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知

自知

自知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521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中国文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9篇、专利文献12篇;相关期刊396种,包括大众心理学、法制博览、青年博览等; 自知的相关文献由480位作者贡献,包括莫小米、闫晓雨、王育琨等。

自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9 占比:97.70%

专利文献>

论文:12 占比:2.30%

总计:521篇

自知—发文趋势图

自知

-研究学者

  • 莫小米
  • 闫晓雨
  • 王育琨
  • 郑兰天
  • 清风慕竹
  • 王兆贵
  • 蒙田
  • K·拉马斯瓦米
  • L·泰德斯奇
  • 且庵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庄慧华
    • 摘要: “自胜者强”思想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其主要内涵包括三个部分:自知者明、圣人病病、自胜者强。在老子看来,一个真正的强者或伟大的人只有不断认识自己,战胜自己的不足,才能实现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人生理想。老子“自胜者强”思想仍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他提醒人们,战胜人性的弱点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丝毫不能松懈;人只有具备自知之明,才能不断超越自我;而战胜自己的弱点,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只有里程碑,而没有终点。
    • 贺建平; 赵珊
    • 摘要: 老龄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将老年群体置于国家、社会和媒体重点关注中,老年人的媒介形象影响着社会公众对老年人的态度和行为。本研究基于多元无知理论视角探讨老年群体的自我认知与他人认知,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中青年群体和老年群体都对老年人形象呈积极正面的认知;但老年人高估了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负面态度,低估了中青年人对老年人的正面态度,老年人感知的态度与中青年人的实际态度存在程度上的认知差异;媒介说服推论和敌意媒介效果解释了这种认知偏差。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老年群体对他人认知的准确判断,更好地认识自我,通过自知建立自信与自尊。
    • 邹元江
    • 摘要: 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自知""生知"。"自知"即非外在感官耳目的"反听""内视",其所"知"之"物"就是具有明晰性的非对象性的"无声""无形"。"生知"就不是逻辑的知识性的"知",而是基于天生本性的体悟,"体"之"悟"即整全身(体)心的直观,是对内感官(内视心观)所显现(见)"物"的"直透"。而(生)"知"作为知解力则是会意顿悟,瞬间生成,(心)"目"击(敞开)"道"存(显现)。真正的(生)"知"就是基于非对象性审美直觉的无中生有:原创、草创、首创、始造。
    • 摘要: 第一把戒尺:自知所谓“为人贵在自知,处世贵在自制。”人生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要什么,而不是让自己的大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楼下有一家推拿按摩店,师傅手法熟练,很多老顾客去光顾。有一次,忍不住问他,“为什么不把工作室的规模做大,在常人眼里,多收些徒弟、多开几家分店,才能赚大钱哪。”谁知按摩师傅回答,正是因为考虑了许多现实因素,他才决定不扩张。
    • 李崇寒
    • 摘要: 1324年1月初,自知时日无多的马可.波罗在教堂神父及公证人乔凡尼,乔斯丁尼安尼(Giovanni Giustiniani)前立下遗嘱,将其个人所有及继承的大部分财产分配给家人、教会、相关机构和宗教人士。
    • 徐茹叶; 钱湘健(指导)
    • 摘要: "你知道吗?……""我知道啊!……"故事中的这两个词给人印象深刻。私以为,"知道"有四大境界: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故事中摄影师艾瑞克·瓦利一语中的,现代人所以为的"知道",只是飞速掠过的信息流所带来的假象。要想冲破境界的掣肘,须得自明自知
    • 陈思彤
    • 摘要: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金玉虽有熠熠光辉,瓦砾亦有其墨韵藏于表面粗拙之中。物亦不必同,期于顺心舒志,发墨岂必金玉类,点染还需瓦砾功。自知自勉,方得始终。
    • 王蕊
    • 摘要: 一、百年大党,自知清醒自知不仅是一个人的成熟品格,也是一个成熟政党的境界和风范。它要求这个政党既要对自身优势有充分的认识,并继承发扬,又要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和走过的弯路有深刻的反省,从而通过总结、调整、改革、完善,以更好的姿态迎接、适应新的历史时代,履行政党的职责和使命。(一)自知体现在对历史的正确认识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
    • 隋立民
    • 摘要: 原始人类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为生存而努力抗争,通过不断实践,自我认知意识随之建立并成长。正如黑格尔所说:"由于他自知是一个动物,他就不再是动物,而是可以自知的心灵了。"(1)但这种自我认知力还十分幼稚、朦胧,对自身及外部事物还没有形成正确、清晰地判断与解释,同时原始人类自身力量尚单薄、微弱,在人与自然的原始自然关系中仅达到对自体处境的认同。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