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肘内翻

肘内翻

肘内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91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儿科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65篇、会议论文7篇、专利文献19篇;相关期刊200种,包括中国骨伤、临床骨科杂志、实用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2012年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四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七届COA国际学术大会、2009年中华创伤骨科杂志学术年会等;肘内翻的相关文献由951位作者贡献,包括叶丙霖、李盛华、王建伟等。

肘内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65 占比:93.35%

会议论文>

论文:7 占比:1.79%

专利文献>

论文:19 占比:4.86%

总计:391篇

肘内翻—发文趋势图

肘内翻

-研究学者

  • 叶丙霖
  • 李盛华
  • 王建伟
  • 王想福
  • 周英
  • 廖家新
  • 李伟强
  • 王善付
  • 郭跃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徐云峰; 张骥; 徐刚; 宋猛; 杨征; 吕学敏; 尤海峰; 闫桂森
    • 摘要: 目的 探讨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2020年3月至2021年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采用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肘内翻畸形15例;男11例,女4例;年龄为4.03~10.01(6.26±1.96)岁。术前内翻畸形8.45°~40.28°(19.27°±7.66°)。术前测量双侧提携角,计算所需矫正角度,在PACS系统上进行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截骨设计。患儿均行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和术后石膏外固定。结果 手术时间为55~90(69.1±12.1)min。术中即刻提携角为14.63°~20.51°(16.59°±1.97°)。15例患者均获得6~20(10.1±3.4)个月随访。截骨处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8(6.7±0.5)周。末次随访时提携角为14.36°~20.06°(16.53°±1.81°)。末次随访Mayo肘关节功能评估手术疗效优良率为93.33%。结论 肱骨远端等腰三角形截骨矫形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是矫正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一种简易、实用、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崔留超; 田林; 谭玉忠
    • 摘要: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截骨联合外固定支架辅助复位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的临床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5月采用肘关节外侧小切口,肱骨髁上楔形截骨联合外固定支架骨钉作为操作杆进行复位固定,治疗20例儿童肘内翻的临床资料。术后均采用肘关节功能位石膏托固定,4周后拆除石膏进行功能训练。结果所有患儿术后随访2~3年,截骨部位均于术后6~8周骨性愈合,术后2~3个月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恢复正常。术后提携角由术前平均内翻30°恢复至术后平均外翻10°,肘内翻畸形无复发。结论肱骨髁上楔形截骨术后,在截骨平面的远近端采用外固定支架的骨钉作为操作杆进行复位固定,治疗儿童肘内翻,具有切口小、操作简单、截骨角度准确、复位简单等优点,同时可一次性矫正尺偏、过伸、旋转畸形,固定牢固。该手术方法可以实现患儿早期的肘关节功能训练,加快关节活动度的恢复。
    • 于杰; 左坦坦; 冯帅; 赵甲军; 周雯
    • 摘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数字化导航模板治疗儿童肘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我们共收治15例单侧肘内翻畸形患儿,左侧7例,右侧8例.通过逆向工程技术和3D打印技术,所有患儿术中均采用个性化数字化导航模板进行辅助截骨.术后随访根据Bellemore功能评定标准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定,比较术后患侧、健侧提携角和肘关节最大屈伸角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为28 ~ 52个月,平均39个月.15例患儿均在术后6~8周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出现血管神经损伤或外侧髁骨性隆起等并发症.术后患肢提携角为2°~9°,平均(6.4±2.1)°;健侧提携角0°~8°,平均(5.8±1.9)°;两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末次随访时患肢肘关节活动度最大伸直角度为-8°~11°,平均(1.7±0.5)°;最大屈曲角度为127°~ 138°,平均(133.7±2.3)°;两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Bellemore功能评定标准:优13例,良1例,可1例.结论 3D打印数字化导航模板手术操作精准,创伤小,并发症少,可以为儿童肘内翻畸形精准截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 朱嘉文; 谭为; 杨洋; 黄文华
    • 摘要: 目的 总结数字化设计导航模板在儿童肘内翻矫形截骨术中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PubMed、EMBASE数据库上进行文献检索,分别以"3D打印""导航模板""数字化""三维重建""矫形""肘内翻"和"3D printing""navigational template""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orthopedics""cubitus varus"为中英文关键词,检索2010年1月—2020年4月有关数字化设计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肘内翻矫形截骨术的中英文文献.从数字化设计导航模板在儿童肘内翻的畸形评估、术前模拟、导航模板设计、术后效果、应用优势与局限性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最终纳入35篇文献(英文27篇,中文8篇).相比传统手术,数字化设计导航模板应用于儿童肘内翻截骨,术前矫形能准确地进行肘部畸形三维评估,使得术中操作与术前模拟一致,可实现个性化矫形,截骨精准、创伤小,但手术成本较高.结论 数字化设计导航模板辅助儿童肘内翻截骨矫形具有较好的手术效果和应用前景.
    • 宁金波; 姚明木
    • 摘要: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小儿后天性肘内翻畸形截骨矫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8月由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6例肘内翻畸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截骨矫形手术治疗.其中男童10例,女童6例,平均年龄7.7岁.术前根据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行肘关节CT扫描,建立数字模型,按照1:1等比例打印3D实体模型,在模型上设计截骨平面,术中参照3D模型实施截骨矫形.手术后6个月复查,采用HSS肘关节评分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拍摄肘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肘关节提携角、肱骨前倾角和鲍曼角,并与术前设计进行比较,评价矫形效果是否符合预期.结果 16例患者均在全麻下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均获随访,所有患者获骨性愈合,肘内翻畸形获得矫正,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区感染、克氏针移位等并发症发生.3D模型模拟手术效果:提携角范围为9°~19°,平均(13.57±2.62)°;手术后6个月X线片结果:提携角范围为9°~19°,平均(14.34±3.28)°,前倾角范围为24°~51°,平均为(40.08±7.44)°,鲍曼角范围为55°~76°,平均为(67.54±6.10)°.3D模拟手术与实际手术后提携角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P=0.1).术后6个月随访时肘关节功能评定:优10例,良0例,一般5例,差1例.肘关节功能评分:69~100分,平均(89.00±11.62)分;与术前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3,P=0.32).结论 在小儿肘关节畸形截骨矫形术中运用3D打印技术,有助于评估畸形形态和精确设计截骨角度,截骨矫形效果符合预期.
