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43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林业、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5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736679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广东园林、风景园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5年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4年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11年会等;绿地系统规划的相关文献由596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浩、金云峰、刘滨谊等。

绿地系统规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25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736679 占比:99.99%

总计:3737116篇

绿地系统规划—发文趋势图

绿地系统规划

-研究学者

  • 王浩
  • 金云峰
  • 刘滨谊
  • 廖远涛
  • 戴菲
  • 段晓梅
  • 吴岩
  • 姜娜
  • 廖秋林
  • 张云路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榆清; 谢祥财
    • 摘要: 传统城市总体规划中城市绿地系统与水环境相关规划多为单一规划方式,仅能针对性地解决某一类问题,从而导致“热岛效应”与“观海”等复合型城市问题。研究根据状态-压力-响应模型,构建福州市城市绿地系统和水环境统筹规划的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确定福州市绿地系统与水环境统筹规划指标权重,对福州市绿地系统与水环境统筹规划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福州市绿地系统与水环境统筹规划评价值为0.5412,表明福州市当前统筹规划评级为中等。建议今后福州市在统筹规划注重绿地和水系协同作用的同时,还要完善滨河绿地与河道河岸生态改造,从而达到城市绿地与水环境综合发展。
    • 曹钊豪; 张京生; 王鑫宇; 吴奇源; 田国行
    • 摘要: 为缓解山地城市绿地生态破碎化,从自然、社会和文化三类影响因素进行绿地适宜性评价,结合绿地景观分割度指数(SPLIT)模型与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对新县绿地结构、布置和要素提出布局优化建议。适宜绿地建设区域共计约47.45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8.31%,主要分布于建成区周边山体及附近;绿地景观分割度整体表现为北高南低、中低外高的空间分布特征,绿地布局体系尚未完善;高-高聚类主要分布于羚羊山、大石旁、虎脊山周边,应作为绿地建设重点区域;高-低聚类主要位于四面山、孟良山、羚羊山等,在绿地建设中应给予重点保护。
    • 夏姣
    • 摘要: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核心载体,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象征,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是展现城市特色的重要平台和途径。本文详细阐述了从挖掘城市山水资源特色、梳理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到构建以城市绿地系统为基底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营造生态与文化相浸润的城市特色,通过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引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宜居环境,同时探索融合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新模式。
    • 苏畅; 陈一秀; 郭懿娴; 郭诗怡
    • 摘要: 城市是生物多样性关注的热点区域,亦是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组成部分。风景园林、城乡规划领域既往研究中多次提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性,然而对具体的保护方针措施及政策研究较为笼统,不利于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充分开展。围绕日本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绿地规划热点,基于深度案例解析其生物多样性导向下城市绿地总体规划相关施策;并以日本新宿区为核心案例,分析城市中心区范围内生态网络构建方法,厘清日本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的具体流程;总结生物多样性友好型绿地系统规划经验,以及国内绿地规划实际,讨论其规划施策经验在中国相关领域的可借鉴性,为未来国内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规划管控施策及理论方法层面参考。
    • 摘要: 芦荡湖湿地公园位于苏州市吴江南部新城,北至中心路,南至芦荡路,西至鲈乡南路,东至中山南路,总占地面积为32.1 hm^(2).根据吴江绿地系统规划及城市公园设计相关规范和文件,并考虑吴江城市特色,将公园总体定位为具有休闲娱乐、科普教育、文化展示、环境改善、防灾避险等多项功能的城市综合性生态湿地公园.
    • 柯贵鹏
    • 摘要: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需要,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绿地建设与管理是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关键。以安徽省安庆市为例,分析园林绿地现状,提出规划目标构想,从统筹绿地资源,构建市域生态网络;整合特色要素,布局城市绿地结构两方面探讨绿地系统规划策略,从规划先行,提供科学支撑;加强城市绿线管理,确保线界落地;均衡布局公园绿地,重点建设“口袋公园”3方面探讨绿地建设与管理策略。
    • 金云峰
    • 摘要: 作为同济大学“景观工程与技术”带头人,在新时代新工科背景的变革中,不仅继承第一代同济大学风景园林学科的精髓与特色,并且深耕景观学科与规划学科、建筑学科的交叉研究数十年,引导同济风景园林从“三位一体”走向多学科跨界融通,提出了建立高水平、高层次的校企共建平台而形成“大工程观”教学理念。1996年起任研究生导师,培养了硕士、博士研究生150多名。至今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生活圈空间绩效的社区公共绿地公平性布局优化——以上海为例”、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课题“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40战略议题——上海市公共开放空间体系和休闲活动网络研究,2014”、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于空间数据及3S技术的风景体系的规划建构研究,2015”等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形成绿地系统规划、景观原型设计、中外风景园林史、风景名胜区等围绕“环境观”“大工程观”的系统性研究成果和实践项目。
    • 王伟菡; 葛书红
    • 摘要: 通过实地考察大同市绿色空间现状,梳理其优势与不足,对大同市绿地系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与景观风貌体系建设做初步研究,提出了未来大同市绿地系统发展建设的重点内容和总体方向,为今后《大同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修编提供参考.
    • 刘宏; 贾玲利
    • 摘要: 在维系公共健康的实践中,城市绿地体现出了不可忽视的社会韧性价值和属性特征.本文基于韧性理论,分析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现状,探讨当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从韧性思维出发,提出更新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增强城市绿地系统韧性,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更新与发展.
    • 李涛
    • 摘要: 在《城市绿地规划标准》(GB/T 51346-2019)实施背景下,鉴于"生命共同体"重要论断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出协同论的理论支撑.在梳理协同论概念与进展基础上,借鉴增长协同度量化模型,系统探究2002-2018年中国绿地增长协同度的演化特征,从而框定上海市绿地增速低的研究背景.借鉴耦合协同度量化模型,通过建构绿地系统内源驱动力、外源影响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定量分析2006-2015年上海城市绿地系统内部功效之间、与外部社会经济发展之间耦合协同作用的时间分异特征,并根据结论进行主城区尺度、市域尺度、城市尺度的绿地系统布局调适.测算结果表明,调适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良绿地子系统功效之间的协同性能.通过协同论建构绿地系统的耦合协同测度体系并优化调适,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