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置管长度

置管长度

置管长度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7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7946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护士进修杂志、护理学报、齐鲁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等;置管长度的相关文献由177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恒霞、冯淑菊、刘秀红等。

置管长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7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7946 占比:99.88%

总计:48004篇

置管长度—发文趋势图

置管长度

-研究学者

  • 何恒霞
  • 冯淑菊
  • 刘秀红
  • 薛波
  • 于士玉
  • 刘凤霞
  • 吕红英
  • 吴应淑
  • 宋翠理
  • 封凤

置管长度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丽莲; 穆晓和; 熊小云; 杨传忠; 刘杰
    • 摘要: 目的评价改良Shukla-Ferrara公式法和Dunn测量法预估新生儿脐静脉置管长度的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行脐静脉置管术的400例新生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公式组和测量组,各200例,分别采用改良Shukla-Ferrara公式法和Dunn测量法预估脐静脉置管长度,比较两组患儿预估置管深度、脐静脉置管成功率,以及最佳位置、位置过高、位置过低的置管百分比,并将置管成功患儿以出生体重小于1500 g和出生体重大于或等于1500 g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公式组与测量组脐静脉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5%vs.62.5%,χ^(2)=0.042,P=0.838)。脐静脉置管成功患儿中,公式组置管最佳位置百分比高于测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2.8%vs.34.2%,P0.05)。出生体重小于1500 g的患儿,公式组置管最佳位置百分比明显高于测量组(50.5%vs.33.0%,P0.05)。结论公式法预估脐静脉置管长度的效果优于测量法,尤其适用于出生体重小于1500 g的新生儿。
    • 梁秀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多孔胃管置入长度测量方法在危重症患者胃肠减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8例拟置入多孔胃管行胃肠减压治疗的危重症患者按随机便利抽签法分为常规组44例、改良组44例;常规组采用测量患者耳垂—鼻尖—剑突体表长度作为胃管置入长度,改良组采用测量患者耳垂—鼻尖—剑突体表长度+胃管前端至第3个侧孔长度作为胃管置入长度,两组置管成功后均连接一次性胃肠减压器;比较两组置管后胃管的正位率,实施胃肠减压后第1个24h的引流量和腹胀的程度.结果:胃管正位率:改良组为95.45%、常规组为47.73%,两组比较χ2=21.140、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肠减压后第1个24h的引流量:改良组为(632.81±65.67)ml、常规组为(401.36±60.17)ml;改良组腹胀程度优于常规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耳垂—鼻尖—剑突体表长度+胃管前端至第3个侧孔长度作为胃管置入长度的改良测量方法,能有效改善胃肠减压的效果.
    • 徐柳; 季福婷; 杨宾
    •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PICC置管长度的最佳测量方法,并分析X线摄片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预估置管长度中的准确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病区因病情需要接受PICC穿刺的新生儿82例.PICC置管前,研究人员在放射科医学影像系统中选取相应患儿入院后、穿刺前的胸腹部联合正位X线摄片,测量PICC置管的最佳位置(T8)至穿刺侧腹股沟区长度,即为X线摄片定位法测得的置管长度.所有患儿由新生儿科病区具有PICC穿刺资格的护士进行PICC穿刺操作,置管长度采用体表测量法估算得出,一次置管后行X线摄片并测量X线摄片中的置管长度.比较一次置管后X线摄片测量的导管长度与体表测量法估算的置管长度以及体表测量法估算的置管长度与X线摄片定位法测得的置管长度的差异.结果 82例新生儿中,一次置管位置满意44例(53.66%),余38例导管异位中,24例为置管过深、14例为置管过浅.一次置管后X线摄片测量的导管长度与体表测量法估算的置管长度比较,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表测量法估算的置管长度比X线摄片定位法测得的置管长度长,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体表测量法预估新生儿PICC置管长度因患儿个体差异可能导致测量结果与实际有偏差,采用X线摄片定位法能在客观影像资料上根据患儿自身的特定部位进行准确且可重复的测量,且可得出置管满意位置的最佳数据,X线摄片定位法预估PICC置管长度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可进一步验证并推广.
