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民族村寨旅游

民族村寨旅游

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3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9982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品牌、贵州民族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五届中国民族旅游论坛、第三届旅游高峰论坛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2014学术年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2015年年会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民族旅游发展”专题会议等;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文献由171位作者贡献,包括廖军华、吴建国、罗永常等。

民族村寨旅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9 占比:1.18%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9982 占比:98.78%

总计:10105篇

民族村寨旅游—发文趋势图

民族村寨旅游

-研究学者

  • 廖军华
  • 吴建国
  • 罗永常
  • 刘洋
  • 卢宏
  • 吴学成
  • 吴忠军
  • 张彩虹
  • 方兴林
  • 曹端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汪延明; 张雨潇
    • 摘要: 近年来,贵州省大力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将其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民族村寨旅游在吸纳农民就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促进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人民群众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不断提高,从江县民族村寨旅游产业链在实践中出现了断链、孤链等现象,旅游产业链仍需进一步完善。本文将民族村寨旅游产业链视作以民族文化差异为吸引力,以休闲度假为宗旨,满足旅客“食、住、行、游、购、娱”六大需求的链式结构。针对从江县民族村寨旅游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文献梳理,找出优化旅游产业链的理论依据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 郑密; 吴忠军; 王佳果
    • 摘要: 农户增收能力培养是实现农户旅游可持续增收的内生动力,该文以龙脊梯田景区大寨村为例,以内源式发展理论、能力贫困理论等为基础,借助改进的DFID-SLA框架,运用综合指数、路径模型、地理探测器等数据分析方法,探讨民族村寨农户生计能力的群体差异;引入农户生计能力、环境适应能力、社会保障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4个变量构建农户旅游可持续增收概念模型,以探索农户旅游可持续增收能力与增收结果的关系,结果如下:1)生计能力两极分化严重,从事旅游经营农户的生计能力远高于非旅游经营农户,并且各生计类型农户的金融生计能力均最低;2)农户旅游可持续增收的影响机理符合DFID-SLA理论框架,且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生计能力;3)各生计能力对社会保障能力、就业创业能力和增收结果有显著影响,且任意两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对结果变量的解释力均显著增强,文化生计能力的综合作用尤为明显。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农户旅游可持续增收机理,提供了民族村寨农户旅游可持续增收的优化方案和政策建议。
    • 张曼
    • 摘要: 基于社会表征理论的视角,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通道县侗族村寨居民对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感知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居民对旅游业带来的经济、环境以及社区影响的感知正向影响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感知;但居民对旅游业带来的利益冲突的感知负向影响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感知。提出了扩宽居民收益渠道、鼓励居民积极参与规划、提高居民的文化感知意识等建议。
    • 胡易雷; 程遂营; 程卫进
    • 摘要: 民族村寨旅游已经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系统梳理和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对未来民族村寨旅游理论探究与实践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有关民族村寨旅游的文献作为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对1106篇有效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自1993年以来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研究作者和机构团体以及旅游学、民族学、社会学、人类学、法学等丰富的研究视角;从热点主题来看,旅游开发、旅游扶贫、社区参与、民族文化、乡村振兴等在民族村寨旅游研究中广受关注;从演化路径来看,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1993-2004年)、快速发展(2005-2011年)、深入拓展(2012至今)三个阶段。文章最后建议:进一步拓展“虚拟现实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的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加强机构合作,不断创新研究方向;聚焦研究主题,深化多视角下的民族村寨旅游研究;把握研究趋势,注重民族村寨旅游实证研究。
    • 万木英; 张洪昌
    • 摘要: 民族村寨旅游是民族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可行路径,而乡村振兴战略为民族村寨旅游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并为其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支持。文章以黔东南为例,从文化优势不够突出、产业融合层次较低、生态环境负荷过重、专业人才较为匮乏等方面剖析其面临的困境,在此基础上从发挥文化比较优势、完善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村寨旅游环境、注重培养专业人才等方面提出高质量发展策略,以期在促进黔东南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 张光辉; 王桂花; 余浏
    • 摘要: 民族村寨旅游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村寨旅游的高质量发展对于提升乡村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以下简称“程阳八寨”)为例,分析在我国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情感价值、生态价值,指出当前制约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提升民族村寨旅游服务水平、提高旅游治理能力、升级旅游品质、实现旅游绿色发展、加快旅游智慧转型等方面,提出实现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
    • 杨蓝; 刘洋; 李佳桐
    • 摘要: 随着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乡村振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航。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成为第一要务。贵州曾是全国贫困人口和脱贫人数最多的省份,更是返贫风险最高和续接乡村振兴难度最大的省份。贵州少数民族众多,民族村寨高达12 000余个,因此,民族村寨的振兴对贵州整体实现乡村振兴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推进并实现乡村振兴成为亟待研究的课题。以贵州大利侗寨为例,探析旅游发展困境,提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多措并举提升吸引力、加强人才引进、加大资金投入、培育居民参与意识、提升居民参与能力等建议。
    • 陈炜; 杨秀秀; 王媛
    • 摘要: 民族村寨作为少数民族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学、社会价值。通过CNKI数据库及CiteSpace软件对2002—2022年间947篇民族村寨旅游主题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并绘制知识图谱,发现:(1)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进程可分为初步探索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平稳发展阶段。(2)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学者间合作集中于机构内部,但研究机构间合作互动程度较低,协作互助仍需加强。(3)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热点及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影响研究、利益分配与共享机制研究、模式研究、问题剖析及对策探究。(4)未来国内民族村寨旅游研究可重点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数字化乡村建设、高质量发展以及共同富裕路径探究等方面开展。
    • 李莉; 方兴林
    • 摘要: 在利益主体存在多元化的乡村旅游开发领域,不同利益主体均有各自利益诉求。以民族村寨旅游为例,分析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公司两大核心利益主体的策略博弈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影响及其策略选择依据,基于演化博弈视角,选取了相关影响因素,构建了演化博弈模型及其支付矩阵,并且利用复制动态方程和动态相位图,分析了演化稳定策略及收敛路径。结果显示,在民族村寨旅游开发领域中,地方政府和旅游开发公司之间存在策略选择相关性和依赖性,收敛路径及稳定状态受到博弈双方初始支付成本、收益、超额收益及分配系数等六个因素影响,通过设置合理的分配机制、提升超额收益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
    • 刘红梅
    • 摘要: 文章旨在研究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引导乡村振兴的机制及路径,首先分析了民族村寨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而后设计"1344"机制,其中,"1"是一个目标,始终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3"是三个核心,即高质量发展民族村寨旅游的核心,包括坚持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坚持民族村寨旅游资源保护、坚持民族村寨旅游品牌构建;"4"是四个原则,即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基本原则,包含政府主导原则、坚持民族特色原则、推动资源整合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4"是四条发展路径,即通过加强民族村寨旅游设施的建设和保护、突出旅游资源开发创新、加强文旅融合、实现体制创新的发展路径来推动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其中,四条发展路径的具体实现:第一,通过加强交通出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建设特色餐饮和住宿设施、加强对民族村寨资源的保护以实现民族村寨旅游建设与保护;第二,通过优化民族村寨旅游的特色、增加民族村寨旅游项目产品的方式来加强民族村寨旅游开发创新;第三,通过加强产业融合、加强产品创新,以增强民族村寨文旅融合的黏度;第四,通过创新民族村寨旅游的管理体制、创新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机制的内容来加强民族村寨旅游体制创新,从而促进民族村寨旅游高质量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