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胫骨近端

胫骨近端

胫骨近端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296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专利文献120577篇;相关期刊114种,包括实用临床医药杂志、现代诊断与治疗、医学影像学杂志等; 胫骨近端的相关文献由77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宝顺、余家阔、张堃等。

胫骨近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0.15%

专利文献>

论文:120577 占比:99.85%

总计:120756篇

胫骨近端—发文趋势图

胫骨近端

-研究学者

  • 张宝顺
  • 余家阔
  • 张堃
  • 林韬
  • 王东林
  • 雷青
  • 储小兵
  • 刘乐泉
  • 刘峰
  • 刘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树朋; 刘建新
    • 摘要: 患者女,42岁。2019年10月20日主因轻微外伤,致左膝关节酸胀疼痛、活动略受限,当时未引起重视,经对症处理后疼痛明显减轻,但依然酸胀不适,于2019年11月6日来我院就诊。2019年11月6日DR检查:左侧胫骨近端溶骨性病变,稍膨胀,髓内边缘硬化,骨皮质无明显中断,可见多发骨嵴影。2019年11月7日CT检查:左胫骨近端膨胀性骨质破坏区,边缘硬化,骨皮质连续,病变达关节面下,未累及关节。2019年11月8日MRI检查:左胫骨近端混杂异常信号灶。T1WI病变内部、边缘可见条状高信号(其病理基础为泡沫细胞积聚和胆固醇结晶等沉积)。
    • 张文凯; 党晓谦
    • 摘要: 目的基于动物模型观察创伤性膝骨关节炎(OA)和闭合损伤性膝OA中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软骨下骨的影像学结构改变。方法将36只巨型花明兔随机分为空白组、创伤组、闭合损伤组,每组12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分别建立创伤性膝OA(创伤组)和闭合损伤性膝OA(闭合损伤组)动物模型,12周后各组动物行膝关节X线片及MRI检查,并在Micro CT下对其股骨远端、胫骨近端行骨形态结构三维重建和软骨下骨显微结构的测定。结果X线片及MRI检查结果显示:与空白组比较,创伤组X线片示膝关节间隙变窄,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均有明显骨赘形成,MRI示膝关节滑膜增生、韧带及半月板退变、软骨及软骨下骨损伤,呈明显OA改变;闭合损伤组X线片示膝关节间隙尚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有少量的骨赘形成,MRI示膝关节滑膜轻度增生,外侧半月板轻度肥厚,软骨下骨轻度增生,呈轻度OA改变。Micro CT检查:创伤组软骨下骨有骨小梁增宽、致密、排列紊乱等表现,关节内可见骨赘形成,骨体积分数(BVF)、骨小梁厚度(Tb·h)、骨小梁数量(Tb·n)较空白组均明显降低,骨小梁间隙(Tb·Sp)、体积骨密度(vBMD)和组织骨密度(tBMD)较空白组均明显增高;而闭合损伤组骨形态结构和骨显微结构参数较创伤组改变较轻;2组分别与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软骨下骨结构的改变随着OA的形成和发展愈加明显,呈恶性循环,且创伤后形成OA的概率较闭合性损伤更大、更严重,因此,软骨下骨的结构改变对于OA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
    • 康海琼; 周红俊; 刘根林; 卫波; 郑樱; 张缨; 郝春霞; 王一吉; 逯晓蕾; 袁媛; 蒙倩茹
    • 摘要: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患者发病早期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密度变化的规律。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博爱医院住院行康复治疗的脊髓损伤患者9例,测量入院时及入院6个月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全髋和股骨颈骨密度。结果与入院时相比,患者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全髋和股骨颈骨密度在入院6个月后均明显下降(∣Z∣>2.265,P<0.01)。股骨颈的骨密度下降百分数与第2次测量时下肢运动评分呈负相关(r=-0.515,P=0.03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发病一年内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密度明显下降。
    • 戴志兵; 孙亚超; 麦尔旦江·麦合木提; 江仁兵
    • 摘要: 骨肉瘤好发于青少年,随着化疗、影像、外科技术的发展,5年生存率达60%~70%,90%以上患者可行保肢手术,多发生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发生于腓骨远端的骨肉瘤较少见。2019年11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科收治1例腓骨远端骨肉瘤患者,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 陈兆强
    • 摘要: 局灶性纤维软骨发育不良(FFCD)是一种儿童罕见的良性病变,因病变在骨骺-干骺端持续存在,且形成栓系/半骺阻滞效应,导致肢体生长紊乱而出现畸形,常累及胫骨近端、股骨远端,也可见于尺桡骨及肱骨。其发病机制目前尚不能完全确定,一般认为是由于局部异常的纤维性连接阻止了骨膜在正常生长过程中的滑移,导致半侧骨骺被“阻滞”从而引起长骨的成角畸形。也有学者认为与产伤或其他未知的损伤有关。
    • 燕志恒; 马斌; 姚彦武; 张仲康; 李天刚; 王艺璇; 杨琼宇
    • 摘要: 患儿女,6个月,因“左膝关节外翻畸形5个月”入院。出生后42 d新生儿筛查时发现左侧膝关节外翻,单侧发病,未伴其他畸形,无家族发病史;我院髋关节超声检查提示左侧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Ⅱb型);于我院骨科行闭合复位、人字位石膏管型固定保守治疗,左侧髋关节α角逐渐恢复正常,治疗后2个月和3个月时复查膝关节X线检查均提示阴性。患儿6个月复查时发现患侧肢体较右侧明显缩短,膝关节外翻畸形未见好转。X线检查提示:左侧膝关节内外髁关节面与胫骨上端平台移位,腓骨位于胫骨后方偏内侧,膝关节脱位不除外;左膝关节骨化核异常,软骨病变不除外;股骨与胫骨可见“葱皮样”骨膜反应。CT提示:左侧股骨远端骨骺、胫骨近端骨骺处多发钙化;左侧膝关节脱位(图1)。
