次预计2021年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呈重发态势,全国发生面积14.28亿亩次,同比增加17.5%。其中,草地贪夜蛾、草地螟、粘虫、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小麦蚜虫等害虫,小麦条锈病和赤霉病、稻瘟病、马铃薯晚疫病等流行性病害,将在小麦、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粮食作物占比70%以上的产区构成安全风险,需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控,减轻产量损失。
    • 张振铎; 王立侠; 齐超; 孙振宇; 杨丽莉; 刘瑶
    • 摘要: 为评估农林病虫自动测控物联网系统(ATCSP)对玉米螟、草地螟、小地老虎、黏虫4种主要鳞翅目害虫的监测效果,2019年5月21日-10月10日在吉林省公主岭市陶家屯开展了该系统对上述4种害虫的监测试验,对比远程监测识别害虫与实地调查确认害虫的种类、数量与发生动态.结果 表明该系统可以自动拍摄上传害虫照片,两种方式得到的4种害虫监测数据基本一致,成虫动态曲线基本一致,峰期及峰日一致.可以利用ATCSP系统远程监测上述4种鳞翅目害虫的发生数量和发生动态,具有减少虫情监测人员的下地次数、提高监测预警自动化水平等作用,在完善自动识图和计数后,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 王健; 罗鹏飞; 王金泉
    • 摘要: 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是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的一种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该虫在世界各地均有分布.在我国,草地螟危害主要发生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该虫在阿勒泰地区农牧业生产当中比较常见,每年都会对当地草牧业发展造成危害.草地螟具有间歇性暴发、集中迁移危害等特点,其主要以幼虫危害,成虫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迁飞具有一定的目标导向性,先迁飞后产卵,幼虫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通过对阿勒泰地区哈巴河县草地螟集体迁飞进行灯光诱捕的数量来看,草地螟成虫在00:10~03:30时段诱虫存在峰值.在成虫迁飞路径合理布置黑光灯对该虫短期预报有效.目前,对于草地螟的防治提倡选用低毒高效药剂或寄生性天敌昆虫进行综合性控制.本文回顾了草地螟幼虫各龄期生物生态学特征,提出了阿勒泰地区防治策略,为基层测报人员快速识别草地螟提供最为基础的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对于进一步明确阿勒泰地区草地螟的发生规律,提高预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2021年预计草地螟在内蒙古大部、黑龙江中西部、吉林和辽宁西部、河北和山西北部等地存在偏重发生可能性,预计全国发生面积3000万亩次。为做好防控工作,特制定本方案。一、防控目标重发生区及时开展应急防治,控制幼虫群集迁移危害,防控处置率达到100%,防治效果达85%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下;中低密度区处置率达到70%以上,危害损失控制在3%以下。确保草地螟在常发区农田不成灾、偶发区农田不造成严重危害。
    • 李云
    • 摘要: 草地螟在阿勒泰地区农牧区较为常见,因其具有间歇性暴发、集中迁移以及幼虫危害严重,其主要以幼虫危害,成虫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以及快速适应环境等特点,每年都会对草地造成不同程度地破坏,尤其是在5~8月份破坏最为严重.为更好地了解常用化学药品杀虫效果,本试验选择在阿勒泰市640台地连片苜蓿地开展草地螟防治试验.试验选取4.5% 高效氯氰菊酯、25% 三唑磷EC、5% 氟啶脲(抑太保)与5% 氟虫脲DC(卡克死)共4种不同杀虫药对试验饲草料地进行草地螟防治.)结果表明,4种化学药剂对草地螟幼虫都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中4.5% 高效氯氟氰菊酯效果最佳,其次是25% 三唑磷EC、5% 氟啶脲(抑太保),即使在最低浓度配比下7 d后防治效果依然达到97% 以上.5% 氟虫脲DC在1000、2000倍液稀释下防治效果也达到95% 以上.草地螟成虫生殖和后代存活的最佳环境温度在21°C 左右,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为60% ~80%,草地螟成虫在00:10~01:50时间段,幼虫在01:50~03:30时间段数量较高,对于草地螟的防治应选择在草地螟幼虫2龄盛期进行,更换使用不同种类化学药剂进行草地螟防治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降低耐药性意义深远.
    • 李云
    • 摘要: 自然灾害、天气、虫害以及人为影响等综合因素都会造成草原生态系统遭到破坏,阿勒泰地区属于典型的草原畜牧业大区,每年都会有超过200100 hm2的天然草场遭到虫害,对草原生态系统平衡和牧区农牧民生产生活构成威胁,其中遭到草地螟危害的超过13340 hm2.草地螟(Loxo-stege sticticalis)是一种世界性重大农业害虫,其危害主要发生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在阿勒泰地区天然草场和农田比较常见,因其具有间歇性暴发、集中迁移,幼虫危害严重,成虫具有较强的迁飞能力以及快速适应环境等特点,每年都会造成阿勒泰地区草原生态系统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尤其是在6~8月份破坏最为严重.从哈巴河县草地螟灯光诱捕研究发现,草地螟成虫在00:10~01:50和01:50~03:30时段幼虫数量较高,温度为22~26°C左右,相对湿度(R H)60% ~80%条件是草地螟生活与繁殖的最佳条件,最好的防治方法则是引诱寄生性天敌昆虫对草地螟种群数量进行生物学防治,草地螟幼虫2龄盛期提倡采用低毒高效不同种类的药品进行化学防治.温湿度是影响草地螟行为活动的限制性因子,气温和湿度直接决定草地螟的生活习性和繁殖能力.随着全球变暖趋势日加明显,造成草地螟的危害程度越来越大,因此,研究草地螟形态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发生规律对于做好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根据目前病虫发生基数、玉米区域布局及种植方式,结合未来天气条件综合分析,预计今年玉米中后期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重于常年,接近上年。草地贪夜蛾、三代粘虫、二代草地螟、棉铃虫等迁飞性害虫对玉米生产威胁大,玉米螟、大斑病、褐斑病发生普遍,南方锈病存在重发可能;危害盛期北方玉米种植区大部在7月下旬至8月底,南方玉米种植区可持续到10月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