    • 王雪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与静脉输液港的置管护理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我院治疗的87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综合平衡法将其分为A组(43例)和B组(44例).A组采用PICC置管护理,B组采用静脉输液港的置管护理,比较两组置管操作时间、置管长度、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护理总满意度.结果 B组的置管操作时间长于A组;B组的置管长度短于A组;B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A组;B组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应用静脉输液港置管护理,虽置管操作时间较长,但置管长度短,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患者对护理非常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郑琦文
    • 摘要: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改变成年男性患者气囊导尿管置管长度避免尿道损伤的效果.方法:运用循证护理方法,查找国内外相关文献,确定成年男性患者气囊导尿管置管避免后尿道损伤的最佳长度.选择60例需留置导尿的成年男性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使两组患者年龄、病史、心理状态等方面无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实验组30例,使用气囊导尿管插管20-22cm见尿后再插入6cm或将气囊导尿管全长插入尿道.对照组30例,使用气囊导尿管插管20-22cm见尿后再插入2cm.结果:经过肉眼观察及尿液分析监测,改进组无1例发生尿道出血及肉眼血尿;对照组发生尿道出血1例,肉眼血尿1例.结论:将循证护理运用到改变成年男性患者气囊导尿管置管长度的研究和实践中,为成年男性气囊导尿管置管的最佳长度提供了最科学可靠的依据,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 谢春梅
    • 摘要: 目的:探索胃镜观察下有效胃肠减压的置管深度.方法:选取260例胃肠减压置胃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胃镜观察数据分析确定胃肠减压置管深度,成人为发际至剑突与鼻尖至耳垂的距离之和,并通过术中观察对置管侧孔的位置进行验证.结果:发际至剑突与鼻尖至耳垂的距离之和与门齿至胃底的距离基本相符,临床应用减压效果良好.结论:发际至剑突加上鼻尖至耳垂的距离,应是成人有效胃肠减压胃管的置入长度.
    • 张寅; 杜萍; 陈露; 韩鹏; 周峥; 姚永忠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TIVAP)的理想置管长度与患者身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175例不同入路植入TIVAP行化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路不同将患者分为4组(A组71例经右侧颈内静脉植入,B组29例经右侧锁骨下静脉植入,C组37例经左侧颈内静脉植入,D组38例经左侧锁骨下静脉植入).通过术中记录的置管长度及术后当日胸片判读计算TIVAP理想置管长度,采用Pearson检验分析各组TIVAP理想置管长度与患者身高的相关关系.结果 A组和B组患者TIVAP理想置管长度(Y)与身高(X)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363、0.845,P0.05).结论 推荐经右侧颈内静脉或右侧锁骨下静脉途径行TIVAP植入,通过身高的回归方程计算理想置管长度,可以提高导管头端理想位置的到位率.
    • 祝义军; 殷勇; 贺广宝; 鲍杨; 张瑛; 倪红伟
    • 摘要: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不同置管长度连续股神经阻滞对老年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嘉定区中心医院麻醉科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在全身麻醉下行初次膝关节周围骨折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120例(ASA分级Ⅰ~Ⅱ),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三组,每组各40例.A组术后在超声引导下沿股神经置入导管2 cm,B组置管10 cm,A组、B组通过导管给予0.5%盐酸利多卡因20 mL后,连接镇痛泵持续给予0.2%罗哌卡因用于术后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CFNB);C组不行股神经置管,术后用0.01%的舒芬太尼行传统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比较三组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疗效.记录A组和B组置管侧下肢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置管操作时间;观察和记录三组术后6 h、12 h、24 h、36 h、48 h静息状态与功能锻炼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记录各组发生恶心、呕吐、嗜睡等并发症的例数,48 h内需要静脉追加止痛药的例数以及患者对镇痛效果的满意率.结果 A组和B组患者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操作时间为(3.56±1.46)min,明显短于B组的(8.35±2.6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发生恶心、呕吐、嗜睡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43%、23%、15%,均明显高于A组的10%、5%、0与B组的15%、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术后镇痛满意率A组为94.4%,B组为90.6%,均明显高于C组的8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沿股神经置入导管2 cm和10 cm用于膝关节周围骨折术后行CFNB镇痛均能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比PCIA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置管2 cm还具有操作简便、置管时间较少的优点,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