    • 郭冲; 张佳豪; 李粤源; 贾鑫玮; 张辉; 王茜; 王志强
    • 摘要: 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老年人多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关节间隙变窄等症状,且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1]。胫骨高位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是治疗合并内翻畸形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一项重要保膝手术方式,其主要是通过胫骨近端截骨,把力线从发生炎症和磨损严重的膝关节内侧间室,转移至相对正常的外侧间室,从而减轻内侧间室负荷,减轻关节炎症状,改善关节功能,可推迟或避免行关节置换[2]。
    • 李扬; 吴家文; 陈宏; 林志斌; 林涌生
    • 摘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生活水准的提高,人们的运动需求逐渐提升,随之而来的是运动损伤的增加.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胫骨近端的解剖形态是ACL损伤的相关因素;但是,国内对于此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且对于胫骨近端解剖形态的临床意义仍存在着争议.笔者通过参阅相关文献对胫骨近端的解剖学形态与其临床意义作一综述,以期为胫骨近端的解剖学形态与ACL损伤之间的相关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 高原; 夏铁男; 刘金鑫; 商冠宁
    • 摘要: 背景:胫骨近端肿瘤型假体置换后易出现局部假体外露、感染等并发症。通过转移腓肠肌内侧肌瓣覆盖胫骨假体表面,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但在长节段胫骨近端人工假体置换中单纯应用腓肠肌肌瓣转移覆盖胫骨假体面积有限,需要联合其他修复方式进行重建。目的:观察应用腓肠肌、比目鱼肌肌瓣转移修复胫骨假体置换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于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17例,对所有肿瘤均行瘤段切除,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手术治疗。当胫骨假体长度与腓肠肌肌瓣最大宽度差≤腓肠肌肌瓣最大宽度时,单独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即可重建胫前软组织缺损;当胫骨假体长度与腓肠肌肌瓣最大宽度差大于腓肠肌肌瓣最大宽度时,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联合比目鱼肌肌瓣覆盖胫骨假体。术后定期随访患者,下肢功能通过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评分系统评价。结果与结论:①17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7.5±9.8)个月;②全部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和皮瓣坏死并发症,其中1例骨肉瘤患者行膝关节假体置换后1年因化疗后假体周围感染行截肢治疗,未见肿瘤假体翻修、肿瘤转移及死亡病例;③患者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评分平均24分,其中优10例,良2例,可5例,膝关节屈曲角度为(84.76±12.88)°;④上述数据证实,在行胫骨近端肿瘤型人工假体保肢治疗中,患者可根据胫骨假体长度与腓肠肌肌瓣最大宽度差选择腓肠肌、比目鱼肌肌瓣转移修复软组织缺损,可无张力、充分地覆盖假体表面,有效减少局部并发症。
    • 高原; 夏铁男; 刘金鑫; 商冠宁
    • 摘要: 背景:胫骨近端肿瘤型假体置换后易出现局部假体外露、感染等并发症.通过转移腓肠肌内侧肌瓣覆盖胫骨假体表面,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但在长节段胫骨近端人工假体置换中单纯应用腓肠肌肌瓣转移覆盖胫骨假体面积有限,需要联合其他修复方式进行重建.目的:观察应用腓肠肌、比目鱼肌肌瓣转移修复胫骨假体置换后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于2017年3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胫骨近端恶性骨肿瘤患者17例,对所有肿瘤均行瘤段切除,肿瘤型人工膝关节假体置换手术治疗.当胫骨假体长度与腓肠肌肌瓣最大宽度差≤腓肠肌肌瓣最大宽度时,单独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转移即可重建胫前软组织缺损;当胫骨假体长度与腓肠肌肌瓣最大宽度差大于腓肠肌肌瓣最大宽度时,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联合比目鱼肌肌瓣覆盖胫骨假体.术后定期随访患者,下肢功能通过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评分系统评价.结果 与结论:①17例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7.5±9.8)个月;②全部患者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和皮瓣坏死并发症,其中1例骨肉瘤患者行膝关节假体置换后1年因化疗后假体周围感染行截肢治疗,未见肿瘤假体翻修、肿瘤转移及死亡病例;③患者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评分平均24分,其中优10例,良2例,可5例,膝关节屈曲角度为(84.76±12.88)°;④上述数据证实,在行胫骨近端肿瘤型人工假体保肢治疗中,患者可根据胫骨假体长度与腓肠肌肌瓣最大宽度差选择腓肠肌、比目鱼肌肌瓣转移修复软组织缺损,可无张力、充分地覆盖假体表面,有效减少局部并发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