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

肇兴侗寨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地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理论与当代、今日中国:中文版、今日湖北(中旬刊)等; 肇兴侗寨的相关文献由135位作者贡献,包括殷红梅、周儒、张河清等。

肇兴侗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 占比:100.00%

总计:84篇

肇兴侗寨—发文趋势图

肇兴侗寨

-研究学者

  • 殷红梅
  • 周儒
  • 张河清
  • 徐燕
  • 王蕾蕾
  • 石朋
  • 胡月
  • 吴再英
  • 周坤
  • 张兴涛(摄)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董宝玲; 白凯; 陈永红
    • 摘要: 以贵州肇兴侗寨为案例地,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采用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结合的方法,从物理空间、社会空间、意义空间3个维度审视多元权力主体的“物质-关系-情感”联结以及与旅游发展的自洽性。结果表明:1)物理空间在权力主体的更迭下得以重新规划,有助于劳动力的回流。村寨的原真性在规制的约束下得以维护,但建构的景观符号是对民族村寨的错位表达。2)对于社会空间中的冲突,当地居民采取退让不退出的策略与管理者达成空间错时使用与管理默契。威权人物寨老成为消解分歧、推动社会关系巩固与凝聚的代表。对游客及外来经营户的让渡与周全,体现了当地居民开放包容的待客之道与处事哲学。3)意义空间通过当地居民对节事、文化的情感注入,对文化惯习的传承、对乡约的承继、对怀旧物的回忆与想象得以再生产。对于处在发展上升期的民族村寨而言,多元权力主体会基于利益的共同性与社会关系的粘连性考虑,做出符合当地旅游发展与自身容纳限度的调适与让步,来适应旅游发展带来的空间变化。
    • 陈宇; 车震宇
    • 摘要: “侗乡第一寨”——肇兴侗寨的旅游业正在稳步前进。自旅游开发以来,肇兴侗寨在很多方面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本文首先分析侗寨旅游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然后从空间角度出发,探讨旅游开发影响下肇兴侗寨乡村聚落空间演变的特征及规律,并总结在旅游影响下乡村空间演变的动力机制,以期为旅游村寨的发展提供参考。
    • 卫文彬; 王帅; 孟天畅
    • 摘要: 以肇兴侗寨“5·4”火灾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调研,总结了火灾原因及扑救经过,勘查测定了着火房屋的建筑尺寸。利用火灾动力学软件对火灾蔓延发展的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重现分析。结果表明,火灾发生380 s后,起火房间内发生轰燃现象,内部的平均温度快速上升至约1 000°C;火灾发生600 s后开始进入失控燃烧状态,整体火灾规模达到了175 MW以上。
    • 李桂芳; 郑文俊; 田梦瑶; 朱思雅
    • 摘要: 少数民族聚落是地域文化传承的重要空间载体,对其景观基因的解译,是保护传统聚落文化景观的重要举措。以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基于景观基因的理论与方法,构建侗寨景观基因信息链识别框架,解析其构成要素及特征,提出聚落景观基因的保护策略。结果显示:(1)肇兴侗寨景观基因细分为整体布局、侗寨建筑、景观环境、制度信仰、传统工艺与民俗文化基因;(2)肇兴侗寨的景观基因信息链在功能属性上属于典型的宗族纽带型,在形态结构上形成树枝型的空间结构,景观要素分布均匀,且属于核心-边缘型;(3)肇兴侗寨景观基因保护策略为检视与修复侗寨景观变异基因、厘定侗寨景观信息廊道、创新侗寨旅游体验开发模式。从景观基因的视角充分挖掘肇兴侗寨文化景观的特征,为后续聚落景观保护及旅游开发建设提供指导。
    • 凌方艺; 杜怡琼; 易恢荣; 范伟
    • 摘要: 岜沙苗寨,因至今仍保留着佩带火枪、镰刀剃头、祭拜古树等古老的生活习俗,被誉为“阳光下最后一个枪手部落”;加榜梯田,作为中国最好的梯田之一, 散落着苗乡特有的吊脚楼,是苗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肇兴侗寨,是黔东南侗族地区最大的侗族村寨,因其鼓楼群闻名全国……这就是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一个充满神秘又令人向往的地方。然而,这里更为人们熟知的是它永不消逝的红色印记。
    • 胡泽黎; 姚永琴
    • 摘要: 指出了少数民族村寨富有众多历史遗传下来的传统文化和历经历史长河形成的自然田园风光,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众多游客前往.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相应地带动了当地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经济成为了很多地方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肇兴侗寨在众多民族村寨发展中尤为迅速,当地拥有的旅游资源众多.因此,针对肇兴侗寨不合理的民族开发问题,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分析了景区存在的旅游开发问题,从基础设施、文旅融合、模式创新、文化保护等方面提出了相应解决的措施,为肇兴侗寨景区在今后的旅游发展中提供一定的参考.
    • 王建强
    • 摘要: 由于将今年的旅行计划重心放在了国内,生性喜欢见识不同人生的我,选择了去少数民族聚居的贵州。一个寻常的日子,我和妈妈乘飞机抵达贵阳机场后,便租了辆车开启了贵州自驾游模式。早就知道贵州山多,但没想到满着整个空间。
    • 刘洋; 李佳桐; 李军
    • 摘要: 少数民族村寨旅游逐渐成为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切入点。如何在众多同类型民族村寨中脱颖而出,获得游客认同与满意,明晰发展优势与痛点,提高市场竞争力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利用文本分析法探知游客对肇兴侗寨景区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景区应保持民族文化本真,打造民族旅游精品,完善旅游交通网络,强化景区管理服务,提升游客体验质量等建议。
    • 吴曼妮; 樊亚明; 郑文俊
    • 摘要: 侗寨水系统在相对严苛的山地环境中展现出较强的环境适应力和可持续性.通过田野调查、实地测绘与走访交流,解析肇兴侗寨水系统与水景观营建模式.结果表明:1)肇兴水系统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体系,包含林田溪塘井渠6个要素和保、节、引、控、蓄、排6种处理手法,作用于生态、生产、生活3个环节,通过人工水利设施与天然水体的结合互补,能够达到资源开发利用和区域生态维护之间的有效平衡.2)肇兴水景观营建立足于三生空间服务,是功能性、景观性与文化性的叠合,水景同村寨其他景观要素相互嵌套,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与地域特色的滨水景观空间.3)肇兴水系统与水景观营建模式在适应自然环境、展现人文特色和水资源保护管理方面对现代乡村建设具有启示意义,随着旅游开发背景下新型水利设施的大量增设,其传统水系统也面临着实用功能弱化、自循环模式逐渐废弃的发展困境.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究黔东南侗族人居环境形成的内在机制并对解决现代乡村水环境问题提供参考与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