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统治

统治

统治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4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中国政治、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5篇、专利文献103篇;相关期刊740种,包括书摘、看世界、南风窗等; 统治的相关文献由1319位作者贡献,包括熊培云、李怀川、冈特·里特等。

统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5 占比:91.75%

专利文献>

论文:103 占比:8.25%

总计:1248篇

统治—发文趋势图

统治

-研究学者

  • 熊培云
  • 李怀川
  • 冈特·里特
  • 哈特穆特·施米特
  • 王旭伟
  • A·鲍里斯
  • B·戴维松
  • D·帕莱斯特朗
  • E·罗德里格斯
  • F·张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李小妮
    • 摘要: 从忽必烈即汗位再到灭南宋统一全国,元朝的领土不断扩张,国家趋于稳定,站赤的设置也随着国家的统一遍布全国,并且数量持续增加。元世祖以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在全国各地遍设站赤,加强对站赤的管理,严格规范经过站赤使臣的行为,使站赤在信息传递、人员往来、物资递运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发挥。元世祖统治时期站赤的设置,不但奠定了元朝的驿路交通体系,加强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实现了元政权在汉地统治的进一步延伸。
    • 江泓
    • 摘要: 说起件罗纪的海皇,那一定是长着大脑袋的上龙家族啦。上龙家族不仅统治着朱罗纪的海洋,而且还统治着白严纪早期的海洋,但到了白垩纪晚期,整个上龙家族却突然衰落,而短颈龙就,是北美洲最后的上龙类。
    • 赵世超
    • 摘要: 本文拟通过对古代统治思想的梳理,以展示我国从"主民"走向民主的历程。从"巫主民"到"天主民"全世界都盛行过巫术文化,中国也不例外。颛顼"绝地天通",意义在于完成了对施巫权的垄断。五帝时代属于施巫权统一、统治中心出现的文明初曙期。
    • 黄哲
    • 摘要: 在城市管理当中,不同的观点其出发点也是存在显著差异的。其中有人认为治理是一种统治方式,如何使用相对措施有效地整合社会资源是关键。也有研究认为,从治理的特征上分析,是一种综合社会的措施,其将协调作为核心,并非统治和控制。最后一种则将城市治理作为社会关系的体现方式,其中涵盖了国家、公民、执法者、守法者等。
    • 美大卫·斯坦伯格; 李涛(译); 吴杨珍(译)
    • 摘要: 一、概述①“缅甸是一个与你所知道的任何土地都不太一样的国度”,吉卜林(Kipling)如此写道。他认为缅甸即使作为英属印度之下的一个省也是独一无二的,但他没有预见到缅军会在未来的缅甸发挥独特作用。因为缅军一直是,而且仍然是现代亚洲,甚至是当代世界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军事精英。半个多世纪以来,缅军牢牢掌握着权力,管理着国家,并且自1948年独立以来一直发挥着主导作用。缅军的统治地位不仅在于它对国家强制力的完全控制,还在于它早期的威望和影响,以及后来它像老虎钳似的紧握社会所有要素。
    • 尹晶晶
    • 摘要: 马尔库塞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技术在经济领域取得的合理性已经成为政治支配的合理性.发达工业社会对技术理性推崇的同时技术蜕变为毁灭否定性力量的手段,遏制了新的历史替代性选择,成为资本主义全面统治的工具.他立足人本主义,提出以审美革命改变技术理性,规避技术统治,重塑革命主体以解决人的自由和解放问题.马尔库塞的技术批判具有浓厚的时代感和现实感,他前瞻性的审度物质丰富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辩证关系,促使人们思考发展技术的内在合理性.
    • 荆子蕴
    • 摘要: 电影《妖猫传》以唐朝为背景,讲述了一只黑色妖猫的复仇故事.笔者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分析影片中三位女性角色杨玉环、春琴和胡姬玉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各自悲惨的命运,揭露了男性对女性、人类对自然的统治与压迫以及女性和自然的密切联系,挖掘电影的深层主题并得出结论:只有实现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社会才能繁荣稳定,人类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
    • 曹正汉
    • 摘要: 郡县制国家治理是由统与治两个层面所组成,这两个层面既紧密联系,也包含着内在的紧张和冲突.因此,自古迄今,如何处理统与治的关系,特别是如何解决统与治之间的冲突,是郡县制国家治理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然而,当代学者提出的郡县制国家治理模型,却未能区分统与治这两个层面,也未能系统地考察统与治的冲突.须以中国历史文献和当代学者的论述为基础,厘清统与治的涵义及区分方法,进而分析统与治的关系,考察统与治的冲突及形成原因,可以弥补现有理论的局限,推进关于郡县制国家治理之研究.
    • 德米歇尔·罗特; 周海霞(译)
    • 摘要: 不管在欧洲社会还是亚洲社会,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举行隆重的奠基仪式,如今已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这种庆祝开工的礼仪形式却并非近几十年间才产生的由政治驱动的现象,它有着更为久远的历史根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古代高级文明早期。历经数百年,奠基仪式所传递的基本信息并没有改变:通常由高级别的神职人员或世俗官员参与建筑物的建造,这是以一种独一无二的方式,强调和突出该建筑物对于政治群体或者宗教群体的集体意义。为揭示奠基仪式在中世纪时期和近代早期欧洲的发展过程概貌,并以举例的方式展示奠基仪式在艺术中的表现情况,论文前一部分介绍前现代化时期奠基仪式的形成过程与构建,该奠基仪式自16世纪起在全球范围内彰显影响力;第二部分涉及奠基仪式在欧洲艺术中的可视化,比如图书绘画、意大利的矫饰主义(Manierismus)历史画作和铜雕。
    • 德苏珊·里希特; 周海霞(译)
    • 摘要: 植根于欧洲基督教的奠基仪式,有着明确的神学背景,它通过传教于16世纪来到亚洲。本文重点观察16世纪中国和日本的基督教奠基仪式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特点。在日本,耶稣会拥有土地所有权,因此采取了摧毁当地人本土信仰和改造传统建筑物的传道策略;而在中国,仅有澳门的圣宝禄教堂奠基仪式中,耶稣会采取了向中国文化靠近的文化适应策略才得以实现其目的。不过,此时期欧洲人基督教化的努力在中日两国都没有成功,也没有形成融合不同文化传统的混合性奠基仪式。直到19世纪,随着英国、德国企业在中国开办分公司,奠基仪式再次来到中国,而此时的奠基仪式已经发生了语义上的转移,与传统基督教的宗教行为失去关联,奠基仪式成为一种全球化语境下的世俗性活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