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苦闷

苦闷

苦闷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1年内共计38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84篇、相关期刊302种,包括青年博览、书摘、做人与处世等; 苦闷的相关文献由37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丹、任现品、何洁等。

苦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84 占比:100.00%

总计:384篇

苦闷—发文趋势图

苦闷

-研究学者

  • 刘丹
  • 任现品
  • 何洁
  • 何玉蔚
  • 刘艳
  • 向治国
  • 周传寿
  • 周明
  • 师亚聪
  • 常远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嘉淇; 张森(指导)
    • 摘要: 说起李白这杯酒,人人皆知他潇洒不羁,可只有在细细品尝后才发现其苦涩、沉闷。本书作者周白之白是李白的狂热粉,纵横不羁的风格可谓是真正的烈酒。"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本书讲了李白三十整的志向——被重用。在唐朝开元盛世下,李白看似风光潇洒,实则因得不到重用而无比苦闷。他不愿虚度此生,到处访道求仙来排解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
    • 刘善君
    • 摘要: 近年来,部分官兵因私自网贷导致情绪低落、抑郁苦闷甚至消极厌世的问题时有发生,各级应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教育疏导,让官兵远离网贷。
    • 陈爻川
    • 摘要: 古体诗写作活动贯穿了郁达夫的一生,而他独特的诗人气质却更多地表现在他的小说、自传、日记、书信中,他的写作具有强烈的情感浓度,并且其中的情感发轫于个体内心对于生命体验的本真感受与剧烈激荡.郁达夫的诗人气质源于他继承于中国传统诗教中的"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的赤子之心,生活经验中往往体现在他的至情至性,文学经验中常常体现在他对"风景的发现";诗人气质也源于他生活中遭遇的各种苦闷,而对于苦闷的审美性超越铸就了他的文气;诗人气质更源于他的精神底色,即对自由和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沉醉是他进入狂放、自由幻境的媒介,沉醉之意不在酒,在于由此进入的诗意人生.
    • 宋剑华; 甄旭
    • 摘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革命文学”发酵盛行的时代,在众多描写“五四”青年成功转型为“革命者”的文本中,陈铨创作于1927年的《革命的前一幕》却提供了青年学生在“个人恋爱”与“报效祖国”的抉择上,选择“恋爱”“结婚”的案例.小说主人公陈凌华和徐梦频在追问人生意义中,滑向“一切皆虚幻”的结论,体验着烦闷、悲哀等情绪.本文认为,《革命的前一幕》不仅还原了大革命时代青年学生在人生道路选择上的苦闷,也揭示出“个人主义”转向“民族主义”的罅隙——青年人“智识薄弱”,在“重新估定价值的时代”,很难形成“固定的人生观”“坚定的信心”,这正是“五四”时期“人的觉醒”的后遗症在青年人身上的延续.
    • 刘丹
    • 摘要: 《野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五言律诗.诗人王绩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闲适的山野秋景图,全诗情景相融,于闲适的情调中,抒发了诗人的苦闷与彷徨.笔者将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学情,设计"以学定教,感受孤独"为主题的教案.
    • 徐全亮
    • 摘要: 元代是中国封建历史中的一段特殊时期。在蒙古文化与汉族文化冲突、融合中诞生的元曲,是那个时代的文人、文化在文学上的凝结。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对它产生多方面影响:一是以自然洒脱的风格表现内心的苦闷;二是以近佛、老,远儒教为表,却以复归儒教而不得为里;三是在礼教暂时松弛和草原民族的影响下,它又恢复了一些自然生机,人性也得到短暂和少许的解放。
    • 徐全亮
    • 摘要: 元代是中国封建历史中的一段特殊时期.在蒙古文化与汉族文化冲突、融合中诞生的元曲,是那个时代的文人、文化在文学上的凝结.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对它产生多方面影响:一是以自然洒脱的风格表现内心的苦闷;二是以近佛、老,远儒教为表,却以复归儒教而不得为里;三是在礼教暂时松弛和草原民族的影响下,它又恢复了一些自然生机,人性也得到短暂和少许的解放.
    • 刘丹
    • 摘要: 《野望》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一首古诗,是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五言律诗.诗人王绩在这首诗中描绘了一幅闲适的山野秋景图,全诗情景相融,于闲适的情调中,抒发了诗人的苦闷与彷徨.笔者将针对八年级学生的学情,设计"以学定教,感受孤独"为主题的教案.
    • 周汝昌; 周伦玲(整理)
    • 摘要: (一)滴泪为墨研学为字雪芹之写小说,最初本不是他的“终身事业”——那时代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的意念,他开始时年纪实在还不大,也许还带有“逢场作戏”的玩笑性质,因为这不过是他放浪行为的种种表现之一罢了。以后,他的生活愈来愈困苦,写小说又成了他精神上的寄托或“出路”。这种困难苦闷的条件下的写作,日子久了,便成为他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他的这部书的感情越来越深厚了。开始时写书是为了解除生活的苦闷,是为了能活下去,但到后来,他逐渐悟到,道理应当掉转一个个儿:活着就是为了写这部意义与性命等同的小说了。世人越是看不起他的这一“事业”,他倒是觉得越该当、越值得写下去了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