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神经痛
肋间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外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4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78842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健康生活、双足与保健、中国社区医师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2004年全国腧穴应用与研究学术大会暨针灸教育学术研讨会、第三届全国基层中医药学术交流会等;肋间神经痛的相关文献由441位作者贡献,包括席永强、不公告发明人、冯霞等。
肋间神经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8842篇
占比:99.68%
总计:79092篇
肋间神经痛
-研究学者
- 席永强
- 不公告发明人
- 冯霞
- 凌志贤
- 刘光海
- 喻先荣
- 孙元萍
- 孙建琴
- 宗敏
- 昝志
- 李伟
- 李戎
- 李新军
- 杨明
- 杨钊
- 梁梅荣
- 洪海洲
- 王继荣
- 王芬
- 王静
- 范小琴
- 郑龙
- 丁厚第
- 万雪梅
- 上官柱
- 乔孟晗
- 于得水
- 于承海
- 于淑梅
- 井国庆
- 仇发美
- 付小红
- 付庆会
- 任兰
- 任广军
- 何亮亮
- 何新林
- 何维兰
- 余定庸
- 余春生
- 侯丽淳
- 侯露
- 俞杰
- 候福田
- 关凤贤
- 关雪莲
- 冯宝龄
- 冯淩
- 冯美文
- 冯静
-
-
马希林;
马云;
钟元高;
周加海;
郑磊
-
-
摘要:
目的:观察何氏风湿痹痛膏配合甲钴胺片治疗骨质疏松胸椎骨折伴肋间神经痛临床疗效。方法:100例分为左肋观察组和右肋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均口服甲钴胺片,并背部骨折区加用何氏风湿痹痛膏外贴,观察组用风湿痹痛膏外贴左肋部疼痛处,对照组(右肋)不做其它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疼痛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何氏风湿痹痛膏配合甲钴胺片治疗骨质疏松胸椎骨折伴肋间神经痛疗效较好。
-
-
魏国芳
-
-
摘要:
一贯煎出自《柳州医话》,是清·魏之秀的名方,也有说出自《续名医类案》。该方由北沙参、麦冬、当归、生地黄、枸杞子、川楝子等组成,功效为滋阴疏肝,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症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并治疝气瘕聚。笔者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慢性肝炎、慢性胃炎、胃溃疡、肋间神经痛等辨证为肝肾阴虚的疾病,还用于绝经前后诸证、放疗后阴道干涩、干燥综合征等,也获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
-
许丽娟
-
-
摘要:
目的:探讨蒙医药治疗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肋间神经痛患者98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蒙医针刺结合蒙药治疗,选用蒙药额尔敦乌日乐、嘎古拉-4汤、黑苏嘎-25、扎冲-13味丸、阿嘎如-35、琪孙黑木日-8、古日古木-13、那仁满都拉、通拉嘎-5、匝迪-5、萨仁嘎如迪、党参-18味丸等辨证施治。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96%,48/49)明显优于对照组(83.67%,41/49)(P<0.05)。结论:蒙医针刺结合蒙药治疗肋间神经痛疗效显著,疗程短,值得推广应用。
-
-
王东
-
-
摘要:
肋间神经痛是由肋间神经炎引起,与感染、受寒等有关,如带状疱疹引起的肋间神经痛等。肋间神经痛的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灼痛,有沿肋间神经放射的特点,咳嗽、深呼吸或者打喷嚏会使疼痛加剧。
-
-
李庆
-
-
摘要:
现代医学认为,肋间神经痛是由于损伤或其他疾病,导致肋间神经支配区域出现疼痛,以及胸壁活动受限的症状。由于肋骨部肌肉组织较少,以及呼吸时胸廓的不断活动,损伤后导致的肋间神经疼痛常常缓解较慢。同时,带状疱疹、肝病、心脏疾患等也可产生类似症状,临床上需要谨慎鉴别。
-
-
刘涛;
王竹青;
岳琨;
马海强;
齐艳秋;
张力;
谭磊
-
-
摘要:
目的 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纳入我院42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将术前仰卧位疼痛未缓解的患者纳入NR组(7例),将术前仰卧位疼痛缓解的患者纳入R组(35例).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6个月、12个月疼痛缓解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患者背部疼痛、肋间神经痛情况.结果 NR组术后1例肋间神经痛缓解,6例未缓解,有效率为14.3%;R组术后34例肋间神经痛缓解良好,1例未缓解,有效率为9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随访过程中,R组肋间神经痛及背部疼痛缓解良好,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胸椎压缩骨折伴肋间神经痛,术前仰卧位疼痛不缓解者,术后肋间神经痛多无法缓解,术前仰卧位疼痛缓解者,术后肋间神经痛多能缓解,椎间孔形态改变可能是疼痛相关因素.
