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村寨旅游
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982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品牌、贵州民族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五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等;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文献由171位作者贡献,包括廖军华、吴建国、罗永常等。
民族村寨旅游
-研究学者
- 廖军华
- 吴建国
- 罗永常
- 刘洋
- 卢宏
- 吴学成
- 吴忠军
- 张彩虹
- 方兴林
- 曹端波
- 李佳桐
- 李天翼
- 李如跃
- 李燕妮
- 李莉
- 杨艺
- 梁爱文
- 段朋飞
- 王健
- 王汝辉
- 罗敏
- 罗艳
- 董法尧
- 蒋焕洲
- 谢会强
- 谭平
- 邓辉
- 钟毓
- 陈慧一
- 陈红玲
- 黄华
- 万木英
- 付开蕾
- 代稳
- 代蕊1
- 何志华
- 何星1
- 何玉梅
- 何盼
- 何红
- 何雁
- 余浏
- 刘兰婷
- 刘宏芳
- 刘希磊
- 刘庆友
- 刘晓丽
- 刘沙
- 刘素
- 刘红梅
-
-
汪延明;
张雨潇
-
-
摘要: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民族村寨旅游在吸纳农民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人民群众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从江县民族村寨旅游产业链在实践中出现了断链、孤链等现象,旅游产业链仍需进一步完善。本文将民族村寨旅游产业链视作以民族文化差异为吸引力,以休闲度假为宗旨,满足旅客“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需求的链式结构。针对从江县民族村寨旅游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文献梳理,找出优化旅游产业链的理论依据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
-
郑密;
吴忠军;
王佳果
-
-
摘要:
农户增收能力培养是实现农户旅游可持续增收的内生动力,该文以龙脊梯田景区大寨村为例,以内源式发展理论、能力贫困理论等为基础,借助改进的DFID-SLA框架,运用综合指数、路径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数据分析方法,探讨民族村寨农户生计能力的群体差异;引入农户生计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社会保障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4个变量构建农户旅游可持续增收概念模型,以探索农户旅游可持续增收能力与增收结果的关系,结果如下:1)生计能力两极分化严重,从事旅游经营农户的生计能力远高于非旅游经营农户,并且各生计类型农户的金融生计能力均最低;2)农户旅游可持续增收的影响机理符合DFID-SLA理论框架,且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生计能力;3)各生计能力对社会保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增收结果有显著影响,且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结果变量的解释力均显著增强,文化生计能力的综合作用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农户旅游可持续增收机理,提供了民族村寨农户旅游可持续增收的优化方案和政策建议。
-
-
-
胡易雷;
程遂营;
程卫进
-
-
摘要:
民族村寨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系统梳理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对未来民族村寨旅游理论探究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民族村寨旅游的文献作为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106篇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自1993年以来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作者和机构团体以及旅游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丰富的研究视角;从热点主题来看,旅游开发、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民族文化、乡村振兴等在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中广受关注;从演化路径来看,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1993-2004年)、快速发展(2005-2011年)、深入拓展(2012至今)三个阶段。文章最后建议:进一步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加强机构合作,不断创新研究方向;聚焦研究主题,深化多视角下的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把握研究趋势,注重民族村寨旅游实证研究。
-
-
万木英;
张洪昌
-
-
摘要:
民族村寨旅游是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而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并为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支持。文章以黔东南为例,从文化优势不够突出、产业融合层次较低、生态环境负荷过重、专业人才较为匮乏等方面剖析其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从发挥文化比较优势、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村寨旅游环境、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提出高质量发展策略,以期在促进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
张光辉;
王桂花;
余浏
-
-
摘要:
