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苏报案

苏报案

苏报案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1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信息与知识传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专利文献1593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党史天地、社会科学、现代交际等; 苏报案的相关文献由88位作者贡献,包括傅国涌、周宇清、刘剑等。

苏报案—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5.85%

专利文献>

论文:1593 占比:94.15%

总计:1692篇

苏报案—发文趋势图

苏报案

-研究学者

  • 傅国涌
  • 周宇清
  • 刘剑
  • 庄和灏
  • 蔡斐
  • 王敏
  • 苗体君
  • 谭特立
  • 陈冰
  • I王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苗体君
    • 摘要: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其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一生著述甚丰,国人大都认为他是“国学大师”,忘却了他还是一位革命家。章太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孕育,除源于其出生及成长的家庭及社会环境外,还有南洋公学学潮及爱国学社的创办,特别是《苏报》,为章太炎传播其思想提供了一个“平台”。《苏报》案发生后,章太炎故意不逃,要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唤起四万万民众的觉醒,被审讯时,才有了“我双脚落地,便不承认满珠”的呐喊声。可以说,《苏报》案发生前后,是章太炎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启蒙家最为辉煌的时期。五四运动后,不少学者以“民主”“科学”来界定“革命启蒙”,认为章太炎只讲“排满革命”,不能算是革命启蒙思想家。1936年,章太炎去世时,时人评其为革命元勋,国学泰斗,政府令以国葬。可见,其先前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南京民国政府并没有忘记,他依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家。
    • 苗体君
    • 摘要: 章太炎是清末民初伟大的思想家、史学家,其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一生著述甚丰,国人大都认为他是"国学大师",忘却了他还是一位革命家.章太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孕育,除源于其出生及成长的家庭及社会环境外,还有南洋公学学潮及爱国学社的创办,特别是《苏报》,为章太炎传播其思想提供了一个"平台".《苏报》案发生后,章太炎故意不逃,要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唤起四万万民众的觉醒,被审讯时,才有了"我双脚落地,便不承认满珠"的呐喊声.可以说,《苏报》案发生前后,是章太炎作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启蒙家最为辉煌的时期.五四运动后,不少学者以"民主""科学"来界定"革命启蒙",认为章太炎只讲"排满革命",不能算是革命启蒙思想家.1936年,章太炎去世时,时人评其为革命元勋,国学泰斗,政府令以国葬.可见,其先前对辛亥革命的贡献,南京民国政府并没有忘记,他依然是资产阶级革命的启蒙思想家.
    • 柳怡玮; 李庆基
    • 摘要: 一切政治变革研究的起点,要从媒介演变的契点开始。人们展开传播活动的手段和渠道,不仅伴随人类文明进程进步与革新,也对人类社会政治进程起到促进作用。报纸以新闻的媒介载体形式被西方殖民者带入中国,使得20世纪初的仁人志士用激烈话语鼓吹反清革命成为可能。而19世纪末诞生于上海的《苏报》本无反清、革命之内容,却在20世纪初逐渐走向革命化,甚至出现轰动一时的"苏报案",对晚清革命舆论的建构发挥着深刻作用。文章基于新闻媒介与舆论建构的视角,从晚期社会背景出发,追溯《苏报》走向革命化的历史轨迹,试图研究《苏报》革命化及"苏报案"对清末革命舆论的建构作用,思考在晚清社会背景下媒介如何推动革命舆论的产生和发展。
    • 李春艳1
    • 摘要: 1903年发生在上海的“苏报案”亦称“癸卯大狱”,是清末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阶段震惊全球的重大历史事件。在这一案件的审理过程中,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暴露无遗。列强利用其所谓的“治外法权”,肆无忌惮的干涉中国内政,严重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但其客观效果却使得章炳麟、邹容等革命志士免遭毒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司法的进步。
    • 郑天子
    • 摘要: ":苏报案"发生于1903年,这一年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不平凡的一年.从这一年起,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其革命思想逐渐取得舆论的主动权,革命的思想开始取代改良主义并成为主角,中国的思想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苏报案"是一场重大的政治案件,也是清朝末年最大的一次文字狱,一贯被学界认为是辛亥革命的开端."苏报案"在中国新闻史上意义重大,体现了人们对新闻自由的不懈追求.
    • 张哲玮
    • 摘要: 1903年在社会各界引发了极大震动的"苏报案",清廷最终达到了自己囚禁章太炎、邹容,封禁苏报报馆的目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舆论宣传活动也因此案而受到打压,转入低潮期.然而就彼时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而言,"苏报案"却从客观上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宣传活动,在依法治国的历史进程中,"苏报案"可以视为一座极具跨学科研究价值的学术富矿.
    • 刘力钰
    • 摘要: ":苏报案"在"二十世纪中国新闻界十件大事"中位列第一,是近代新闻史上第一个因言获罪的历史事件.本文通过对以媒介为视角的"苏报案"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把握媒介视域下的"苏报案"的研究概况,以便更加有利于今后有针对性地展开相关方面的研究.
    • 张建华1; 刘昕2
    • 摘要: 一、上海“被”塑造的历史上海“被”塑造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被称为“三次转型”。第一次转型是1843年上海开埠。上海是按照《南京条约》及其附约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同时被辟为通商口岸的还有广州、厦门、福州与宁波,合称五口通商。开埠之初上海面临着诸多不利及有利条件。第二次转型是1903年上海《苏报》案。开埠带来的中洋杂糅,一方面让上海成为八面来风之地,另外一方面也让上海包容和接纳了不同的思想和主义,以及装有这些不同思想和主义的脑袋——而这也成就了上海海派文化异于中国其它文化的特质。更重要的是,这些现象无疑又刺激了规则多元化在中国的形成,带来了自由民主的新风。纳(开放性)、精(创造性)、守(遵守契约精神)、优(追求优秀)、容(多元性)成为海派文化的主要人文特点。海派文化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总结为六点,一是尊重多元、尊重个人;二是理性、成熟;三是规则和社会责任感;四是求真和随和妥协;五是契约精神;六是淡雅审美和礼仪形象。第三次转型是2013年上海开设自由贸易区。上海走向了开放,由全能政府变成“有限政府”,这样的“有限政府”,更加符合全球改革的潮流。
    • 覃秋媛
    • 摘要: 发生在1903年的"苏报案"是近代新闻史上第一个因言获罪的历史事件,极具研究价值.有关"苏报案"的研究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将其作为政治事件,探究其在晚清时期、辛亥革命及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二是将其作为新闻事件,关注"苏报案"背后的媒介生存环境;三是将其作为司法案件,探讨其折射出的司法问题及对中国法治理念的影响.从不同视角看待此案件可以找出不同的意蕴,本文力图对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和归纳,以期展示"苏报案"这个标志性历史事件的历史全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