-
-
董攀;
许元智;
尹帅;
李金彪
-
-
摘要:
目的 探讨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以提高GCT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术前曾误诊的8例GCT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8例中因右侧髋部疼痛,行走困难入院2例;因左侧和右侧胫骨上段疼痛入院2例;因背部疼痛,且疼痛向右胸肋放射,夜间加重入院2例;因胸前肿物逐渐增大伴疼痛入院1例,因右膝关节不适和疼痛入院1例.误诊为骨囊肿、非骨化性纤维瘤和肋间神经痛各2例,胸锁关节结核和软骨母细胞瘤各1例.误诊时间2~9(8.02±0.14)d.8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皆证实为GCT,均病情好转后出院.随访1年,8例均未复发.结论 GCT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易致误诊. 临床医生应加强对其认识,仔细问诊及查体,并要拓宽诊断思维,遇及类似本文临床表现不典型的GCT患者要进一步完善CT和MRI检查,以减少或避免GCT误诊误治.
-
-
徐天宇;
杜元灏
-
-
摘要:
肋间神经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多以对症止痛治疗为主,但病情易反复,且不良反应较大,而针灸在本病的治疗上取得了较显著的临床疗效.归纳总结近年来针刺治疗肋间神经痛的文献,同时分析所发现的共性问题并提出展望,以期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
-
刘娜
-
-
摘要:
疼痛一直是困扰很多外科术后患者的问题,尤其胸外科如肺癌、食管癌手术,疼起来真不是矫情。有过带状疱疹史的朋友们可能知道,肋间神经痛是很难忍受的。由于肋间神经丰富,手术切口的损伤以及引流管路的刺激,是导致胸外科患者术后疼痛及麻木的主要原因。疼痛一方面是机体面临刺激或疾病的信号。
-
-
王圣轩;
吴建军;
梁珪清
-
-
摘要: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63例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接受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将手术治疗前仰卧位疼痛未缓解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12),将手术治疗前仰卧位疼痛缓解的患者纳入观察组(n=51).比较两组疼痛缓解度、日常生活障碍评分(ODI)评分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肋间神经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椎压缩骨折合并肋间神经痛的疗效确切,术前仰卧位疼痛是否缓解是影响术后疼痛改善的重要因素,椎间孔形态改变可能是导致疼痛发生的主要原因.
-
-
谢瑞峰
- 《2004年全国腧穴应用与研究学术大会暨针灸教育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肋间神经痛在胸痛中常见.本病大多数由于病毒感染,毒素及机械损伤等原因所致.疼痛部位多局限于病变肋间神经分布范围,呈陈发性刺痛,烧灼痛,甚至刀割样痛.体格检查时,沿肋骨下缘肋间神经部位可有压痛,以背椎旁腋中线及胸骨旁较显著,各种镇静剂,解热镇痛剂对本病疗效不理想,笔者在临床上单用丘墟穴,以针刺为主,止痛效果较好,且方法简便.
