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脑血管性痴呆

脑血管性痴呆

脑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1年内共计265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0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472281篇;相关期刊179种,包括中华保健医学杂志、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2009年全国中医药科普高层论坛等;脑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文献由45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炎焱、章少华、路辉等。

脑血管性痴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0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72281 占比:99.94%

总计:472542篇

脑血管性痴呆—发文趋势图

脑血管性痴呆

-研究学者

  • 王炎焱
  • 章少华
  • 路辉
  • 陈邦国
  • 吴英
  • 崔哲
  • 张华芳
  • 李铮
  • 程薇薇
  • 陈兴时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会鑫
    • 摘要: 目的 分析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临床作用.方法 选取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脑血管性痴呆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患者,另选取阿尔兹海默症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患者,对两组患者采用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检查,分析两组人员检查后的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海马体积、脑室功能性损害率、脑梗死层面直径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患者之间数据对比存在显著差距,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技术的诊断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可表现为海马体积变大、脑室功能损害率高、脑梗死层面直径增大,临床可根据中枢神经系统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检验结果将血管性痴呆患者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区分治疗,更有利于患者康复.
    • 刘曜源; 黄金
    • 摘要: 目的:探究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诊断中予以头颅磁共振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取自本院脑血管性痴呆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时间为2020年5—12月,所有患者均予以头颅磁共振诊断,对比诊断价值。结果:从海马体积上看,实验组左侧海马体积为(2.53±0.12)、右侧海马体积为(2.56±0.11);对照组左侧海马体积为(0.91±0.12)、右侧海马体积为(1.95±0.13),存在明显差异(P<0.05);从两组患者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上看,实验组颞叶沟回间距为(24.84±4.21)mm、大脑左右径为(133.56±6.34)mm、两者比值为(0.184±0.032);对照组颞叶沟回间距为(33.89±4.51)mm、大脑左右径为(131.78±6.81)mm、两者比值为(0.250±0.031),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性痴呆患者而言,予以头颅磁共振检查能够起到明显的诊断效果,并有效鉴别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且此种方式操作简便,应用质量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刘腾飞; 吕尤; 荣良群; 刘海艳; 肖利杰; 刘震乾
    • 摘要: 目的:分析脂蛋白a[Lp(a)]、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血清胱抑素C(Cyst-C)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脑血管性痴呆(VD)的相关性.方法:2017年5月-2019年5月收治VD患者150例,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血管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分为IMT正常组(38例)、IMT增厚组(62例)、斑块形成组(50例).检测并对比三组血清Lp(a)、MMP-9、Cyst-C水平.Pearson分析Lp(a)、MMP-9、Cyst-C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VD的相关性.结果:斑块形成组Lp(a)、MMP-9、Cyst-C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IMT增厚组显著高于IMT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p(a)、MMP-9、Cyst-C水平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VD呈正相关(P<0.05).结论:VD患者随着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发生、发展,血清Lp(a)、MMP-9、Cyst-C水平会逐渐升高,与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VD呈正相关.
    • 凌菱
    • 摘要: 目的:观察及分析在诊断脑血管性痴呆中,采取头颅核磁共振的效果和应用价值情况.方法:本研究对象共80例(2018年9月~2020年9月),包括脑血管性痴呆患者40例以及阿尔兹海默病患者40例,分别归入到本次研究中的研究组、参照组.予以两组患者都实施头颅核磁共振的检查模式,对于患者左右两侧海马体积进行记录,同时展开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左侧海马体积是(2.56±0.18)cm3,右侧海马体积是(2.60±0.14)cm3,参照组患者左侧海马体积是(1.95±0.12)cm3,右侧海马体积是(1.97±0.11)cm3,结果表明研究组各项指标均显著大于参照组患者,P<0.05.在观察两组患者的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方面,研究组为(0.19±0.02),参照组为(0.26±0.04),研究组显著的小于参照组,P<0.05.结论:运用头颅核磁共振检查的方式,可以对于脑血管性痴呆、阿尔兹海默病之间的差异性进行准确检查,并且对于临床上诊断脑血管性痴呆疾病效果理想,应用意义巨大.
