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耗散粒子动力学

耗散粒子动力学

耗散粒子动力学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力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9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196312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第39届全国聚氯乙烯行业技术年会暨第3届“宁夏新龙蓝天杯”论文交流会 、2015油气田勘探与开发国际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可控自组装体系及其功能化”重大研究计划年度交流暨研讨会等;耗散粒子动力学的相关文献由53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硕、吴九九、张苗辉等。

耗散粒子动力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9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96312 占比:99.92%

总计:196474篇

耗散粒子动力学—发文趋势图

耗散粒子动力学

-研究学者

  • 陈硕
  • 吴九九
  • 张苗辉
  • 桂双林
  • 熊继海
  • 许少锋
  • 麦兆环
  • 尚智
  • 王丹
  • 乔泽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文漪; 吴芳升; 王立权; 林嘉平
    • 摘要: 由聚(γ-苄基-L-谷氨酸酯)-g-聚乙二醇(PBLG-g-PEG)自组装成的初级胶束可以在低温诱导下再次组装,形成一维多级纳米线。通过静态光散射表征和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获取了纳米线在溶液中的结构信息,研究并分析了多级纳米线在溶液中的状态,进而探讨了初始混合溶剂和生长时间对纳米线的影响。研究表明:纳米线的形状因子与散射波矢的依赖关系与观测范围密切相关,揭示了不同聚合度纳米线的结构;多级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线可以与高分子类比,表现为刚性高分子特征,这与PBLG链的有序排列密切相关。
    • 陈加亮
    • 摘要: 针对表面改性石墨烯增强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理论研究不足的现状,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DPD)和基于DPD的非平衡变形方法研究表面改性石墨烯增强高分子纳米复合体系(P/G-g-T)的拉伸性能。结果表明:增加高分子链的聚合度和石墨烯表面的改性接枝率能够显著提高P/G-g-T的拉伸性能,包括拉伸强度、弹性模量和韧性;在较大的应变条件下,聚合度较大的P/G-g-T有应变硬化的特性和较高的韧性,这主要得益于接枝在石墨烯表面的高分子沿拉伸方向的有序排列。研究揭示了表面改性石墨烯增强、增韧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机理,可为高性能、多功能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的设计、制备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林烨; 李德阳; 井雪颖; 王梦瑶; 高建旭
    • 摘要: DL_MESO是一个功能强大的中尺度模拟软件,它是用Fortran 2003和C++编写的,支持格子玻尔兹曼方程(LBE)和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方法,它提供了自己的基于java的图形用户界面(GUI),能够串行和并行执行。论文主要介绍了DL_MESO软件的DPD基本功能模块,以及DL_MESO中DPD方法在药物负载体系的实际应用案例,并对DL_MESO中DPD方法在未来聚合物材料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作了展望。
    • 李慧; 王臻煜; 王宁; 魏园园; 赵海涛; 陈振斌; 林巧力
    • 摘要: 表面活性聚合物因其改变溶液表面张力的功能,广泛应用于医疗以及化工领域.在溶液中表面活性聚合物自组装形成胶束形态决定溶液的流变性,影响自组装结构形成的因素是其研究的热点.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方法,考察了多臂“星形”表面活性聚合物的自组装结构,通过改变表面活性聚合物链的亲疏水性,亲水基团和疏水基团的种类以及表面活性聚合物结构探索了各因素对“星形”表面活性聚合物自组装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星形”表面活性聚合物能够自组装形成球形、层状、柱状/管状及囊泡胶束,溶剂条件、疏水链长度及亲疏水基团种类对胶束形态作用显著,囊泡变形规律受次级拓扑结构作用明显.
    • 唐元晖; 李春玉; 林亚凯; 张春晖; 刘泽; 余立新; 王海辉; 王晓琳
    • 摘要: 通过分子动力学(MD)模拟映射方法构建了符合聚醚砜(PES)刚性结构的耗散粒子动力学(DPD)简谐力场,并研究了PES链段刚性对PES/N-甲基-2-吡咯烷酮(NMP)/水体系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非溶剂和溶剂在两相界面上发生的质量交换,导致在相界面处PES链段发生堆积,形成了薄而致密的聚合物表层,在PES溶液内部,由于非溶剂的侵入导致体系发生了旋节相分离,从而在整体上得到了明显的非对称结构;同时,PES链段刚性的提升能够明显加快体系的相分离速度,导致相界面处的PES薄层形成得更加快速,薄层更加致密、孔径更小,而对内部的疏松结构影响较小;此外,结合不同力场下聚合物浓度对相分离过程的影响可以发现,不同PES浓度下,链段刚性的提升对相分离过程的特征和演变趋势没有造成根本性的影响,与经典的弹簧力场的模拟结果在整体趋势上有相似性.研究结果表明,简谐力场能提升PES链段的刚性,从而能更真实地模拟实际体系的非溶剂相分离法成膜过程.
    • 徐启林; 杨宇
    • 摘要: 在二次及三次采油过程中,油水界面张力影响着原油采收率的大小,并且油水界面张力值大小受到地层水矿化度的广泛影响。为了考察地层水矿化度对油水界面张力值的影响,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分子模拟方法研究了5种不同矿化度标准盐水下油水混合体系的能量变化情况。采用旋转滴界面张力实验测定了对应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值,并与分子模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地层水矿化度的增加,油水混合体系的能量从2.87×10^(8) J/mol降至2.85×10^(8) J/mol,同时油水界面张力值从7.52 mN/m降至2.00 mN/m。
