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创内固定系统

微创内固定系统

微创内固定系统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29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398145篇;相关期刊134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五届COA学术大会、第十一届上海市区县骨科学术交流会、第二届中华骨科杂志论坛等;微创内固定系统的相关文献由77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阳、张堃、张长青等。

微创内固定系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98145 占比:99.99%

总计:4398433篇

微创内固定系统—发文趋势图

微创内固定系统

-研究学者

  • 刘阳
  • 张堃
  • 张长青
  • 曾炳芳
  • 茹江英
  • 刘璠
  • 刘金辉
  • 周伟
  • 庄岩
  • 李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中阳; 焦军浩; 郑少华
    • 摘要: 目的:观察益骨汤联合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治疗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13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66例。对照组给予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益骨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结果:试验组术后7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0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18%,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骨汤联合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减少并发症,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 平志专
    • 摘要: 目的:研究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02-2020.02本院接收的5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方式划分患者组别,包括常规组29例、实验组29例.常规组患者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实验组通过关节镜微创辅助下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研究比较不同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有效率方面,实验组有效率高于常规组,且临床指标更优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平台骨折,能够优化患者临床指标,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谭家帅
    • 摘要: 目的 比较微创钢板接骨术与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8年7月重庆市东南医院收治的股骨远端复杂骨折患者70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组与B组,均为35例. A组患者采用微创钢板接骨术治疗,B组患者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 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均明显比A组患者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B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Evanich评分包括疼痛、稳定性、活动度、肱四头肌力量、减分项目明显比A组患者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复杂骨折的临床效果更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膝关节功能,促进康复.
    • 王亮
    • 摘要: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6年12月~2018年1月5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组。传统开放手术组采取开放性内固定系统,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组实施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分析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相关指标;治疗前后患者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膝关节粘连、骨不连等并发症。结果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组膝关节功能Rasmussen评分、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相关指标、膝关节粘连、骨不连等并发症和传统开放手术组比较有优势,P<0.05。结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实施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系统效果确切,可改善膝关节功能和减少不良情况发生。
    • 张文波; 李亚锋; 王文娟; 付玉敬; 马国驹; 赵合意
    • 摘要: 目的:研究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治疗中微创内固定系统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5月~2020年6月收治的92例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对照组给予患者一般的固定方法,实验组给予患者微创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结果:经对比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评分总优良率为37(80.43%),实验组患者评分总优良率为44(95.65%),实验组患者总优良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复杂性膝关节周围股骨折,能够减少愈合的时间,降低出血量,提高治疗的疗效.
    • 张文波; 李亚锋; 王文娟; 付玉敬; 马国驹; 赵合意
    • 摘要: 目的 微创内固定系统应用于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医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80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治疗组采取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取传统内固定系统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膝功能.结果 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治疗组膝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社会功能、生理功能、活力评分、生活质量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微创内固定系统在复杂性膝关节周围骨折患者治疗中效果好,可以改善患者的膝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 袁军; 崔晓春
    •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内固定系统对股骨远端骨折患者骨性愈合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7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股骨远端骨折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对照组采用动力踝螺钉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指标、膝关节功能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骨性愈合时间、负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膝关节Kolment评分优良率为95.00%(19/20),高于对照组的70.00%(1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创伤较小,可促进骨性愈合及膝关节功能恢复.
    • 杨光
    •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创伤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经不同手术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创伤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16例,采取1:1比例分为对照组58例与试验组58例,其中对照组治疗以微创内固定系统治疗为主,试验组治疗以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髋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结果 试验组骨性愈合时间、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老年创伤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经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可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加快骨性愈合,缩短手术时间,安全性较高,疗效确切.
    • 陈杰; 陆阳; 丁兆伦; 李现龙; 范永前
    • 摘要: 目的 通过比较股骨远端骨折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接骨板的两种复位策略,评价新的复位策略在临床上是否具有可行性. 方法 对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骨科因股骨远端骨折行HSS接骨板内固定治疗的31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男11例,女20例.其中21例患者行先复位骨折端再固定(方法1),男9例,女12例;年龄(73.2±16.2)岁.剩余10例患者行先固定股骨远端再复位(方法2),男2例,女8例;年龄(70.8±20.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侧膝关节改良特种外科医院评分. 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失血量[(593.3±99.1)mL和(494.7 ±94.4) mL]、手术时间[(121.7±8.1) min和(106.4±8.5) mi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0和10%)、膝关节改良特种外科医院评分[(83.8±1.4)分和(84.2±3.1)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未出现骨不连、畸形愈合等. 结论 对于成人股骨远端骨折患者,先固定股骨远端再复位的方法理论上具有复位操作简单的特点,且可以获得与先复位骨折端再固定无差异的手术效果,可以作为临床医生的选择之一.%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feasibility of a new reduction technique by comparing 2 reduction strategie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with less invasive stabilization system (LISS).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on the clinical data of 31 patients with distal femoral fracture who had been treated with LISS at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Huadong Hospital Affiliated to Fudan University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They were 11 males and 21 females.In 21 of them reduction of the fracture ends was conducted before fixation of the distal femur (strategy one),involving 9 males and 12 females with an age of 73.2 ± 16.2 years;in the other 10 of them reduction of the fracture ends was conducted after fixation of the distal femur (strategy two),involving 2 males and 8 females with an age of 70.8 ± 20.4 years.The 2 groups were compared in terms of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operation time,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the modified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HSS) score of the affected knee joint.The enumeration data were compared with Fisher exact test and the measurement data with t-test.Results The 2 groups were compatible due to the in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preoperative general data (P > 0.05).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groups in terms of perioperative blood loss (593.3 ± 99.1 mL versus 494.7 ± 94.4 mL),operation time (121.7 ± 8.1 min versus 106.4 ± 8.5 min),rat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0 versus 10%) and modified HSS score of the affected knee joint (83.8 ± 1.4 versus 84.2 ± 3.1) (P > 0.05).Conclusions The 2 reduction strategies can lead to similar surgical effects in the treatment of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with LISS.Strategy two can be a feasible alternative for surgeons with its theoretical advantage of simplicity.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