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综合承载力

综合承载力

综合承载力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224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126996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现代经济信息、统计与信息论坛、中国管理信息化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七届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2015海峡两岸土地学术交流会、2014年特大城市高层治理论坛等;综合承载力的相关文献由422位作者贡献,包括叶属峰、过仲阳、刘方等。

综合承载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8 占比:0.16%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6996 占比:99.83%

总计:127210篇

综合承载力—发文趋势图

综合承载力

-研究学者

  • 叶属峰
  • 过仲阳
  • 刘方
  • 欧阳雪彤
  • 王晞
  • 王芳
  • 郑祖婷
  • 雷云凯
  • 严飞
  • 何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周加来; 黄启成
    • 摘要: 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是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省域中心城市具有经济体量大但综合承载力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特点。合肥市2010—2019年综合承载力数据表明,合肥市承载力发展情况良好。2014年后合肥市已经实现在理想城市综合承载力内实现可持续发展。10年间硬件承载力取代软件承载力成为制约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的因素,管理、资源和土地承载力代替科技和设施承载力逐步成为较大的障碍因子。建议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环境整治手段、强化基础产业引入和促进产学研进一步融合发展等方面促进合肥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持续优化提升。
    • 林建华; 赖永波
    • 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文化全面转型时期,社会治理的复杂性不断攀升,各类风险隐患增多且呈现相互叠加、相互耦合态势,城市公共安全面临的形势也更加严峻。以综合承载力为视角,可将城市公共安全机理概括为“理念-管理-技术”三位一体的支撑体系。社会安全、公共卫生、事故灾难、自然灾害是影响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的四大要素,对城市公共安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我国城市公共安全体系目前还存在区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整体生态承载力系统脆弱,应急动员机制与资源整合机制缺乏长效性等问题,应进一步回归固本筑基,加强城市的基础性系统建设,提升抗压能力,构建全方位的数字立体智能化公共安全管理系统,加快城市公共安全主体协同,全面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 周加来; 李相怡
    • 摘要: 文章从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角度,构建了包括人口、环境、资源、经济、交通、科教、医疗卫生多方面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并利用熵权法对5个类别16座中心城市进行综合承载力测度,引入障碍度模型,对阻碍承载力提升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安徽省中心城市承载力总体上处于中下水平,其中A类城市承载力水平最高,C类城市承载力水平最低;在动态变化上,大多数城市的承载力变化呈相对稳定甚至是下降趋势;安徽省大部分城市均为可载状态,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和提升空间;科教、医疗卫生和经济方面发展滞后是制约安徽省中心城市综合承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应重视科学教育,提升医疗水平,助力经济发展,以达到提升综合承载力的目的。
    • 刘洁; 苏杨
    • 摘要: 都市圈是我国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依托,都市圈中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合理是都市圈是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对比近两次人口普查数据,发现首都都市圈人口-经济分布的均衡性仍有待提高,其人口结构-经济发展-城市协作困境突出。这主要源于首都都市圈人口聚散的驱动机制存在三方面壁垒:行政壁垒、规划壁垒和发展壁垒。因此,亟需以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等形式加强顶层设计,破除行政壁垒和规划壁垒;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提高平原新城的综合承载力,培育新的城市增长极;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突破发展障碍,多措并举破除三重壁垒。
    • 李亚婵; 任杲; 苏美蕊
    • 摘要: 2020年,山西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一主三副六市域中心”的城镇化格局,确定长治市为省域副中心城市之一,赋予长治重大使命。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对长治市的综合承载力及耦合协调度进行分析,得出长治市综合承载力发展态势良好,但耦合协调度较差的结论。长治市在综合发展的同时,更要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的协调发展。
    • 闫永路
    • 摘要: 《中国共产党河北省第十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决议》指出,做大做强县域特色产业,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步伐。县域连接城市、带动乡村,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首要之地。河北省县域数量较多,优势特色产业突出,综合承载力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要聚焦县域,从四个方面创新路径。
    • 易波
    • 摘要: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期间,明确支持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并指出"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指明了成都新时代城市前行的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共筑美丽中国注入强大动力。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把"加快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承载力"作为下一阶段重要工作专章部署,为成都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路径。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成都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和内涵要求,加快推动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 王璐
    • 摘要: "十三五"时期,黔西南州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短短几年时间完成了33.85万人口的搬迁任务.短时期雷大量人口涌入城镇,对迁入地生态、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城镇综合承载力压力大.基于此本文对易地扶贫搬迁背景下的城镇综合承载力进行了探讨研究.
    • 赵莉莉; 范勋承; 马文银
    • 摘要: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别以湖南省和邵阳市作为参照区,分析邵阳市及各市县1997-2018年相对耕地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的时序演化与空间差异.结果表明,与湖南省相比,近22年来邵阳市相对耕地承载力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在2013年后呈明显富余状态;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在整个研究期间均呈超载状态.从空间差异上看,邵阳城区相对耕地承载力超载现象最为严重;相对经济承载力空间分布极不均匀,位于北部的隆回县超载最为严重,而位于城区东部的邵东市则呈非常富余状态,可承载人口富余66.84万人;受经济发展差异影响,邵东市综合承载力同样处于非常富余状态,而隆回县和邵阳县的相对耕地承载力已无法支撑现有的经济增长模式,其综合承载力则均处于严重超载状态.因此,及时提高该县第二、三产业比重,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才能实现人口、经济和资源的协调发展.
    • 李碧君
    •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集约利用的绿色发展道路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优化综合承载能力是当前区域转型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立足于新时代新精神,探讨高质量发展与综合承载力涵义,提出优化综合承载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建议,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