    • 董海亮; 明新武; 明新月; 申守仁
    • 摘要: 目的 探讨肱骨髁上骨折(SHF)患儿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发生肘内翻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9年6月-2020年6月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并发肘内翻的50例SHF患儿临床资料,设为发生组;另收集同期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未发生肘内翻的50例SHF患儿临床资料,设为未发生组.收集患儿基线资料,随访1个月,分析SHF患儿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发生肘内翻的影响因素.结果 发生组尺偏型移位、发生旋转移位、合并骨骺损伤占比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其他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尺偏型移位、发生旋转移位、合并骨骺损伤均可能是SHF患儿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并发肘内翻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 尺偏型移位、发生旋转移位、合并骨骺损伤的SHF患儿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并发肘内翻的风险较高,可针对性进行处理,以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
    • 严辉; 唐娟; 黄埔
    •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后发生肘内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治疗后是否发生肘内翻分为肘内翻组(28例)和非肘内翻组(112例)。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伤后至手法复位时间、移位方向、是否折端发生旋转移位、是否发生肱骨远端尺侧骨骺损伤、固定位置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中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肘内翻组伤后至手法复位时间>8 h、伸直尺偏型、折端发生旋转移位、发生肱骨远端尺侧骨骺损伤的患儿占比均高于非肘内翻组(均P8 h、伸直尺偏型、折端发生旋转移位、发生肱骨远端尺侧骨骺损伤均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后发生肘内翻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87、8.793、4.162、7.360,均P8 h、伸直尺偏型、折端发生发生旋转移位、肱骨远端尺侧骨骺损伤,临床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患儿进行针对性治疗或干预,以降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保守治疗后发生肘内翻的风险。
    • 董海亮; 明新武; 明新月; 申守仁
    • 摘要: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骨折(SHF)患儿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发生肘内翻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9年6月-2020年6月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并发肘内翻的50例SHF患儿临床资料,设为发生组;另收集同期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未发生肘内翻的50例SHF患儿临床资料,设为未发生组。收集患儿基线资料,随访1个月,分析SHF患儿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发生肘内翻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组尺偏型移位、发生旋转移位、合并骨骺损伤占比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尺偏型移位、发生旋转移位、合并骨骺损伤均可能是SHF患儿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并发肘内翻的影响因素(OR>1,P<0.05)。结论尺偏型移位、发生旋转移位、合并骨骺损伤的SHF患儿行手法复位石膏固定后并发肘内翻的风险较高,可针对性进行处理,以降低肘内翻的发生率。
    • 严辉; 唐娟; 黄埔
    • 摘要: 目的 分析影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后发生肘内翻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40例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治疗后是否发生肘内翻分为肘内翻组(28例)和非肘内翻组(112例).将两组患儿性别、年龄、伤后至手法复位时间、移位方向、是否折端发生旋转移位、是否发生肱骨远端尺侧骨骺损伤、固定位置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将单因素中有差异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肘内翻组伤后至手法复位时间>8 h、伸直尺偏型、折端发生旋转移位、发生肱骨远端尺侧骨骺损伤的患儿占比均高于非肘内翻组(均P8 h、伸直尺偏型、折端发生旋转移位、发生肱骨远端尺侧骨骺损伤均为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保守治疗后发生肘内翻的独立危险因素(OR=3.387、8.793、4.162、7.360,均P8 h、伸直尺偏型、折端发生发生旋转移位、肱骨远端尺侧骨骺损伤,临床可据此对有以上特征的患儿进行针对性治疗或干预,以降低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保守治疗后发生肘内翻的风险.
    • 张茜; 王亚茹; 焦浩杰
    •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肽骨髁上骨折经保守治疗后肘内翻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保守治疗的98例儿童肱骨憬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几均采用保守复位治疗,出院后进行1年的预后情况随访调查,所有患儿于最后一次随访时对双侧肘关节进行X线检查,记录患侧提携角,记录患者肘内翻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儿童肽骨髁上骨折经保守治疗后肘内翻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经保守后治疗后共有34例患儿出现肘内翻情况,肘内翻发生率为34.69%;受伤至复位时间、旋转移位、骨骺受损以及移位方向不同是影响肱骨髁上骨折患儿经保守治疗后肘内翻发生的因素(P8小时、旋转移位、桡尺偏型移位、骨骺受损是影响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保守治疗后肘内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受伤至复位时间、旋转移位、桡尺偏型移位、骨骺受损是导致儿童胶骨髁上骨折经保守治疗后肘内翻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故骨折发生后需进行全面检查明确患儿具体受伤情况,及时选取合理的治疗措施以降低肘内翻发生率,改善患儿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