民族村寨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村寨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乡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以下简称“程阳八寨”)为例,分析在我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生态价值,指出当前制约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提升民族村寨旅游服务水平、提高旅游治理能力、升级旅游品质、实现旅游绿色发展、加快旅游智慧转型等方面,提出实现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
-
杨蓝;
刘洋;
李佳桐
-
-
摘要: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乡村振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成为第一要务。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和脱贫人数最多的省份,更是返贫风险最高和续接乡村振兴难度最大的省份。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村寨高达12 000余个,因此,民族村寨的振兴对贵州整体实现乡村振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推进并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以贵州大利侗寨为例,探析旅游发展困境,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提升吸引力、加强人才引进、加大资金投入、培育居民参与意识、提升居民参与能力等建议。
-
-
陈炜;
杨秀秀;
王媛
-
-
摘要:
民族村寨作为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社会价值。通过CNKI数据库及CiteSpace软件对2002—2022年间947篇民族村寨旅游主题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发现:(1)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程可分为初步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2)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学者间合作集中于机构内部,但研究机构间合作互动程度较低,协作互助仍需加强。(3)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热点及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影响研究、利益分配与共享机制研究、模式研究、问题剖析及对策探究。(4)未来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可重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数字化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以及共同富裕路径探究等方面开展。
-
-
李莉;
方兴林
-
-
摘要:
在利益主体存在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开发领域,不同利益主体均有各自利益诉求。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分析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公司两大核心利益主体的策略博弈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影响及其策略选择依据,基于演化博弈视角,选取了相关影响因素,构建了演化博弈模型及其支付矩阵,并且利用复制动态方程和动态相位图,分析了演化稳定策略及收敛路径。结果显示,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领域中,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公司之间存在策略选择相关性和依赖性,收敛路径及稳定状态受到博弈双方初始支付成本、收益、超额收益及分配系数等六个因素影响,通过设置合理的分配机制、提升超额收益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
-
-
刘红梅
-
-
摘要:
文章旨在研究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引导乡村振兴的机制及路径,首先分析了民族村寨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后设计"1344"机制,其中,"1"是一个目标,始终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是三个核心,即高质量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核心,包括坚持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坚持民族村寨旅游资源保护、坚持民族村寨旅游品牌构建;"4"是四个原则,即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包含政府主导原则、坚持民族特色原则、推动资源整合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4"是四条发展路径,即通过加强民族村寨旅游设施的建设和保护、突出旅游资源开发创新、加强文旅融合、实现体制创新的发展路径来推动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其中,四条发展路径的具体实现:第一,通过加强交通出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特色餐饮和住宿设施、加强对民族村寨资源的保护以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建设与保护;第二,通过优化民族村寨旅游的特色、增加民族村寨旅游项目产品的方式来加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创新;第三,通过加强产业融合、加强产品创新,以增强民族村寨文旅融合的黏度;第四,通过创新民族村寨旅游的管理体制、创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机制的内容来加强民族村寨旅游体制创新,从而促进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
李金兰;
王政;
王健
-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
| 2015年
-
摘要:
规模宏大的苗族吊脚楼建筑群是西江千户苗寨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核心旅游资源,从集体理性的考虑出发,要保证当地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木结构的苗族吊脚楼加以保护.但是村民在追逐旅游收益的过程中却是更多地从个体理性的角度出发,他们正在不断地将传统的木结构吊脚楼改建成红砖钢筋混凝土楼,形成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现象.就目前来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关于保护西江苗寨吊脚楼建筑群的措施以及保障制度并未有效地解决村民建砖房行为背后的个体理性和集体理性的矛盾与冲突问题,原因在于这些规范并不能完全满足村民的利益问题,理性的村民不愿放弃短期的经济收益。当然,从长期来看,村民们将会发现,基于个人理性的最优决策不仅没有带来集体利益的最大化,而且最终将导致个人利益受损。这样,村民长期利益最大化的心理需求将推动村民由个人理性向集体理性转变。然而,仅仅依靠制度和奖励措施不能完全解决西江苗寨旅游发展中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问题,还需通过加强社区组织建设,引导个人理性走向集体理性。就西江千户苗寨而言,必须建立一个具有广泛认同度、能代表全体村民利益的乡村组织机构。这种机构可以由村里有较高威信的人(比如鼓藏头、寨老)出面组织,或通过村民民主投票组成。机构的主要任务在于制定有一定约束力的规则,督促居民自觉保护传统民居,并协调村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可喜的是,为保护好西江千户苗寨原有的房屋生态风貌,目前,西江千户苗寨村民自发组织成立了“民房建筑保护委员会”,属贵州省首个民间自行组织保护自己家园不受破坏的群众组织。希望“房屋建筑保护委员会”的成立,能让西江苗寨民族村寨旅游发展中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问题得到有效的缓解。
-
-
明庆忠;
马力;
刘宏芳
- 《第五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
| 2014年
-
摘要:
民族村寨在现代文明与新型城镇化的冲击下,如何保护利用其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是一大难题.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应用现代技术,结合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针对民族村寨民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和传承难、生活环境待改善的特点,在保护民族村寨传统人居环境风貌特色的前提下研究开发适宜绿色建筑设计技术和综合建筑节能技术及其标准,发现、发扬民族村寨特色民居的智慧体系;以佤民族村寨文化的保护传承为目标,应用现代技术,对民族村寨传统民族文化进行抢救、搜集和整理,开展舞蹈、歌曲、风情、服饰、展演等多种具有民族村寨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传承研究,利用现代科技保护和传承民族村寨传统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研发相关应用科技的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民族村寨原生态群居村落文化旅游区;探索出适宜于民族村寨畜禽粪便处理的技术、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的技术,以改善民族村寨的生活环境;最终促进民族村寨文化保护、生态文化旅游与民族文化传承、人居环境改善的科技融合,创建民族村寨文化旅游和科技融合新型模式,促进民族村寨的可持续发展.
-
-
周作明
- 《第五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
| 2014年
-
摘要:
进入21世纪20年代,民族村寨与民族村寨旅游面临城镇化、现代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需要激发民族自觉性,把握民族文化,把握民族村寨的民族性和真实性,用民族村寨的发展来化解民族村寨与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危机.
-
-
黄萍
- 《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域中,四川覆盖了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省藏区3个连片特困区域;有36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其中,民族贫困县20个,19个集中在阿坝、甘孜、凉山三个民族自治州.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返贫率高,扶贫难度大,是四川扶贫工作长期面对的特殊现实.四川民族村寨的旅游扶贫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2000年以前),是国家大规模扶贫开发的攻坚期,也是四川民族地区走向村寨旅游扶贫试点的初探阶段;第二阶段(2001-201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扶贫"时期,也是四川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自然村寨为单元的旅游扶贫重要阶段;第三阶段(2011年以来),是我国扶贫开发进入全域、全程、全面小康的综合性扶贫攻坚新时期,也是四川推进民族村寨旅游扶贫创新发展的战略新阶段.通过多年的努力,不少民族贫困村出现了“富美新村家园”的新面貌、新格局,但由于传统的旅游扶贫过于关注收入贫困,民族文化在旅游发展中遭遇不同程度的“漏损…‘过滤”等尴尬,甚或有“文化失忆”的危险。理论上,文化旅游与文化保护并不冲突,但实践上需要创新旅游扶贫模式,创建文化保护管理机制,在文化保护方面适时“补位”,才可能助推民族村寨旅游扶贫与文化遗产管理建立可持续协同关系。
-
-
-
-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 公开公告日期:2022-07-29
-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民族文化旅游规划用线路展示装置,包括智能咨询单元、民族文化旅游信息存储单元、调用规划单元和信息展示单元,智能咨询单元用于用户输入民族文化旅游的咨询信息,咨询信息包括旅游起点、旅游目的地、旅游时间、住宿情况、天气情况和旅游天数;民族文化旅游信息存储单元用于存储民族文化旅游信息、旅游景点位置信息;调用规划单元用于根据用户输入的咨询信息在民族文化旅游信息存储单元中进行信息检索并匹配;信息展示单元用于展示推荐的民族文化旅游信息;本发明用户通过智能咨询单元进行多功能操作,根据用户操作功能在调用匹配单为用户智能化推荐民族文化旅游规划路线、天气信息以及住宿情况,并通过信息展示单元展示,为用户提供便民服务。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