    • 关冬; 张霖宙; 赵锁奇; 徐春明
    • 摘要: 重质油的稳定性关乎其开采、储运及加工过程安全。准确的重质油稳定性判定方法对重质油生产及加工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然而重质油稳定性的经验判定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理论层面建立重质油稳定性的判定方法将提高重质油稳定性的预测准确度,本文基于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DPD)模拟了不同重质油体系分子的微观聚集态。模拟结果表明,重质油体系的沥青质聚集率与胶体不稳定指数(C.I.I.)及稳定性判定图的判定结果吻合,验证了模拟体系的准确性。在此基础上,基于DPD模拟结果对C.I.I.及稳定性判定图的局限性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改进的稳定性判定图用于重油稳定的快速判定。提出的重质油稳定性判定方法有望用于实际工业过程。
    • 徐启林; 杨宇
    • 摘要: 表面活性剂驱油作为3次采油中极为重要的方法,在油气开采中起着关键作用。油水界面张力值是表面活性剂驱油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指标,在用旋转滴界面张力仪测定ZHX-10溶液与油相间的界面张力时,发现ZHX-10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有在高温下性能优异、低温下性能差的特性,随后采用耗散粒子动力学(dissipative particle dynamics,DPD)模拟烷氧基磺酸盐阴—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ZHX-10溶液与油相间的微观作用情况。模拟结果表明,矿化度一定的情况下,ZHX-10在高温条件下的吸附量明显比低温条件下多;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随着矿化度的增大,表面活性剂ZHX-10在油水界面处的吸附量逐渐增多,并存在1个最大吸附量;同时油水混合体系的能量也逐渐降低。模拟结果从侧面解释了ZHX-10为何具有高温下性能优异、低温下性能差的原因。
    • 王辉; 徐金杰; 党乐平; 卫宏远
    • 摘要: 通过实验和耗散粒子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非离子型Gemini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的聚集行为和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水-气界面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10个环氧乙烷(EO)的α,α′-[2,4,7,9-四甲基-5-癸炔-4,7-二醇]双[ω-羟基-聚(环氧乙烷)](S-10)的单体和团簇共存于低浓度溶液中。随着浓度的增加,表面活性剂分子聚集成球状胶束且尺寸增大;当球状胶束的尺寸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不能稳定存在并聚集成棒状胶束。在水-气界面处,表面活性剂分子或垂直或水平分布,但是随着浓度的增加,疏水基团垂直插进空气,而EO段在水中呈不规则的锯齿形分布。随着EO链段长度的增加,S-4、S-10和S-30的最小吸附分子截面积逐渐增大,这就是随着表面活性剂的EO段长度增加而润湿性降低的原因。实验与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为研究非离子Gemini表面活性剂的聚集行为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模拟结果可以快速判断实验的准确性。
    • 袁晓钦; 曹献超; 马艳彬; 于人同; 赵艳芳; 陈永平; 廖建和
    • 摘要: 天然橡胶(NR)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而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较差的耐热、耐老化性能影响了NR制品的使用寿命。天然橡胶与顺丁橡胶(BR)共混可改善制品的拉伸强度、耐磨性、抗撕裂性能,提高制品的使用寿命和耐低温性能,二者共混常用于轮胎制造。NR与BR共混,二者的相容性对共混物的相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影响。本研究利用Material Studio软件构建模型,采用分子动力学(MD)和耗散粒子动力学(DPD)模拟方法在分子尺度和介观尺度上对室温下NR/BR共混的相容性进行探讨。通过MD模拟,确定了NR和BR在模拟过程的最小聚合度均为20;构建10/90、30/70、50/50、70/30、90/10的NR/BR共混物模型,并计算每个NR/BR共混模型的相互作用参数χ,发现在NR/BR共混体系中NR与BR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参数χNR-BR始终比临界相互作用参数χC小;分析了不同质量比NR/BR共混物分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发现NR与BR分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ginter(r)始终高于NR与NR、BR与BR同种分子间的径向分布函数,表明共混物中不同种类分子间(NR与BR)的相互作用比同种类分子间(NR与NR、BR与BR)的相互作用要强;DPD模拟得到不同质量比NR/BR共混物的介观形貌,发现共混物分散相的相畴尺寸会随着分散相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均未出现宏观相分离的情况。上述模拟结果表明,NR和BR在室温下以不同质量比混合时,始终表现出良好的相容性。为验证模拟结论是否准确,制备了NR/BR共混物试样,并采用动态热机械分析仪对样品进行测试,结果证实了NR/BR共混体系的混溶性。模拟结论与实验结果相匹配,证明分子模拟研究和预测共混物相容性是可行的,可为共混实验提供可靠的参考和指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