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租界

租界

租界的相关文献在1952年到2022年内共计61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文学、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1篇、会议论文6篇、相关期刊381种,包括社会科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8年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98中国近代建筑史国际研讨会、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等;租界的相关文献由558位作者贡献,包括熊月之、李永东、吴志伟1等。

租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1 占比:99.0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97%

总计:617篇

租界—发文趋势图

租界

-研究学者

  • 熊月之
  • 李永东
  • 吴志伟1
  • 朱伟1
  • 冯骥才
  • 李开周
  • 翁芳玲
  • 胡晓鸣
  • 刘海岩
  • 吴晨烨1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彭艳华; 李家鑫
    • 摘要: 1921年5月,太古洋行在厦门海后滩修建栈桥码头,触发中英主权争端,引发海后滩案。以商人势力为主导的厦门公民会不仅指派代表赴京请愿,还发起抵制太古洋行业务运动。英国政府不予交涉的强硬态度,遂致该团体抗争陷入困境,其继而鼓动舆论将抵制运动扩展至上海、汕头、南洋地区。缘此,太古洋行闽粤至南洋地区经济利益受损,甚至波及中英外交局势。1922年10月,迫于时局中英两国政府达成海后滩照例纳租协定。巴黎和会外交失败,五四时期国民外交运动热情渐趋高涨。商人群体通过请愿、经济绝交等方式,弥补了政府外交不足,在保卫国家利权的中外交涉中作用显著。
    • 鲁丝纶
    • 摘要: 文章借鉴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租界档案资料和其他历史文献,从邮局的空间分布、建造地点的选择、平面布局及立面形式的选择、城市更新过程中功能的演变等方面梳理和分析了邮政总局在上海特殊市政格局下的建设与变迁过程,以此探讨上海城市化进程中邮政权力的争夺和城市中心的转移,为上海邮政与都市空间的研究提供借鉴。
    • 谈太辉
    • 摘要: 楚剧在其产生即黄孝花鼓戏时期,就屡遭当局查禁。早期黄孝花鼓戏因其粗鄙,在演出时经常受到当局的驱赶和查禁,在农村如此,到城市发展更是艰难。黄孝花鼓戏从1840年左右走进汉口,到1902年进驻租界并立足,并最终在城市扩展开来,1926年定名为楚剧,其从农村到城市走出了一段艰难的路程。楚剧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去粗去鄙,借鉴和学习京剧、汉剧及兄弟戏剧的表演技巧和程式,紧跟时代的潮流,在革新和充实中走出了自己的道路。楚剧作为一个地方小戏立足于城市,并且在城市成熟和发展,其在困境中成长与突围的道路值得其他戏曲的借鉴。
    • 周兑梦
    • 摘要: “听奶奶说,她小时候苏州河是一条租界河,骄横的洋人在那头,卑屈的国人在这头,苏州河畔的人呵,不静不安;听妈妈说,她小时候苏州河是一条穷困河,三代人挤一间阁.楼,十户人用一水龙头,苏州河畔的人呵,虽静难安;现在呀,我也是小时候,苏州河是一条希望河,明珠玉带栉比高楼,阿拉学生孜孜以求,苏州河畔的人呵,既静且安……”赵弘毅《苏河人,静安梦》相比黄浦江边的繁华炫目,苏河两岸的民居更有烟火气,从租界河、穷困河到希望河,这条河承载的是老百姓对宜居宜业美好生活的愿景。
    • 喻平阶; 张畅
    • 摘要: 租界是外国列强在中国进行殖民扩张活动的基地,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历史的显性地理图标.但在客观上,租界对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对中国近代民族报业的发展就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中国近现代报业,按报刊创办者身份,可分为两大体系——外国人(组织)创办的在华外报和国人(组织)创办的民族报业.影响近代民族报业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的两大生态因素是当时的中国政府与外国租界.中国政府、外国租界与中国民族报业三者之间形成了复杂的三角平衡关系.其中,租界处于特殊地位,它是中国近代民族报业的“孵化基地”,是中国民族报业与中国政府之间的“缓冲”或“隔离”地带,也是平衡近代民族报业与中国政府关系的权重因素.
    • 熊浩淼; 郑颖
    • 摘要: 天津在近代的繁荣贸易中产生和聚集了本土自发与海外舶来两种金融组织,共同塑造了天津在中国北方的金融地位.考察上述两类不同的金融组织在近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并通过在城市中的空间分布分析揭示近代天津城市金融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其特征.天津城市金融中心由老城向租界内转移并逐渐形成唯一金融中心,外资银行、中资银行和银号共同成为城市金融空间的塑造者与参与者.这一过程从一个侧面进一步揭示了天津城市近代化过程中中西文化交融的特征,为历史街区保护与再生提供了价值评价的理论依据.
    • 张可永
    • 摘要: 鼓浪屿租界建筑是一个带有殖民地文化烙印特征的多元文化载体,它是特定历史时期中西方建筑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结晶。开创了中国近代建筑形式的新风貌,反映了建筑师们探索传统建筑装饰艺术新形式的努力,也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相互理解交流与融合提供历史经验。方法通过图像学和社会学的方法从文献分析与实地考察,鼓浪屿建筑雕饰的民族性的营建风格。结论装饰雕饰丰富了鼓浪屿的建筑艺术价值,它是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蕴含了深厚的建筑价值、文物价值、艺术价值,也为当今世界不同文化间价值观的相互理解交流与融合提供历史经验。
    • 张晓春; 宫文婧
    • 摘要: 消防市政是特殊的城市基础设施,近代消防市政参与了城市近代化进程.救火站作为其中可见的部分,是保护城市消防安全的重要市政建筑.文章分析了近代上海租界救火站的分布、选址以及这一特殊市政空间的功能构成与建筑形制特征.救火站作为火政空间的物质载体,其空间形制的演变是近代消防设备、技术等形成的一套"看不见"的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发展的真实记录.文章进而指出,火政空间与城市防火基础设施网络甚至构成另一种城市地理,只有建立起建筑与城市空间、设备技术与网络的关联,才能对近代上海火政空间乃至消防市政网络的发展和演变有更全面的认识.
    • 王侠
    • 摘要: 上海是中国早期电影的中心,租界文化作为早期上海文化的重要城市标识,与中国早期电影具有同源同构同质的特性.租界中西杂糅的文化在电影中大量出现,混合着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保守与时髦的丰富讯息;租界的商业娱乐文化影响了早期中国电影的选材与审美趣味;在租界语境中所产生的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被缝合进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之中,成为解读中国早期电影生态图景与风貌格调的一把钥匙.
    • 谢力哲
    • 摘要: 美国左翼记者伊罗生1930年代在上海创办的《中国论坛》的出版发行和随后发生的"伊罗生事件"的解决,前者依靠租界的活动空间,后者有赖于治外法权的效力.租界提供了容纳编辑人员进行地下工作的空间,治外法权则给予了主编切身的保护,以刊物为阵地、以主编为纽带,中共地下党人、美国记者伊罗生和各界在华左翼人士三方实现了有效的"跨国合作".考察《中国论坛》在租界的持续运作与治外法权在"伊罗生事件"中起到的作用,可以为深入理解中国左翼文化运动之"国际性"特质提供一个颇具典型意义的实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