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综合分区

综合分区

综合分区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7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灾害及其防治、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09649篇;相关期刊59种,包括党政论坛、灾害学、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福建省土地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等;综合分区的相关文献由21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玉邦、周寅康、喻锋等。

综合分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0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09649 占比:99.93%

总计:109721篇

综合分区—发文趋势图

综合分区

-研究学者

  • 刘玉邦
  • 周寅康
  • 喻锋
  • 姜威
  • 张丽君
  • 林孝松
  • 梁川
  • 王占岐
  • 符蓉
  • 胡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杨; 黄义忠; 魏成国
    • 摘要: 针对文山州地区生态环境治理水平不均衡问题,基于生态环境健康内涵,引入附加熵权的优劣解距离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ideal solution,TOPSIS)综合评价模型,从资源丰富度、生态可持续度、社会经济需要3个方面入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筛选出12个指标,利用层次分析和熵值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进行差异性赋值,对文山州105个乡镇开展生态环境健康水平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文山州整体生态环境健康属中等偏高水平,高等水平乡镇占全州50%,中等水平乡镇占28%,低等水平乡镇占全州22%。其中,高水平乡镇集中于州域中部干暖丘原盆地区,且下一步治理重点应放在东及东北部低热河谷区。在评价结果基础上,综合自然与生态环境特征,划分出4个生态环境健康综合分区,提出生态环境健康水平提升策略。
    • 张斌; 王标; 胡蕾; 张朋朋; 颜晓莉; 王小丹
    • 摘要: 在搜集、分析2020年以往资料的基础上,对枣庄市已知地质灾害点和新增地质灾害点进行核查、调查,最终保留地质灾害点80处。其中崩塌、滑坡和岩溶塌陷为小型规模,采空塌陷以大、中型规模为主。对地质灾害核查数据进行综合研究,总结分析枣庄市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和发育规律,对各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程度综合分区评价,划分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不易发区4个级别;根据地质灾害及隐患的发育特征,易发性、稳定性及危险程度,结合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把枣庄市地质灾害防治分为重点防治区、次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提出合理的防治规划建议和防治措施,为枣庄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基础依据。
    • 李强; 高威; 魏建飞; 姜志法; 张杨; 吕军骁
    • 摘要: 耕地利用净碳汇是影响耕地利用进程的重要因素,分区优化耕地利用是实现中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基于耕地利用碳源-碳汇视角测算了2005—2020年中国31省(市、区)耕地利用净碳汇量,利用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动态演进趋势,并探究耕地利用净碳排放与农业经济的脱钩效应;结合脱钩结果和粮食产区进行综合分区优化,借助灰色模型预测了2021—2035年各综合分区的净碳汇量及脱钩状态。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耕地利用净碳汇量呈波动式上升,年均增速3.740%,粮食主产区碳汇能力优于其他粮食产区;2)核密度估计显示,中国耕地利用净碳汇地区差距逐渐缩小,但仍存在区域发展不均衡,粮食主产区、产销平衡区和主销区均呈向碳汇高值区的扩散态势;3)研究期内耕地利用净碳排放与农业经济脱钩状态主要为强脱钩,2020年除北京、上海、广东和海南外,其他省(市、区)均处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的综合分区;4)预测2021—2035年中国耕地利用碳汇能力保持平稳增长,各综合分区脱钩状态主要为强脱钩。并对全国及各综合分区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推进实现耕地利用低碳、绿色、高质量发展。
    • 宋晨晨; 何继江; 张浩然
    • 摘要: 供热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领域,全球终端能源消费中供热占到50%左右.2019年国际能源署指出:发展可再生能源供热已经成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治理环境污染、促进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生物质能源作为优先发展的可再生供热来源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欧盟国家生物质供热事业发展较早、技术较为成熟、政策体系较为完善,其生物热能占欧盟可再生热能消费总量的86%,效果颇为显著,成为供热行业脱碳的重要动力,在全球范围具有极高的示范效应.文章构建欧盟国家生物质能源供热利用综合分区理论框架,基于对生物质能源供热体系供需潜力的测算,通过FCM法对欧盟28个国家的生物质资源利用现状进行量化分区.结果表明,欧盟各国生物质能源供热利用存在显著差异,可以分为五类利用综合区,分别是重点发展类(芬兰、瑞典、丹麦、爱沙尼亚、立陶宛和拉脱维亚)、资源优先类(奥地利、克罗地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和斯洛文尼亚)、政策导向类(德国、意大利、葡萄牙和塞浦路斯)、潜力良好类(捷克、匈牙利、希腊、西班牙、波兰、法国和斯洛伐克)和匮乏迟缓类(英国、荷兰、比利时、爱尔兰、卢森堡和马耳他).同时,探讨不同类型的欧盟国家生物质供热利用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并结合中国现阶段供热实际情况及未来可再生能源发展即将面临的挑战,总结欧盟国家成熟的供热体系和丰富的供热经验,提出有利于中国清洁供暖发展、能源高效利用、能源供应安全以及能源结构升级的一些启示和借鉴.
