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肝细胞癌(HCC)

肝细胞癌(HCC)

肝细胞癌(HCC)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外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13340篇;相关期刊35种,包括现代商贸工业、生命科学研究、应用预防医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中医肿瘤学术研讨会等;肝细胞癌(HCC)的相关文献由311位作者贡献,包括安妮塔·维贝、安德烈·马尔、延斯·弗里切等。

肝细胞癌(HCC)—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3340 占比:99.93%

总计:113420篇

肝细胞癌(HCC)—发文趋势图

肝细胞癌(HCC)

-研究学者

  • 安妮塔·维贝
  • 安德烈·马尔
  • 延斯·弗里切
  • 张兆恬
  • 托尼·温斯切尼克
  • 范上达
  • 菲利普斯·穆勒
  • 萨拉·库彻尔
  • 秦叔逵
  • 何颂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晓辉; 吴淼; 陈宇驰; 钟凯; 樊丹
    • 摘要: 目的:分析增强多层螺旋CT(MSCT)影像学征象联合判断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的价值。方法:选取因肝细胞癌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256例患者术前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根据病理检查结果的MVI情况将其分为MVI组(111例)和非MVI组(145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S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中性粒细胞(NE)、血小板(PLT)、红细胞(RBC)、碱性磷酸酶(AL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甲胎蛋白(AFP)和糖类抗原199(CA199)水平及MSCT相关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MVI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MSCT诊断MVI的价值。结果:MVI组患者NE、PLT、RBC、ALP、AST、GGT及CA199水平均高于非MVI组,AFP水平明显低于非MV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0,t=2.748,t=5.239,t=2.217,t=2.110,t=2.460,t=5.697,t=9.764;P<0.05)。两组患者肿瘤边缘、瘤内动脉、晕环、包膜、坏死及卫星结节等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36,χ^(2)=54.882,χ^(2)=18.083,χ^(2)=26.725,χ^(2)=14.139,χ^(2)=7.685;P<0.05);MVI组患者肿瘤直径、体积、门静脉期CT值及延迟期CT值水平明显高于非MV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85,t=3.928,t=6.180,t=5.884;P<0.05),动脉期CT水平明显低于非MV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肿瘤坏死、包膜、瘤内动脉、晕环、卫星结节及边缘情况是预测MVI的独立危险因素(OR=1.495,OR=0.429,OR=3.641,OR=0.337,OR=1.886,OR=2.214;P<0.05)。以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MSCT诊断MVI的灵敏度为91.30%,特异度为95.74%,准确率为93.75%。结论:MSCT可通过肿瘤坏死、包膜、瘤内动脉、晕环、卫星结节及边缘等联合判断HCC患者MVI情况,MSCT诊断MVI具有一定价值。
    • 肖轶卉; 樊安方; 王道远; 张浩睿; 任凯群
    • 摘要: 为了探讨KCTD10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中的临床意义,本研究使用UALCAN数据库及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 IHC)等方法分析KCTD10在正常组织和肝癌细胞系以及临床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并通过3,5-二乙酯基-1,4-二氢三甲基吡啶(3,5-diethoxycarbonyl-1,4-dihydrocollidine,DDC)饮食诱导法建立小鼠肝损伤模型,对比研究KCTD10的表达变化。结果发现,相对于癌旁组织, KCTD10在HCC组织中的表达较高,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且在HCC组织细胞质中表达增强,在细胞核中的表达相对降低。在肝癌细胞系Hep3B、Huh7和MHCC97H中, KCTD10的m RNA和蛋白质水平较高,且在高转移肝癌细胞株MHCC97H细胞质中最高。DDC处理后,肝细胞损伤导致KCTD10在肝细胞核中表达降低。上述结果表明, KCTD10的表达与HCC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 KCTD10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和部位的改变可为肝癌早期临床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 陈凡; 陈春; 刘颖; 邹文娟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参数联合声触诊组织量化(VTQ)技术在鉴别肝细胞癌(HCC)及肝血管瘤(HH)中的价值。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86例经病理结果证实为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根据病理分型将其分为HCC组(45例)和HH组(41例)。两组患者均进行CEUS和VTQ检查,对患者CEUS不同病理参数的始增时间、始增强度、达峰时间和达峰强度,以及VTQ相关参数的病灶剪切波速度(SWV)值、背景SWV值变化进行分析;分析CEUS、VTQ以及联合检测HCC和HH的诊断效能。结果:HCC组患者CEUS的始增时间及达峰时间明显低于H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76,t=8.500;P<0.05)。HCC组患者病灶SWV值及背景SWV值明显高于H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83,t=7.007;P<0.05)。HH组中CEUS联合VTQ检测出2例HCC,其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65%和97.50%;CEUS诊断分别为86.67%和85.37%;VTQ诊断分别为86.96%和87.50%。结论:CEUS联合VTQ技术鉴别HCC及HH中可提高诊断灵敏度,两种检测方法互补性强,可提高鉴别病变组织的准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王博妍; 曾昭冲; 张建英