    • 刘曜源; 黄金
    • 摘要: 目的:探究在脑血管性痴呆患者诊断中予以头颅磁共振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对象取自本院脑血管性痴呆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并选取同期阿尔茨海默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研究时间为2020年5—12月,所有患者均予以头颅磁共振诊断,对比诊断价值.结果:从海马体积上看,实验组左侧海马体积为(2.53±0.12)、右侧海马体积为(2.56±0.11);对照组左侧海马体积为(0.91±0.12)、右侧海马体积为(1.95±0.13),存在明显差异(P<0.05);从两组患者颞叶沟回间距和大脑左右径上看,实验组颞叶沟回间距为(24.84±4.21)mm、大脑左右径为(133.56±6.34)mm、两者比值为(0.184±0.032);对照组颞叶沟回间距为(33.89±4.51)mm、大脑左右径为(131.78±6.81)mm、两者比值为(0.250±0.031),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脑血管性痴呆患者而言,予以头颅磁共振检查能够起到明显的诊断效果,并有效鉴别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且此种方式操作简便,应用质量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钱悠悠
    • 摘要: 目的 探讨胞二磷胆碱、阿司匹林联合银杏叶片对脑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照随机单盲法均分为2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胞二磷胆碱与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胞二磷胆碱、阿司匹林及银杏叶片治疗,均持续治疗3个月.比较2组疗效,治疗前后左、右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治疗前后痴呆修正量表(HD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简明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间左、右侧MCA血流速度及搏动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左、右侧MC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研究组左、右侧MCA搏动指数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研究组左、右侧MCA血流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左、右侧MCA搏动指数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间HDS、ADL、MMSE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DS、ADL、MM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且研究组HDS、ADL、MMSE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胞二磷胆碱、阿司匹林联合银杏叶片可有效治疗脑血管性痴呆,提高脑动脉血流速度,并显著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精神状态.
    • 龙波
    • 摘要: 目的 分析脑血管性痴呆应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50例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50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头颅血管核磁共振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海马体积、颞叶沟回间距、大脑左右径、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及脑梗死发生情况、脑梗死层面直径.结果 研究组患者左侧海马体积为(2.48±0.24)cm3、右侧海马体积为(2.58±0.24)cm3、总海马体积为(5.16±0.35)cm3,对照组患者左侧海马体积为(1.76±0.22)cm3、右侧海马体积为(1.86±0.22)cm3、总海马体积为(3.77±0.34)c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颞叶沟回间距为(23.66±5.32)mm、大脑左右径为(133.63±6.49)mm、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为(0.176±0.047),对照组患者颞叶沟回间距为(32.03±5.63)mm、大脑左右径为(126.46±7.78)mm、颞叶沟回间距与大脑左右径比值为(0.250±0.04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发生脑梗死48例,脑梗死发生率为96.0%,脑梗死层面直径为(0.648±0.037)cm;对照组患者发生脑梗死14例,脑梗死发生率为28.0%,脑梗死层面直径为(0.213±0.048)cm;两组脑梗死发生率及脑梗死层面直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中针对脑血管性痴呆患者应用头颅血管核磁共振诊断价值高,应该给予大力的推广与应用.
    • 刘宁川; 任龙; 陈少贤; 王杜春; 罗才旭; 杨柳
    • 摘要: 目的 探讨头颅磁共振定量分析在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从2015年10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脑血管性痴呆患者中选择48例作为观察组1组,同时选取同期来我院诊治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50例作为观察2组;并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三组研究对象均行头颅磁共振检查,观察并比较三组研究对象的右侧海马体积、左侧海马体积,及大脑左右径、颞叶沟回间距、颞叶沟回间距/大脑左右径比值,据此探讨头颅磁共振定量分析在脑血管性痴呆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的右侧海马体积和左侧海马体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但观察1组患者的大脑左右径,显著大于观察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患者的颞叶沟回间距显著小于观察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1组患者的颞叶沟回间距/大脑左右径比值显著小于观察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颅磁共振定量分析在脑血管性痴呆的诊断中,能够有效提高其临床诊断准确率,从而为临床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参考和指导,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