    • 何杰; 金晓斌; 梁鑫源; 赵庆利; 韩博; 肖颖; 吴小欢; 胡静; 周寅康
    • 摘要: 乡村可持续发展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目标与愿景,也是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可持续城乡融合系统的落脚点,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背景下,明确乡村发展阶段与状态、测度发展潜力对有效识别乡村未来发展方向和模式、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地处淮海经济区核心区的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以7980个行政村为评价单元研究村域单元的乡村发展状态,通过县域尺度上对城乡发展阶段进行约束,以“差异化+一致性”的思路进行乡村发展潜力的综合测度.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乡村可分为“城镇主导”“城乡联动”和“乡村主导”三类发展阶段,数量占比分别为15.38%、46.15%和38.46%;(2)研究区乡村发展状态指数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6.209和1.714,具有高值区、低值区集聚的特征;(3)研究区乡村发展潜力最大值和平均值分别为2.827和0.923,发展潜力为低、较低、中等、较高和高的评价单元占比分别为4.45%、15.20%、23.22%、35.39%和21.74%;(4)依据乡村发展潜力可将研究区分为“重点挖潜区”“权衡挖潜区”“适度挖潜区”及“重要维护区”四类,建议分别采用“激发隐性活力,缩小区内差距”“以优势要素带动,实现区域权衡发展”“明确发展劣势条件,适度填补潜力空间”及“保持发展模式,实现稳定发展”的发展思路.
    • 杨朴非; 秦孟; 刘丽艳; 周林军; 刘济宁; 石利利; 李一凡
    • 摘要: 大尺度空间(中国)化学品环境暴露多介质模型的建立需要先对空间做相应的区划.本文以ArcGIS软件为平台,通过有空间约束的聚类方法和水文分析方法相耦合,建立全国范围的综合分区.全国范围分为华南综合大区、华北综合大区、西北综合大区、华东综合大区、东北综合大区和西南综合大区6个综合大区.每个综合大区又分别包含了若干个综合小区,小区总数为38个.该研究为我国暴露评估的综合分区提供了一个方案,在多介质模型的建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李新军; 丁伟鹏; 何胜强
    • 摘要: 本文根据建设项目分析、现场踏勘、地质环境条件基本特征分析,确定评估级别和评估范围.在查明各种致灾地质作用的性质、规模和承灾对象对社会经济属性的基础上,对公路改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公路建设工程及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 王明健; 徐扬; 张勇; 黄龙
    • 摘要: 中国东部海域地质历史上长期处于板块的结合部位,构造活动剧烈,地层发育特征复杂,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海域和陆域地层研究程度不均衡,陆域资料多,研究程度高,而海域受各种条件限制,研究程度较低。此外,地层分区方案多针对陆域开展工作,迄今没有开展过统一的海域-陆域的地层分区,制约了对我国地层整体发育特征的深入认识。本文以近几年实施的1∶100万和更高比例尺的海洋区域调查成果资料为基础,开展了中国东部海域及邻域综合地层分区,系统研究了各地层分区中地层发育特征,重点研究了我国东部海域(台湾以北海域)中生代以来的地层特征和沉积演化历史。结果表明,我国东部海域及相邻陆域可以划分为1个地层大区(一级)、5个地层区(二级)和13个地层分区(三级);渤海海域主体位于华北平原分区,北黄海海域主要分布在辽东地层分区,南黄海海域主要属于下扬子地层分区,而东海和冲绳海槽主要位于东海陆架分区;中生代以来中国东部海域内各个盆地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沉积演化过程,地层发育特征差异性明显。
    • 范海梅; 蒋晓山; 纪焕红; 刘鹏霞; 胡茂桂; 秦玉涛
    • 摘要: 基于1984-2015年监测数据,给出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长时间序列的变化趋势,确定了营养盐的基准年是1987年,基准值分别是0.0705 mg/L和0.000751 mg/L.结合频数分析方法,无机氮的分区阈值为0.339 mg/L和1.15mg/L,活性磷酸盐的分区阈值为0.0289 mg/L和0.0530 mg/L,研究区域可划分为三大分区:口内区、过渡区和口外区;结合生态红线、污染源等具有开发管理属性的分布,最终将研究区域分为8个评价单元.提出了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生物生态三类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海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方法.水质环境的区域分布与生物生态相似:口内区域较差,口外区域向海逐渐趋好;沉积物环境特征:南支、北支和北港的沉积物质量略好于口外区域,口外区域好于南北槽分区和杭州湾北部.生态环境综合状况由差向好的区域变化为:Ⅳ区<V区<Ⅲ区<Ⅰ区<Ⅱ区<Ⅵ区<Ⅷ区<Ⅶ区;随时间有向好趋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