    • 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和剂量学参数与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低分割螺旋断层放射治疗(helical tomotherapy,HT)后是否发生放射性肝病(radiation-induced liver disease,RILD)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放疗科接受HT治疗的40例HCC患者.收集入组患者的临床信息和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DVH)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患者放疗前后的肝脏功能情况,利用Logistic模型分析与RILD有关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获取最佳界值.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40例HCC患者中,男性38例(95.0%),女性2例(5.0%),中位年龄52岁(22~86岁).临床分期Ⅰ期8例(20.0%),Ⅱ期8例(20.0%),Ⅲ期13例(32.5%),Ⅳ期11例(27.5%).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均为A.HT的中位总剂量为53.8 Gy(28.6~63.0 Gy).发生非典型RILD的患者为8例(20.0%),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正常肝平均剂量(mean dose to normal liver,MDTNL)可能是非典型RILD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41,95%CI:1.023~3.679,P=0.042).其ROC曲线的最佳界值为21.06 Gy(敏感度:100%,特异度:84.4%).结论 MDTNL与HCC患者接受低分割HT后是否发生非典型RILD具有相关性,可能是预测因素,MDTNL<21.06 Gy对于评价放疗计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钟青玉; 兰琦玉; 樊丽丽; 金曜
    • 摘要: 目的:分析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局灶性结节样增生(FNH)及肝细胞癌(HCC)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76例疑似HCC患者纳入HCC组,49例疑似FNH患者纳入FNH组,所有患者经超声造影检查及病理检查,记录并比较超声造影检查中患者的血流灌注参数,计算增强时间及增强斜率,比较两组患者超声造影检查及手术病理结果,分析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FNH及HCC的临床价值.结果:HCC组患者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及增强斜率明显低于FNH组,增强时间明显高于FN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028,t=8.369,t=7.642,t=8.861;P<0.01);两组患者峰值强度(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NH组患者经病理分析,其中41例患者为FNH阳性,8例患者为FNH阴性,超声造影诊断FNH的符合率为85.71%,灵敏度为90.24%,特异度为62.50%.HCC组患者经病理分析,其中65例患者为HCC阳性,11例患者为HCC阴性,超声造影诊断HCC的符合率为92.11%,灵敏度为93.85%,特异度为81.82%.结论:超声造影在HCC及FNH中诊断鉴别的血管参数区别较为明显,且超声造影在诊断HCC及FNH中的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较高,可应用于疾病筛选和高危人群的确定,在临床和疾病预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周明青; 彭琪瑶; 左珊如; 李学广; 周军华; 贺权源
    • 摘要: ZBTB40(zinc finger and BTB domain containing 40)是ZBTB转录因子家族中的成员,其在高等动物中的组织表达情况和分子功能尚不清楚.为初步探讨ZBTB40基因的表达和生理功能,本研究系统检测了其在8种人类细胞系和9种小鼠组织中的mRNA及蛋白质相对丰度.结果显示,ZBTB40在大多数(6/8)人类细胞系和3种小鼠组织(肝脏、胸骨及睾丸)中有表达,且在小鼠肝脏中的丰度显著高于其他组织,提示其与肝脏生理功能相关.为验证此假设,进一步检测了ZBTB40在5对人肝细胞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ZBTB40在肝癌细胞的细胞核中高表达,在癌基质中表达量很低.生存分析显示,ZBTB40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肝癌病人的生存时间显著负相关,提示其可能为肝癌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此外,本研究还构建了ZBTB40基因慢病毒表达质粒,将其感染U2OS细胞后获得了人ZBTB40稳定表达的细胞株,为后续分子机制及功能研究打下了基础.
    • 寻琛; 潘垚天; 秦叔逵; 程颖; 顾康生; 吴穷; 白玉贤; 章龙珍; 徐建明; 石建华
    • 摘要: 目的 探索新药螺旋藻肽聚糖复合物胶囊(K?001)在晚期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阳性对照、全国多中心的Ⅱ期临床研究.自2012年9月至2016年3月,共入组100例晚期HCC患者,随机分为K?001组(试验组)和肝复乐胶囊组(对照组).采用RECIST 1.1版标准评价客观疗效;NCI CTC 4.0版标准评价不良事件.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分别为1.48个月和1.41个月(P=0.946),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5.17个月和4.57个月(P=0.37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无高危因素亚组分析显示,K?001有延长生存的趋势(7.0个月vs.4.67个月,P=0.447;9.10个月vs.4.67个月,P=0.675).K?001治疗后血红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以上指标与死亡风险呈负相关;碱性磷酸酶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且与死亡风险呈正相关."无门脉侵犯"亚组中,K?001组治疗后疼痛轻于对照组(P=0.002).K?001安全性良好,无与药物肯定或可能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K?001治疗国人晚期HCC的疗效与肝复乐胶囊相似,分层分析显示,在部分亚组有生存获益的趋势和减轻癌痛的作用;同时,安全性良好,值得在特定人群扩大样本量进一步临床探索.
    • 王鹏飞; 刘玲珑; 宋伟; 姚清媚; 周素芳; 黄元姣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人群血清中GP73水平及分析GP73和AFP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细胞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119例原发性肝癌患者、50例肝硬化患者、114例慢性乙肝患者、6例慢性乙肝携带者及139例健康人血清,采用ELISA的方法对每个样本中GP73含量进行检测,结合各项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清GP73水平在健康人群中呈正态分布,而且在男性与女性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HCC组血清中GP73水平发现,男性患者高于女性患者(P=0.013),伴有肝硬化的患者高于无肝硬化的患者(P=0.002),肿瘤直径>3cm的患者高于肿瘤直径≤3cm的患者(P=0.041),而GP73水平与HCC患者的年龄、AFP、ALT、AST、巴塞罗那(BCLC)分级、是否HBV感染、肿瘤数目无显著相关性。血清中GP73检测的阳性临界值为61.93ng/mL。根据这一临界值得出,GP73诊断HCC患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58.82%和98.56%。GP73阳性率较高的是肝硬化患者组(86%)和慢性乙肝患者组(76.32%),HCC组的阳性率为58.82%,健康人群的GP73阳性率为1.44%,慢性乙肝携带者中未检出阳性样本。结合临床数据,GP73联合AFP检测的阳性率为82.35%。结论GP73在HCC患者血清中表达较高,将其作为一种肝癌血清标志物具有很好的研究价值;血清中GP73联合AFP检测的方法可有效提高对HCC的诊断率,从而避免漏诊现象的发生,对HCC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