-
-
-
-
-
谢剑菲;
聂太桧
- 《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疼痛是临床中的一个常见症状,见于多种疾病,其表现为病情急,疼痛甚,患者痛苦.祖国医学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而确立病名,如头痛、胸痛、胁痛、腹痛、无名肿痛等.在辨证论治中又根据疼痛性质分寒、热、虚、实四端,或因血瘀、血虚、痰瘀、积滞而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之痛症.故前贤有"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之说.就现代医学而言,疼痛多为炎症性,赘生物,增生性压迫,或局部痉挛等原因引起.我们从事临床三十余年,根据"通则不痛、荣则不通"之理论,治疗部分痛症患者收到满意的疗效.归纳之有寒凝者温之以通;热者清之以通;瘀阻者化之以通;壅滞者下之以通;湿阻者利之以通;筋急者柔之以通.现分述临床运用。
-
-
谢剑菲;
聂太桧
- 《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疼痛是临床中的一个常见症状,见于多种疾病,其表现为病情急,疼痛甚,患者痛苦.祖国医学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而确立病名,如头痛、胸痛、胁痛、腹痛、无名肿痛等.在辨证论治中又根据疼痛性质分寒、热、虚、实四端,或因血瘀、血虚、痰瘀、积滞而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之痛症.故前贤有"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之说.就现代医学而言,疼痛多为炎症性,赘生物,增生性压迫,或局部痉挛等原因引起.我们从事临床三十余年,根据"通则不痛、荣则不通"之理论,治疗部分痛症患者收到满意的疗效.归纳之有寒凝者温之以通;热者清之以通;瘀阻者化之以通;壅滞者下之以通;湿阻者利之以通;筋急者柔之以通.现分述临床运用。
-
-
谢剑菲;
聂太桧
- 《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疼痛是临床中的一个常见症状,见于多种疾病,其表现为病情急,疼痛甚,患者痛苦.祖国医学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而确立病名,如头痛、胸痛、胁痛、腹痛、无名肿痛等.在辨证论治中又根据疼痛性质分寒、热、虚、实四端,或因血瘀、血虚、痰瘀、积滞而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之痛症.故前贤有"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之说.就现代医学而言,疼痛多为炎症性,赘生物,增生性压迫,或局部痉挛等原因引起.我们从事临床三十余年,根据"通则不痛、荣则不通"之理论,治疗部分痛症患者收到满意的疗效.归纳之有寒凝者温之以通;热者清之以通;瘀阻者化之以通;壅滞者下之以通;湿阻者利之以通;筋急者柔之以通.现分述临床运用。
-
-
谢剑菲;
聂太桧
- 《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疼痛是临床中的一个常见症状,见于多种疾病,其表现为病情急,疼痛甚,患者痛苦.祖国医学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而确立病名,如头痛、胸痛、胁痛、腹痛、无名肿痛等.在辨证论治中又根据疼痛性质分寒、热、虚、实四端,或因血瘀、血虚、痰瘀、积滞而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之痛症.故前贤有"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之说.就现代医学而言,疼痛多为炎症性,赘生物,增生性压迫,或局部痉挛等原因引起.我们从事临床三十余年,根据"通则不痛、荣则不通"之理论,治疗部分痛症患者收到满意的疗效.归纳之有寒凝者温之以通;热者清之以通;瘀阻者化之以通;壅滞者下之以通;湿阻者利之以通;筋急者柔之以通.现分述临床运用。
-
-
谢剑菲;
聂太桧
- 《江西省第三次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术交流会》
| 2006年
-
摘要:
疼痛是临床中的一个常见症状,见于多种疾病,其表现为病情急,疼痛甚,患者痛苦.祖国医学根据疼痛的不同部位而确立病名,如头痛、胸痛、胁痛、腹痛、无名肿痛等.在辨证论治中又根据疼痛性质分寒、热、虚、实四端,或因血瘀、血虚、痰瘀、积滞而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之痛症.故前贤有"通则不痛、荣则不痛"之说.就现代医学而言,疼痛多为炎症性,赘生物,增生性压迫,或局部痉挛等原因引起.我们从事临床三十余年,根据"通则不痛、荣则不通"之理论,治疗部分痛症患者收到满意的疗效.归纳之有寒凝者温之以通;热者清之以通;瘀阻者化之以通;壅滞者下之以通;湿阻者利之以通;筋急者柔之以通.现分述临床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