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主敬

主敬

主敬的相关文献在1933年到2022年内共计6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哲学、中国文学、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专利文献39484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中国哲学史、伦理学研究、天风等; 主敬的相关文献由67位作者贡献,包括洪明超、范曾、陈清等。

主敬—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39484 占比:99.83%

总计:39551篇

主敬—发文趋势图

主敬

-研究学者

  • 洪明超
  • 范曾
  • 陈清
  • 买向东
  • 任淮南
  • 何仁富
  • 党圣元
  • 刘梦溪
  • 刘继兴
  • 刘雪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阅师如
    • 摘要: 朱熹为了有效防止人心流于私欲,主张“主敬”“穷理”同时并进的道德修养工夫。主敬是内在心性涵养,指的是专一收敛;穷理指的是对事物之理的认识与把握。通过“穷理”“主敬”的修养工夫来提升理想人格,为修齐治平、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 李健芸
    • 摘要: 朱子在"格物致知补传"中提到的"已知之理"一直未获得足够的关注,但它却是理解朱子格物穷理思想的必要一环.已知之理首先是穷理之前的小学之教的内容,但究其实质,它是一种关于"理"的知识."理"在朱子的界定中可以理解为事物依其自身的本然规定而应当遵循的当然之则,而已知之理就是一种对事事物物的当然之则的形式上的理解.但这种知只有在一种自主自觉的心灵状态中才能得到呈现,而这种心灵状态正是经由"主敬"工夫的清理而得到确立的.由此呈现的知识先于具体的穷理活动,并为穷理活动确定方向,即心灵探究以事事物物的当然之则为根本的方向.同时,这种知识根源于心灵自身之理,其为穷理活动确立了根基.当然,作为形式上的知,已知之理需要在具体展开的穷理活动中由具体理解的一事一物的当然之则加以充实,只有在具体的当然之则的知识的充实下,心灵对"理"的理解才是真实而丰富的.对已知之理的阐明表明,朱子的格物思想并非如同一些心学家所批评的那样支离和无头脑.
    • 李丽珠
    • 摘要: 朱熹、张拭推尊周敦颐尤重《太极图》,他们分别著有自己的《太极图说解义》,其思想内涵颇为不同.朱熹注解坚持主静倾向,张栻则警惕主静溺于虚无的危险.对于主静问题追根溯源则可以发现,二人对于太极内涵有不同的理解.朱熹以为太极即理,严格区分作为形上本体的太极与形下发用的阴阳动静.张拭以为太极即性,对太极的理解融贯体与用、动与静.对太极本体的理解与工夫论也是一以贯之的,中和新说后,朱熹开始重新重视静时涵养的工夫,这与其注解《太极图》时的主静倾向相契合.
    • 唐哲嘉
    • 摘要: 通过对比朱熹的"大学"思想,可以发现林兆恩在《大学正义》中对朱熹思想的批判与继承.一方面林兆恩对朱熹所释的"明德"与"格物"有所批判,认为不合于《大学》本义.但另一方面他又受到朱熹"持敬"思想的影响,主张将"格物"与"主敬"相互结合,进一步完善了"主敬存心"的修养方法.总体而言,《大学正义》的诠释在某种程度上可谓是对朱熹思想的扬弃.
    • 胡静
    • 摘要: 北宋自周敦颐之后,程颢和程颐都提倡“主敬”的修养工夫论。“二程”对周敦颐的“主静”修养工夫进行了厘析,提出当以“主敬”来克服“主静”之弊病。两人对“主敬”的关注各有侧重:程颢以“诚”释“敬”,并将“主敬”具体阐述为“识仁”和“定性”两个方面,认为通过“识仁定性”可以达至“和乐”的境界;程颐则用“闲邪”释“敬”,提出了“主一无适”,即坚定心志的修养方式,并兼论敬义夹持方能上达天德。从“主静”到“主敬”这一厘革背后的成因与意义,可以从对入世的倡导、“天理”的挺立、三教消长下的儒学复兴三个方面予以考察。此后,“主敬”修养工夫成为儒家修养工夫论的主流,并在今天依然具有时代价值,成为近年来复兴传统文化的有力论据。
  • 6. 周敦颐与二程思想异同辨析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周建刚
    • 摘要: 二程早年从学周敦颐, 遂尽弃功利俗学而有求道之志.二程学成之后, 对周敦颐的思想既有继承, 亦有损益, 并独立发展成为理学中的"洛学"一支.二程之中, 程颐在早年所作的《颜子所好何学论》中, 透露出周敦颐的影响, 后期则"兼承安定 (胡瑗) 之学"而与周敦颐有所距离.程颢深刻领悟了"孔颜之乐"的内涵, 与周敦颐在生活气象、学术思想方面更为接近, 是濂溪理学的主要继承者.与周敦颐之学相比, 二程的"洛学"在形上学、修养论等一些重大问题上均有所突破.在形上学方面, 周敦颐以"太极"为核心, 二程则避"太极"不谈而特重"天理", 这是因为, "太极"说源出于汉唐儒家的宇宙元气论, 而二程的"天理"说则体现了宋代理学独立形成的纯粹本体论思想.在修养论方面, 周敦颐"主静"而二程"主敬", 这反映出二者对"天地之心"的不同理解, 以及周敦颐与二程在易学思想上新旧体系的不同.二程洛学的转向, 是宋代理学独立于汉唐儒学的标志, 反映了理学发展的最新动向.
    • 文碧方; 洪明超
    • 摘要: 张栻原本继承胡宏之学,但在与朱子交往的过程中,其思想特别是工夫论发生了多次变化.学界一般将其工夫论分为早晚两期,但考察其晚年更订的《孟子说》的部分内容以及《论语解》,会发现南轩在去世前还有一次较为隐秘的转变.因此其工夫论实际上应该分为三期:早期继承胡宏之学,主张"先察识后涵养";中期为"存养体察,固当并进"而"存养是本";晚期则为"主敬"的抬升与"察识"的隐没.
  • 9. 王阳明对“静”与“敬”的认识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田晓膺
    • 摘要: 静与敬是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要的范畴,它们构成不同的人生修养方式,中国古代典籍很早就有对它们的论述,佛家对静的修养方式推崇备至,后来宋明理学对二者各有不同程度的重视,王阳明重视静的方式,但更强调敬的重要,因为单纯求静,则会远离静,主要地要从敬入手,才是正确的修道之方.
    • 洪明超
    • 摘要: 先秦儒家思想中的"敬"是一种"对象性"的工夫,其活动指向特定的对象.二程特别是程颐自觉地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创新,程颐将"敬"理解为一种"非对象性"的工夫,这种活动不指向任何对象,因此也不受到外在对象的制约.由此,人即便不与外物相接时,也能够"主敬","敬"成为一种具有独立意义的修身工夫.这种"非对象性"的敬甚至被视为具体情境中的恭敬之心之所以产生的根源.而"敬"的具体内涵乃是"主一",即一种内心醒觉、专注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不指向任何对象,所以能够克服思虑纷扰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否定对象,不逃避外物,所以能够引发道德实践.而"主一"所达到的"一"其实正是"未发"的状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